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圣战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2010新藏线骑行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1:3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5 11:40 编辑

      天色渐渐昏暗起来,这才下午,也不知道何时下雨何时会有沙暴,还是加快速度为妙。又是一路狂飙, 5点半到了柯亚克乡,在当地一个手艺不错的维族餐馆才把午饭解决。期间垂直为了增加伙食还亲自下了厨,原因是维族大厨语言不通,理解不了“西红柿蛋花汤”。这里的烤羊肉非常好吃,用了密制蛋黄蜂蜜酱,而这通常是用来烤乳鸽的。一顿饱餐后,身体始终在上半身无比的满足和下半身无比酸痛之间徘徊,大概这就是幸福。




































































戈壁滩中的油气田












路边很多墓碑,应该是援疆的汉人,维族的坟不是这个形状


柯克亚乡




非常好的维族餐厅




维族食神





汉族食神




厨艺大比拼


史上最好吃的羊肉串

131.jpg (187.48 KB, 下载次数: 25)

131.jpg

132 (2).jpg (171.98 KB, 下载次数: 30)

132 (2).jpg

132.jpg (180.98 KB, 下载次数: 32)

132.jpg

134.jpg (159.35 KB, 下载次数: 35)

134.jpg

135.jpg (186.79 KB, 下载次数: 28)

135.jpg

136.jpg (161.33 KB, 下载次数: 20)

136.jpg

137.jpg (191.55 KB, 下载次数: 26)

137.jpg
9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1:4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5 11:49 编辑

      饭后赶路为先,天渐渐下起小雨,风速也加快了。今天目标是普萨村,后程路虽然不长,却越来越陡,出喀什以来,真正的爬坡路段出现了。一个多小时的长上坡就像短短的一首练习曲,开启了我们尘封已久的爬坡体验,也慢慢的适应的爬坡节奏。记忆里骑过一条清清的小河就进了普莎村,这里是普莎牧场所在,也是进昆仑山前的最后一片绿洲,来之前具体住那里心里并无底,最坏的打算到维族人家借宿。进村一看这里有道班,规模挺大挺正规的,也接待住宿,道班外面就有食店,不找了,就住道班。普莎道班都是维族工人,会一点点汉语,很好说话,价格也公道。刚安顿下来,窗外忽然风雨大作,气温骤降,心中暗暗庆幸,我们的RP真滴8错哦。
      普萨村不大,仅有两家小卖部,略补充点物资就早早的睡下了,明天将迎来第一个挑战翻越库地达坂。钻进温暖的睡袋,与外面冰冷潮湿的世界一刀两段。心中惦记早已不是怎样翻达坂,而是屋外收不住的,密集的雨点砸向屋檐和窗户,杂着树叶吵杂的沙沙声塞满了双耳,在山雨已来声满楼中慢慢睡去了。








野骆驼,让我想起某香烟品牌


普沙道班


全年的晴雨表,78月雨比较多哦


工作人员名单,党员都是领导


风雨大作
93
发表于 2010-9-17 14:54:37 | 只看该作者
直播还没结束?...支持
94
发表于 2010-9-17 14:54:57 | 只看该作者
直播还没结束?...支持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0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9 21:06 编辑


2010年5月28日 普莎道班---库地


      小楼一夜听风雨。一夜春雨的冲刷,天是不一样的蓝,树不一样的绿,心不一样的清,只是冷的有点刺骨。昨晚的雨非常大,在我们看来和沿海地区的台风无异。但在常年干旱少雨的此处,磅礴大雨是似乎只有神力才办的到。后面路过127道班时道班工人形容这场大雨,来库地十多年第一次见。
       道班外有两三家小餐厅,主要服务对象是来往的货车司机。大清早的就起火开店在一个小村庄已属不易。挑了家最近的点了面条,图个方便和速度。饭店老板有个学龄前的女儿,小小年纪知道帮父母拿碗拿筷,眼神和动作中透着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不过孩子可能语言不通,略显怕生,非常害羞。我们纷纷举起相机希望抓住这个万金难换的一瞬间。大概是我位置好,小女孩总是向着我。相机里,她透亮无邪的眼睛像昨天那场大雨,洗透我心中一切杂念。后来回到家,我把这些照片都洗出来,EMS邮过去,大概那里也只有邮局才能送达。希望这几张照片能在她成长道路上增色添彩。愿安拉保佑她。



宁静的普沙村





空气清新


民意快餐厅






雨后的村庄


普沙道班


















老板的小女儿


超级KAWAYI




少数民族版的“秀兰邓波”

贵比万金的童心,安拉保佑你


9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1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9 20:17 编辑

      早餐后带着一点点留恋离开了普萨村,向新藏线的第一个达坂进发。随着身后村子离得越来越远,身前的坡也越发陡峭起来。受昨晚大雨影响,路上多有积水未退的,好在此处还算柏油路。再过十几公里就是搓板路,想到此眉头也不由地一皱。路开始变得弯弯曲曲,绕东绕西,两侧的山体逐渐向我们靠拢,视野越来越窄。路上时不时还见到帐篷包,原以为是牧民的。我们想得太好了,进出的工程车辆亮出了他们的身份——探矿队。






































































小煤窑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2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9 20:25 编辑

       219国道60公里处有座“彩虹桥”,我们在此驻足休息。桥横跨两侧的悬崖峭壁,如果能从谷底向上看,桥就像彩虹一样悬在空中。桥的真名叫'团结桥”,与之类似的是后面一路上的各种桥都被冠于“解放”“国庆”“友谊”之类名称。而且桥梁的设计与建造都是维族同胞参与。很明显它在传递一种强烈的信息。国人是最爱在桥上做文化的。从小到大知道的桥多如牛毛,熟悉的“断桥”“赵州桥”“卢沟桥”“十七孔桥”等等,多数座桥还附带了一段传奇的故事。历代执政者赋予了桥梁一种历史使命,而寻常百姓注入的是对美好生活向往。渡人的桥好造,渡灵魂的桥就需要各民族齐心努力,打造无坚不摧的民族大“桥”。谁搞豆腐渣谁就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记得一个大柺弯,搓板路让我等毫无准备就横现在面前,显露出狰狞的面容---一半是水一半是泥,说它是水塘也不过分。为了避免人车再次成为出土文物,我们还是骑的非常小心翼翼,柔和而缓慢。象盖图章一样,在软巴巴的泥上压出几道深深的车辙线。吸附上泥巴的轮子滚动起来也是煞费苦力,更不用提什么速度。半路还出了点交通意外,遇见几个驴友,还是野的。大家顶上了牛,犯愁了。我和车加起来也远抵不过一头驴重,阿凡提我又不像。只好欺骗毛驴,表示我有朋友在天津开河间驴肉火烧,驴儿无语,低头走开让出了道。驴儿也可怜,都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发明这句话的人必定是个地主土豪,好东西吃不到,差东西不愿吃,想这一出。





团结桥













































驴友让一让


9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30:06 | 只看该作者
       阿克美其特村是上库地达坂前最后个村落了,也是出新疆的最后一个村。这个村很小,人少地稀,60来户人全是塔吉克牧民,加上这里地震多发,非常贫困,去年还获赠了捐款十万,用于地震灾后家园的重建。垂直和雪松直到被邀请去一户家里做客,一眼就找到“解放前”的感觉。这里非常的不开化,吃的居然还是类似糟糠之类的东西,人也天天呆在家里吃低保。雪松唯一想不通的是这里离下面的普沙村才20公里,也没天然屏障,差别却不止20年,而且同样都在国道边。在新疆,维吾尔族一千多年前就放弃了游牧走向了农耕和手工,而塔吉克和哈萨克依然是草原上游牧的主力军。生产力的差别带来意识上的差别,有人走向致富,有人依然坚守贫困。在村口边上居然还有个森林公园,我猜想最多可能是个天然牧场,此处出现大面积森林植被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休息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天大的杯具。我相机的CMOS传感器进水了,不是雨水,是汗水。也许是相机太贴身了,身体的汗气穿透机壳在传感器中心凝结了小水珠,拍出来的照片中心都有个小黑点。我霎时郁闷坏了,还没进山相机就杯具了,拆吧没工具,修吧没本事,只能顺其自然。毕竟还能用,就指望后期PS了。      


阿克美其特村


















将来当猫王
















精灵鼠小弟

19.jpg (185.92 KB, 下载次数: 22)

19.jpg
9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37:53 | 只看该作者
       骑出村子不远有个废弃道班。正巧一辆军车在此处停下,车里面的人迅速步入,大的大,小的小,终于清楚了此处现在的用途。过了此道班就算开始爬坡翻山。库地达坂的坡贴着山崖边扶摇直上,少有发卡弯。这个比较危险,落下去真的就一落千丈走远了。库地达坂中间的小垭口比较多,崖壁之间相互遮档,视觉上更具有欺骗性。拨开了一层又见一层,绕过一个又现一个。总以为快到了,对照公里数一看,其实还差很远。被大雨浸泡过的泥路非常难骑,顺着卡车留下的车辙骑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能太投入,免得卡车正面迎来时从车辙骑到车轮上,那又杯具了。骑累了双脚还不能落地休息片刻,因为鞋上泥一多,自锁脚踏就很难卡得进。这次大伙都是拼劲全力,毫无保留的全速爬坡,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上到垭口。拼近全力会透支不少体力,不是为了拼速度,只是希望有个良好的开始,给自己多点信心,也为让身体迅速的适应节奏。
      出了垭口是另一番景色,不论近处还是远处尽是纵横交错的险峻山峰,山顶上积雪覆盖,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绵延千里的万山鼻祖--昆仑山脉。巍巍昆仑,心中除了震撼外多少有点发怵。坚定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骑过去。垭口处还遇上了两位安徽的摩托车友,他们走的是新藏大北线,再绕新疆回去。和他们聊了下天气路况,交换了点信息,有助于我们后面少走弯路。



废弃道班
















































垭口










安徽摩托吧车友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0:43:46 | 只看该作者
      与上山的路相比,下山之路到是干爽许多,或许一山之隔的这里就没怎么下雨。这到有助于提高车速,借势把轮上沉重的泥巴甩掉点。我的下坡过于激烈,把固定在后架上的2升可乐瓶给甩丢了,损失了一个大体积的盛水容器。想在狮泉河之前找能装水的大瓶大罐的几乎不太可能。
      库地达坂一路下到底就是127道班。先解决中饭,对于这顿熬到五点多才吃的中饭,似乎晚了点,要算是晚饭,又似乎又早了点。来到道班发现道班主力人员都去库地FB了,只有一位留守的维族工人。这位维族老同志挺好说话,汉语很溜,我们自然不放过打听的机会,现在一年一个样,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很很重要。完全相信攻略就和相信春哥一样。和这位老同志聊的不错,他自己表示马上快退休了,到时儿子来接他来接班。道班工作也算是公务员,公务员就是香饽饽,当然肥水不流外人田。期间还有两个汉族开工程车的小伙子,昨天在路上和我们打过招呼,没想到今日又见,一起聊起来更热闹。厨房生火了,厨师老同志给我们煮了一大锅面条,味道相当不错,或许是饿过头了,一大锅还远远不够。饭后一个难题出现了,我们在去与留之间必须做出选择。此地离库地检查站还有30公里,缓上坡,好在是柏油路,看看表7点了,可能会开夜车,不过库地食宿多,早晚饭都有着落。不走,道班食宿简单,价格偏高,而且明天全是上坡路怕是日子不会好过。最后投票,还是走!





127道班岔口




127道班












面不错

道班的老同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