本帖最后由 阿越 于 2012-6-23 11:53 编辑
黑卡K289矿场——三十里营(又名:赛图拉镇)
今天准备翻越黑卡大坂,到三十营近75公里,较为艰巨,特地多啃两块压缩饼干。出矿场不久,便进入搓板土路,一路颠啊颠,过了K292道班,便开始真正爬山路。
黑卡大坂的路况极差,5~15CM厚的土灰,原汁原味搓板土路,骑车速度和走路无区别。在土灰中骑车,外胎易卡,更容易摔车。(这才明白,很多新藏线攻略中,那些所谓“牛人”写的“噌噌,几下,轻轻松松就爬到垭口”,纯属艺术加工后的“扯蛋”。很多事只有自己去体会才知道真与假!),推吧!几乎一路没法骑车,骑几步,遇到厚厚的土灰或者急上坡搓板路,只能下来推车。反反复复上车下车,耗费体力远远大于徒步推车。
坦白说,黑卡大坂、麻扎大坂,我几乎都是推车上去,首先路是上坡的,本身就是搓板土路加之被大量卡车、工程车压得更糟糕,骑车速度不过5~6。偶推推速度也能到5,还省力(得益于从小住山里,天天爬山路,两条小腿合适登山,故徒步更爽!)。
刚上山没多久,便看到路上到处都是狼爪印,心里万分庆幸昨天听矿场人的话,没有上山,匆匆留下照片,加快步伐尽早翻过垭口。今天天气不佳,灰蒙蒙一片,不时便下起雪,匆匆拿出雨披盖着后面行李。此时天气更加寒冷,两只小脚开始感到冰凉,慢慢地鞋子、裤子上沾满泥浆和雪花。
抵达K301道班,其实是几个帐篷,貌似是没有空位。附近前后有些破烂不堪的土房子,可能是原先的道班吧。站在外面休息片刻,继续赶路。觉得骑新藏线这类长途,每天给自己一个小盼头,可以让自己集中点,也减少些疲劳。例如:准备一瓶饮料,心想着今天完成70%路程就喝掉。或者想着到下一站后,第二天就能休整一天等等。
黑卡大坂上山路很急,几乎一路发夹弯,越往上越分辨不出垭口位置和高度,心里往往的“以为”,常常变成泄气的“还看不到垭口”,和麻扎一样。一路藏族工人很热情,看到我们总会大喊“扎西德勒、一路平安!”,一语鼓励,胜过好几瓶红牛!路上在想,黑卡大坂为何如此黑黑的,后才得知,黑卡大坂,看似大山,实际整座山就是一个铁矿。
因爬麻扎大坂适应很多,故爬黑卡还算轻松,晃晃悠悠来到最后8连弯时,着实有点小崩溃,身体越来越使不出力,爬在车头休息下的次数也逐渐增多。突然有部皮卡在我旁边停下,原来自由风搭车了,司机问到:“高反头疼不?要搭车伐”。答“没事,就蛋疼”。“蛋疼没事,我们走啦”,皮卡一溜烟的往垭口冲去。
是啊!蛋不疼,谁会跑这鬼地方骑车。我们真的是蛋疼了没事干。。。慢慢滴,抵达垭口,按照惯例,嘘嘘表示庆祝。准备欢呼下,发现垭口上还有工棚,一女藏民挽着袖子洗衣服。。。。。不知为何,一下就没了欢呼的心情。。。瞧瞧人家,直接住着鬼地方修路。。
黑卡大坂下坡路很奇特,刚开始你会泪奔,厚厚的土灰与泥泞并存着。刚下山那几公里路况着实没麻扎爽快,不宜骑车,故不少地方还需推车。但下坡几公里后,一路到三十里营,几乎98%都是下坡路(本人骑新建好的路基,没骑老国道,,,),超爽,,在如此海拔,除一两个上坡外,速度几乎没下过25。因我们是骑车的,走新建的路基不会被路政公司的人指责。
熬过黑卡那几公里的下坡,天气逐渐转蓝,映着雪山冰川,不久便骑到“赛图拉哨所遗址”,先辈抵抗阿三的地方。原本是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线,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国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战略要地,占据此地可窥视南疆内地。赛图拉是古老的商贸通道,是通往印度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古丝绸之路上最后一个居民点。
赛图拉哨卡的最早历史要追溯到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后,一百多清军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艰难来到了如今的赛图拉,并迅速与当时群众联手,拉土运石,建立了军事哨卡。从此, 这里成了当时政府最高海拔驻兵点,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赛图拉、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设卡。
1928年赛图拉设治局,成立边卡队,人数增至100人,并巡逻到康西瓦以远。在卡拉(胡鲁木山口)修筑堡垒。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边卡部队是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以上各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负责800里边防。在明立克下、阿吉栏干、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据说,民国时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粪火,那有什么火炉子,哨所只有一个煤油灯,没有电,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时连这也吃不上。天冷时,哨所官兵都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天天盼着来个人,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
赛图拉哨所是个通称,其实是南北哨卡的大本营,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它包括了下属多个哨卡,如黑黑孜江干、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等分卡。从南到北,哨兵要想巡防一遍,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新疆建设兵团的史料说:“1950年3月,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师第十五团特务连进驻赛图拉哨所。因交通不便条件恶劣,有的哨卡官兵就没有及时得到新中国成立和新疆解放的消息,守防的国民党官兵以为换防的来了,哭喊着埋怨:三年了才来,怎么又换装了?被人发掘后,成为网络笑谈,其实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传奇。(关于赛图拉哨所历史,摘至网络。)
抵达三十里营时,已经傍晚7点左右。电话搭车先期抵达的自由风,正在通话中~~~,N次未果,便推车寻找。三十营现在大搞建设,已经弄起新农村民居,恰逢一电视台在拍摄“河蟹”题材节目,偶西格格在旁边凹了半天造型,可惜电视台人不鸟我。。。可能偶灰头土脸推个脏兮兮的单车,实在有违河蟹,只得怏怏离去。
我还算聪明,看到一挂着青旅牌子的山寨青旅,便猜到那丫的肯定住这,跑进一看,果然在后院挂着耳机聊天着。三十里营的山寨青旅,貌似在网上蛮有名,老爹在经营,儿子在网上大吹,墙壁上不少驴友留言。
之后黑姐、动力哥陆续抵达,草草吃了饭菜(饭是夹生的),便匆匆休息。
狼爪印
抵达垭口
小小滴龙卷风
赛图拉哨所遗址
抵达三十里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