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圣战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2010新藏线骑行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2:3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8-24 12:46 编辑

D2:   2010年5月24日   英吉沙--黑子戈壁

      与南疆白天的酷热不同,英吉沙的晚上格外清新凉爽,管不了窗外传来一浪浪晚会的宣闹声,睡的异常香甜。有人幸福却有人痛苦,雪松一晚彻夜难眠,肚子闹的,原因不详,肉串?啤酒?抓饭?或是大巴扎的杏干茶?曾经吃过的东西都猜了几遍。为了让同伴早日脱离苦海,大家把自认的林丹妙药都无保留奉上,让雪松一个个试吃。至于效果嘛,只能静待观察。
      九点出发,在早市里买了十来张烤馕大家分了。这东西好吃又耐饿,是大漠之中人们心中千年不变的上品,维族人的很多清规戒律都与馕分不开,珍惜粮食是其主体思想。同样它也被各族人民广泛接受,我周围品尝过的人没有不喜欢吃它的。我们自然会多带几张携于行李中。



英吉沙县委招待所,“涉外”招待所









出发了






英吉沙县政府















这里的馕非常好吃


香啊



正在上班的公务员

不明真相群众围观

IMG_1989.JPG (183.11 KB, 下载次数: 18)

IMG_1989.JPG
6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29:20 | 只看该作者
         在出城的国道上,销售英吉沙小刀的商铺左右一字排开。英吉沙小刀闻名全国,尤其是工艺刀和小折刀,做工精美,款式实用。不过现在商业化了,不锈钢刀身多出自内地,再送到这里加个刀把装饰,不能与依靠传统工艺制做的全手工刀同日而语。我们无非图个纪念,随意挑了一家门面不错的进去一窥究竟。店内装潢的不错,漂亮的雕花家具和木梁。精美的刀具在柔和的灯光下闪闪生辉,让人有购物的冲动。琳琅满目的刀,光看已是眼花缭乱。在维族老板的热情介绍下,我们对三把一套式的弯刀甚是喜欢。刀身美丽的弧线犹如一轮弯月,配上铜制的刀把,皮质的刀鞘。高雅下透着神秘,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拿在手上爱不释手。经过雪松一番狠杀,最后以一个自认合理的价格拿下。这里还负责邮寄回去,免去了我们携带不便的后顾之忧。


























有代邮业务,邮资另付

6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23:5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8-25 23:53 编辑

      出城不远便是红旗水库。昨天老外情侣便扎营于此。水源由喀喇昆仑山北坡的两条小河注入。河流一路冲刷黄土,水库已同戈壁滩一个颜色。但就是那并不张扬的颜色丝毫不影响它的滋养这片大地的效果,水库周围遍布牧场和农田,一旦离开水库,土地便丝毫没了生气,除了戈壁就是戈壁。
      除了水源,还有一个人也不时的在滋润这片土地。一路上雪松的坏肚子依然不依不饶折磨他,昨晚休息了一夜,前十几公里精神还抖擞,之后如厕频率上升,途中拉了不下十次,苦不堪言。路上却又无处治疗,但又把希望寄托于每一次吃药之后。虽然病苦缠身,雪松靠毅力苦苦支撑,撑到莎车一切好办。
     出水库不久,老外的躺车又像一团火似地追了上来,看来昨天他们在水库睡的不错,两人显的精神焕发。男女搭配在哪里都好使。平路就让他们跑点快吧,上了坡度,躺车就没有速度优势了。



红旗水库,远处是喀喇昆仑山的公格尔峰







































































IMG_2029.JPG (176.23 KB, 下载次数: 19)

IMG_2029.JPG

IMG_2406.JPG (189.53 KB, 下载次数: 25)

IMG_2406.JPG

IMG_2407.JPG (178.66 KB, 下载次数: 21)

IMG_2407.JPG

IMG_2410.JPG (184.07 KB, 下载次数: 22)

IMG_2410.JPG

IMG_2023.JPG (191.02 KB, 下载次数: 21)

IMG_2023.JPG

IMG_2028.JPG (180.19 KB, 下载次数: 26)

IMG_2028.JPG

IMG_2030.JPG (194.45 KB, 下载次数: 23)

IMG_2030.JPG

IMG_2033.JPG (177.26 KB, 下载次数: 25)

IMG_2033.JPG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0:1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8-26 00:15 编辑

     中午一点多,我们已到达了进入黑子戈壁前的最后一个村庄--克孜勒乡。过了该乡就是七十几公里渺无人烟的黑子戈壁。必须在此地补充体力和物资。乡的规模不大,有个略具规模的中小学。学校的对面是此地唯一的汉人小店。克孜勒乡仅有的一家汉人,一位川妹子老板娘,为人乐观善良,几年前她跟随援疆干部的男人从四川迁移至此,开了这家小店方便于民。我们算找对了地方,这里有中餐,有米饭,而且老板娘手艺不错。我们进了新疆记得就未曾碰过中餐,憋坏了离不开米饭的垂直。看见雪白的大米饭,垂直的眼睛简直就在放光。体力略显不支的雪松也借此良机,好好睡个大觉,调整自己,力求能顺利穿过黑子戈壁。
      黑子戈壁自古一直被视为丝绸路上生死关。原因在于它百余里路找不到一滴水源,漫天的风沙和幻影让过路的人时常迷失正道,最后找不到水源困死在此。当然,如今早已柏油路横贯,路上车来车往,没啥能致命的,但充足的水和食物是必须的。
      在小店里足足休息了三个小时,一是为了避开中午毒辣的太阳,二是为雪松创造良好的休息调整的机会,希望能按计划赶到目的地莎车。直到雪松脸色略显好转,大家再次跨上单车,进入这片不毛之地。














有人欢喜有人愁










克孜勒乡唯一的汉族小店


克孜勒中小学








老板娘



疲乏的雪松






很犀利的笑容






超载














终于倒下了





难得的中餐



















耶利亚女孩






维族“SAN SE"(老师)












痛苦的雪松





IMG_2418.JPG (181.03 KB, 下载次数: 25)

IMG_2418.JPG

IMG_2419.JPG (186.47 KB, 下载次数: 25)

IMG_2419.JPG
6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0:27:59 | 只看该作者
   骑行在戈壁之中,只有一个字,热。热浪滚滚,加之笔直无垠的柏油路简直让人犯困。有两次我恍惚之间差点冲出公路。遥望茫茫戈壁,周围有数不清的龙卷风,一个接一个。虽然很迷你,杀伤力有限,但也夹杂着飞沙走石卷上百米高空,此处灭了一个,另一处又长出一个,可谓生生不息,恰似武打片里的乾坤大挪移,总之个个都是沙漠里的小恶魔。
     深入戈壁二十里,突然公路边上莫名地生长着一颗孤独且异常矮小的白杨树,方圆数十里寸草不长,一棵发育不良的白杨在这戈壁上显得格外显眼,犹如天外来物,也勾起我们无尽的猜想。传说古人为了穿越黑子戈壁,生怕偏离路线遭不测,就便沿着戈壁的最佳穿越线路上种上白杨枝,路过的人只要顺着一根根树枝便可走出这片死亡之地,这招果然厉害。这颗矮小的白杨或许就是其中的一棵树枝,在一个偶然的条件下生长起来,但恶劣的生存环境始终打压着它的发育。还有一种解释,这里曾经或是一片绿洲,因为生态恶化,草地退化,残军败退一般,只剩下这棵小树依然在此死死抵抗静静守候。不论哪种答案,这树的存在,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它在大自然生命交响曲中的最强音,用超乎想象的生命力和毅力让过往的人为之惊叹。
     进入戈壁腹地,左侧出现了一条正在赶工修建的铁路,而右侧是一条在修的高速路。这条铁路就是喀-叶铁路,听说今年要修到叶城了,将来更是贯通南疆。一方面是响应西部大开发,开发南疆,对口支援,二来南疆昆仑山的矿藏由铁路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往内地。三来有其军事、外交上的战略意义。古老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由原始骆驼马匹,到近代的机动车辆,如今终于迎来更现代化的动车和飞机时代,迎来了一次华丽的脱变。这条大动脉的修筑带来的可见和潜在的效益是惊人的。




进入黑子戈壁












mini龙卷风

































神奇的小树






修建中的喀叶铁路






6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0:3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8-26 00:39 编辑

          当看见公路上英吉沙县和莎车的公路分界牌时,知道离终点越来越近。过了界牌后,天空似乎也变了一种颜色。身后是蓝天白云,面对的却是乌云密布,黄沙漫天,风尘肆虐。偏偏我们顶风,顶风就意味着吞沙。就是有面罩和太阳镜的阻挡,百密总有一疏,脖子上没遮盖到的地方不断被风沙侵入,似乎有无数把刀口在抹自己脖子一样。车速也不得不随风而降,骑行和呼吸都越显困难。
       很快天色昏暗起来,能见度越来越差,过往车辆纷纷开启了大灯,我们正卷入了一场沙尘暴中。好在带了两台对讲机,即使看不见,但也可以互报相对位置。我被安排在前锋,通常骑的会略快些,主要任务当然就是打头阵,打探前方情况,有住家有饭有水有狗有危险的地方我首当其冲。其实最大作用就是我能先到目的地安排食宿。这样大伙白天可节约骑行时间,晚上则可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这是集体骑行必须的,也是一大优势所在。
       距离走出沙漠还有十多公里处,对讲机传来垂直的呼叫,雪松终于体力不支了。 我立即折返回去。见到雪松时,腹泻导致的脱水和疲劳让他精疲力竭,加之沙尘暴令天色越发黑暗下来,我们决定今晚就选择在戈壁滩上过夜。地点就是右手边在建的高速路的防水涵洞。
       我们挑选了一个内部干净平整的涵洞,涵洞的一头几乎被碎石封住,保证了不会有“穿堂风”路过。清理了地面的零星的沙石,腾出一块空地,铺上防潮垫,席地而坐。好在准备了充足的水和食物,拿出瓦斯罐烧水煮面,填饱肚子要紧。烧了大量热水给雪松吃药暖身,但腹泻始终压制不住,整晚还是隔三差五地往外面空地跑,一宿与星月大地为伴,明天再不去医院真要出事了。由于涵洞里无穿堂风,大家也懒得拆包,帐篷不搭了,直接钻进睡袋席地而睡。离开被子和席梦思我就有点睡不惯了,深夜里公路上过往卡车的穿梭声和戈壁滩上大风掠过的呼啸声此起彼伏,搞的心神不宁,难以入睡。空气中细微的黄沙弥漫,无孔不入。吸入鼻腔,停滞在咽喉,有如高原一样呼吸困难。戈壁的一夜就在不断地辗转反侧中度过



进入莎车县,前方等着我们的是一场沙尘暴




























IMG_2157.JPG (178.04 KB, 下载次数: 24)

IMG_2157.JPG

IMG_2471.JPG (188.76 KB, 下载次数: 24)

IMG_2471.JPG

IMG_2473.JPG (177.22 KB, 下载次数: 23)

IMG_2473.JPG

IMG_2477.JPG (173.43 KB, 下载次数: 16)

IMG_2477.JPG
67
发表于 2010-8-26 10:23:40 | 只看该作者
腹泻?要么水土不服,要么是细菌性痢疾
68
发表于 2010-8-27 13:31:36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   过年回老家好好待待  好久没回新疆了
6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7:34:30 | 只看该作者
D4:2010年5月25日  黑子戈壁--莎车   

      我们被令人窒息的黄沙折磨了一夜,在辗转反侧中苦苦地等待天亮,时间变得如此的漫长。更漫长痛苦的是雪松,腹泻一夜未曾间断过,早上才熟睡了一会儿。不忍吵醒他。
      起来之后惊奇的发现周围暴露在空气中的一切都被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细沙,睡袋,地垫,鞋子,车子都变成清一色的金黄色,像是出土文物。如果在此地睡上一星期绝对可以被列入重大考古发现,洞口放个小碗,找人刻块“XX王”石碑,门票暂定六十块。
     借助射入涵洞微弱的晨光,空气中游荡的细沙一闪一闪的,晶莹透亮,如梦如幻。不过短暂美好的幻想之后是一阵厌恶,细沙在织物里镶嵌的很深,怎么抖也抖不干净。大清早浪费了不少时间处理这些沙子,而吸入身体的那部分只能靠新陈代谢了。
    出发前大家随意吃了点,毕竟离莎车很近了,赶路要紧。经过讨论,抛出了两套方案。一是骑到原计划的叶城,叶城再休整一天采购物资;二是在莎车休整采购,叶城不作停留。后者便于雪松的治疗,采购那里都一样,又不耽搁时间。后面一路我们轮替陪着雪松,随时关注着他病情的发展。
    早晨的沙漠显得非常宁静,不过沙尘暴的余威尚未退去,天色昏暗依旧。其实这片戈壁沙漠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最美的地方偏偏藏在路人不为所见的地方。沿戈壁的向东北不远,有一大片传说中的“红色沙漠”,当地称作“克孜尔库木要”。尤其夕阳斜下,火红色的沙漠迷倒无数来此采风的摄影师。不光沙漠的颜色好看,更重要的沙漠中还有一座丝绸路重镇“苏立唐”的遗址。可惜今日缘憾一面,相信将来有缘再到此地,一睹其真容



精疲力竭,却永不放弃的雪松





我本人不太赞同带备胎,阿超和雪松坚持带自己的备胎,不管用没用,都是为大家着想




IMG_2478.JPG (167.94 KB, 下载次数: 25)

IMG_2478.JPG
7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7:4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2 07:49 编辑

     很快地骑完了剩余的十来公里路,就此摆脱了黑子戈壁的困扰。来到了戈壁外的第一个村庄恰热克村,补充了点饮料,看雪松还扛得住,队伍不做停留继续往莎车进发。
         十一点到的莎车县城,在城口的雕塑前驻足停留。雕塑是位高挑美丽的维族女子,手提弹拨儿,头颅微微昂起,长发披肩,双眼炯炯有神。当时我不并知道她是谁,第一感觉是高贵而且非常美丽。雕塑下刻着铭文“阿曼尼莎罕王妃”,她究竟是一位怎么样的奇女子,居然能和一座城市齐名。心中顿生钦佩,这么美的名字,从今往后我记住她了。
        随着我们对这里了解的渐渐深入,心中最疑惑的是先前的许多攻略为何把莎车寥寥草草地一笔带过。其实那些人真该后悔,不用心的去细细品味这里。错过了这南疆最美的地方。
        莎车地处叶尔羌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水土肥沃,物产丰富。其名气最早源于战国时代,当时与中原就有了经济往来。西汉时强大的莎车国已管理天山南北,并因长期抗击匈奴有功受到汉室册封,莎车王延更是豪言“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虽后世出现叛乱,但两千年前就有这等觉悟,也算的上是最早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爱国壮举。随着丝绸之路商贸的繁荣发达,丝绸南线的莎车和丝绸中线的喀什在政治和经济上轮换交替地掌管着新疆甚至影响整个中亚。新疆进入了一个“双核”时代。唐宋时突厥维族人入主南疆,在喀什建立强大的喀喇汗王朝,莎车这个名字才从以后的汉书中消失,或用叶尔羌河名字代替,故改名叶尔羌。元明时期蒙古后裔建立了叶尔羌汗国,这片土地又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后又被准葛尔汗吞并,直到被清政府统治,莎车这个古老的几乎被遗忘的名字不知道被谁怎么就给挖了出来,沿用至今。
         进城的国道两侧是一片片的巴旦木果园。以前就听南疆巴旦木多,但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稻田似的,一片连着一片。据说莎车曾创造过全国造林第一县美名,仅巴达木树就有三十五万亩,还每年以五万亩速度递增。有人一定会问他们种这么多是不是当饭吃。巴达木不仅可以当“饭”吃,还可以当药吃。话说古代当地闹过一次瘟疫,就在举国上下束手无策时,有位神医进言国王,每天六颗巴达木果加羊奶服用必能治愈。这招果然有效,瘟疫就此再也没来骚扰过。巴达木便有了“圣果”的美名。所以我每次出差新疆,必买十来公斤的巴达木干果不远千里的带回家馈赠亲友。巴达木除了果实有营养价值,其花更有观赏价值。巴达木花和杏花非常像,都是粉红色,不过我们这类门外汉是很难分辨的。大家一定都梦想过去日本看盛开的樱花海,最陶醉樱花烂漫时。巴达木花不输于鬼子的樱花,其规模更为壮观。同样,天山伊宁盆地紫色的薰衣草花海也不输于法国普罗旺斯,没必要花大价钱去崇洋媚外,本朝天国样样有。每年三月春暖花开,粉红的巴达木花儿怒放,全莎车县29个乡所有巴达木大果园连成一片,如果卫星地图搜得到,自上而下的欣赏,何等的壮观啊。当然5月底早已花谢结果,我们享受不到眼福,饱饱口福还是可以的。



恰热克村
































































阿曼尼沙罕王妃,维族心中的雅典娜女神



















无孔不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