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圣战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2010新藏线骑行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7:53:06 | 只看该作者
          国道岔口的右拐是前往叶城的国道,通常很多搭车的朋友就此于莎车擦肩而过,我们顺着宽阔的罕艾日克路直下就是莎车城区。莎车城也是“双核的”,分汉城和回城。汉城叫'莎车”,而回城沿用旧名“叶尔羌”,依据街道划分,形成双连城。现在经济高速腾飞,马路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和多数内地城市无异。我们早已无法区分。反正汉族人多的地方大概就是汉城,维族人多就是回城,不过汉人再多依旧是“少数民族”。新疆其他城市也都有汉人区和维人区。只不过莎车城在清朝政府期间花真金白银地打造了东西两座城池。而其他新疆城市是现代汉族人聚集生活逐渐形成的这种默认划分。
       我们进了城也无心闲逛,先找地方吃午饭。由于腹泻不止,脱水严重的雪松越来越虚弱,没胃口,只能喝点稀粥。我们果断地执行第二套方案。刚进城的那片大概是汉城,多为汉族餐馆。餐馆老板们也都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参差不齐,找个有做稀粥的餐馆的确不容易,煞费了一番唇舌功夫下终于找了一家,也顺便打听了周围的情况和医院的地址,饭后休息片刻,队伍划分了一下,一路垂直和雪松直奔医院而去,我和阿超找住宿场所,对讲机随时联系。




有粥的地方


几经崩溃













全国罕见的百元房价,炒房团赶紧!本来是拍美女的
7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7:56:35 | 只看该作者
     莎车县人民医院坐落在莎车市的中轴线最繁华的老城路上,医院成立于解放前,规模不小,属二甲医院,算地方上最大的医院了。我目送雪松和垂直进了医院,便和阿超靠着灵感凭着直觉继续向老城方向找去。就在离医院不远处,古阿勒屯王宫边上,有一家装修挺不错的维族宾馆“苏壁怡阿勒屯”宾馆。地段不错,装修豪华,更重要的是离医院近,方便雪松恢复休息。
           简单的安顿一下我们立即起身去医院探望雪松。在急症注射室的过道里看到躺在病床上已经入睡的雪松,垂直帮着忙里忙外。顺着雪松手臂上的输液管,病床上挂满了各种瓶瓶罐罐,有补脱水的药,也有消炎的药。其实病因就是水土不服。好在年轻的维族医生经验还是丰富,先治疗脱水,再加强消炎,两天基本就能药到病除。看到雪松渐渐止泻,大家心里都松了口气。我急忙让久陪的垂直和阿超回去休息,我一人陪护足以。
          平常一提到去医院多让人心烦,不过这里的医院倒是令我好奇一番。同样也被别人当“老外”一样“被好奇”。我们在维族眼里算是异类,或许是一身户外装扮明显有别于当地汉族。大家互视对方为“老外”,这种差异使双方都想越过语言的障碍彼此了解,相互搭讪。再有不得不谈这里急诊室一位里维族主治医生,他相貌惊人,惊人的像一个人,谁呢?法国球星齐达内。多像?95分像,特别是那个标志性的秃头,说是一对失散异地亲兄弟肯定有人信,只是眼前的医生瘦弱了一点。其实这也不足为怪,齐丹老家是阿尔及利亚,地处北非,白种人很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半岛或中亚后裔迁移过去。而眼前的这位医生或许是维族或许是柯尔克孜族。维族也不是一个很“单纯”的名族,和我们汉族一样,也是由历史上的多个民族融合而成。其中也有少量从中亚远迁至此。用我们汉人的话讲,五百年前是一家。 “齐达内”医生估计在内地的医科大学念过书,思维敏捷,汉语与维语之间随意切换不带停顿的。急症的医生还是挺辛苦的,病人多时忙做一团,稍有空闲来到屋外点支香烟解解瘾,活脱脱职业医师造型真可以去TVB续拍《妙手仁心》。期间“齐达内”的家人还来探视,算是被我有幸撞见。他的妻子是一位非常美丽身材高挑的维族女人,打扮时髦,怀抱两三岁的女儿,还提一个保温瓶,应该是来送吃送喝送温暖的。一家小三口其乐融融,顿时让人无比羡慕。不得不提的还有这里护士也很专业,维族汉族都有,个个都是维汉两语双开,看她们交流几乎忘记了民族的区别。我闲得无聊很想凑上去“深入了解”一下,见护士们也都忙的不可开交,不太好意思浪费她们救死扶伤的时间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莎车人民医院


老城的维族宾馆,性价比一流

豪华标间
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8:01:29 | 只看该作者

           几瓶药水下去,雪松情况大为的好转,精神明显恢复很多,这时正好阿超替换我。我是闲不住的人,有机会自然上街闲逛一番。医院没出几步就看不远处就有一家“莎车书店”,听名号应该是这里最大的。书店变态地隔成两个铺面,一间卖中文书,一间卖维文书。中间那堵水泥墙不就是"文化墙”嘛,语言差异事小,文化差异事大。维文书店卖的最多的是各种伊斯兰经书,其次才是维文版的世界名著,儿童和学生读物,农业科技书籍。涉及的范围很窄。
        我装作似懂非懂的样子,专挑图片多的少儿读物下手。终于找到一本有中维文注解的《阿曼尼莎罕》漫画书。不就是城口的那个美丽女子的雕塑。此刻才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位维族最杰出最具传奇的女性。她首先是位伟大的音乐天才,是十二木卡姆的总集成者。她也是位诗人,她诗歌和歌声叩开了国王失拉德的心。她更有拥有无双的美貌和完美的爱情,一位牧羊人的女儿和国王一次神奇的邂逅,终成一国的王后,与同样热爱艺术和诗歌的国王丈夫双栖双飞,成为一段佳话。正因为开始故事过于完美,都说完美的东西会遭天嫉妒,终究逃不出杯具的结果。王妃三十四岁时死于难产,她的国王丈夫在三年后悲痛抑郁而死。《霸王别姬》是爱情,《长恨歌》也是爱情,《牡丹亭》《梁祝》皆是爱情,也皆是杯具。要么男人不是男人,出卖自己女人;要么就是深受阶级的迫害。就算得到个喜剧的结尾,故事里的女人永远是杯具。联想现在《非诚勿扰》之流,揭开现象看本质,发现作为中国主流文化我们,爱情的遮羞布竟都如此破烂不堪。
      挑了一会儿书,看中一本《手抓羊肉料理食谱》, 虽然全是维文,但有图解手抓饭的最正统的做法,只要照葫芦画瓢在自己家里就能轻松烧出美味的手抓料理,这个真可以有。在中文店的书柜里一本《品读莎车》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书是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类地方出版社的书通常量不大,很难在内地书店里寻觅到。此书从历史,文化,自然图文并茂地全方位的介绍莎车,翻了一几页我已爱不释手。没想到结账的时候还给盖了“莎车书店”的戳,太有纪念意义了。这样书不能带在身边,搞烂了,全部邮局寄走。
      兴高采烈地返回医院时,雪松的盐水已所剩无几,明天还要来一次。晚上回宾馆安顿好雪松,剩下三人去找饭吃,最重要是要找粥。经路人指点,在“汉城”找到一家看起来生意不错的四川餐馆。后来发现选择相当人品,该店的老板娘人不错,知道我们同伴生病需要喝粥,便亲自下厨熬粥,还借了保温瓶。雪松真是出门遇贵人啊。
      晚上鉴于雪松的病情,明早还要去医院再有一次点滴,晚上我们没有出去采购物资,而选择留在宾馆。宾馆房间的窗户正对的是老城,这里的老城比喀什保存完整的多,面积非常大。这让我想起上海的棚户区,广州的城中村,北京的旮旯胡同。相比之下这里古老的太多太多,一千年以来几乎未曾变化过,可谓饱经沧桑。相信内地甚至整个亚洲都已很难找出如此古老的居住群落。今晚月光笼罩老城,老城里热闹依旧,灯光星星点点,那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让人浮想连篇。
7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08:03:47 | 只看该作者
腹泻?要么水土不服,要么是细菌性痢疾
阿越 发表于 2010-8-26 10:23

恩。。说的对,是水土不服。
75
发表于 2010-9-7 00:42:38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漫漫看
76
发表于 2010-9-8 21:22:28 | 只看该作者
为啥还不更新呀
7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3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0 17:38 编辑

2010年 5月26日  莎车—叶城

      出来至今,在莎车住得最奢侈了,新装修的宾馆,地段好,性价比非常高。这里有宜人的湿度,温度,加之清新空气,觉得自己像躲在温室里的花儿一样幸福,睡了一个香甜的觉。
      早上醒来的第一口深呼吸沁入肺腑,通脉舒筋,如果没有被子压着,人就飘起来了。雪松恢复也可谓神速,基本不拉稀了,“齐达内”医生用大剂量药物的冲击疗法算是对了头。真是病来如抽丝,病去如山倒。除了体力尚待恢复,身体基本已无大碍。原定上午还要去打的针就免了,大伙就利用这半天时间在老城逛逛,采购东西,按原计划中午直奔叶城。
      宾馆出门左拐一百米即是老城的核心CBD叶尔羌汗陵,俗称阿勒屯麻扎,始于明朝,距今有五百年历史了。汗陵有三部分组成。北面是旧王宫的城门,东南是阿勒屯清真寺,正南是叶尔羌王国的王陵,阿曼尼莎罕王妃也葬于此处。
      所谓的旧王宫城门其实就是古莎车城城门,位于老城与新城的交口处,城门传说曾经是金色的,故维族人还给个专用名词“阿勒屯代尔瓦子”,就是金门的意思。古时这里富的流油,连个城门都疑似黄金的,大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势。今日所见的城门早已成残垣断瓦,城门后古老的莎车老城却依旧延续着它沉重的使命。其实欣赏此处应该在晚上,晚上有鬼魂,有时光隧道,让人穿越千年的遐想。张骞和班超带着希望与和平走来,马可波罗不远万里走进这扇门,林则徐带着忧国忧民地走进这扇门。正如一首地安门外的《ONE 9 IN 北京》,古今对吟,人鬼殊途。
      生命是短暂的,破烂的古城也不会长久,但留下的精彩的故事却是永恒的。从第一代汗王赛义德的勇猛仁义,到其子失拉德和阿曼尼莎罕王妃的爱情,两人留下流传百世的音乐经典《十二木卡姆》和诗篇《失拉德诗集》。无数的精彩故事就像一根根粗壮的白杨树一样长久的驻守在这片土地上。而如今这里早已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人们念颂的先人留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我们在老城所住的宾馆



叶尔羌王城



金色大门


阿勒屯广场




阿勒屯清真寺



叶尔羌王陵



IMG_2517.JPG (157.72 KB, 下载次数: 29)

IMG_2517.JPG

IMG_2520.JPG (153.79 KB, 下载次数: 33)

IMG_2520.JPG

IMG_2527.JPG (192.39 KB, 下载次数: 36)

IMG_2527.JPG

IMG_2529.JPG (185.48 KB, 下载次数: 30)

IMG_2529.JPG

IMG_7456.JPG (178.16 KB, 下载次数: 26)

IMG_7456.JPG
7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5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0 18:06 编辑

        阿勒屯清真寺和叶尔羌王陵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仅在外面摄影留念。广场边上有家做手抓饭和烤包子的百年老店司马义-阿吉。特别是超哥,对烤包子产生浓厚的兴趣。新疆的烤包子不是把我们那种肉包子往火里烤。是一种在烤饼里加了羊肉碎,羊尾油和皮牙子。皮做的非常薄,羊肉也很鲜美,虽然不是主食,但比主食更勾人口水。吃多也不用怕“三高”,里面的皮牙子(洋葱)有降血脂的功效。所以维族人的食物也讲究营养搭配和平衡的。走在老城的路上三分之一的店和吃有关,因为莎车保留着最正宗的维族饮食,最精品的当属烤乳鸽。鸽子是伊斯兰教准许的食物,鸡也是,但鸭子反而不是,不然全聚德早就没的混了。可惜我们对鸽子都有感情,不愿意去品尝,不然又是一场欲仙欲死的享受。
      维族人通过朴实、平凡的饮食搭建起深厚的感情,简单的主食,瓜果和烤肉让本已很团结的民族更和谐无比。中华,茅台,天上人间,一万多一桌也体现了本族人的高超公关和社交技巧。五花八门的技巧下是早已支离破碎的人际感情。在南疆农村,即便最穷的人家,也会赊账买点烤肉全家享用,到年底丰收了,用粮食和烤肉店老板结账。而我走过烤肉摊的时候差点习惯性地想问能不能刷信用卡。我的信用原来装在卡片里,很风光,带起来也方便,离开了卡,好像人没了信誉一样。维族人的信用则寄存在整个社会里。
      走走逛逛,来到回城的中央-叶尔羌广场,广场显得很空旷,一侧在建莎车博物馆和木卡姆艺术馆。馆前树立着非常显眼的两位领导的照片,不用想,一位是老大涛哥,一位是老二宝哥哥,领导永远保持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希望维族人民也理解这样的笑容。广场上矗立唯一的雕塑,依然属于伟大的十二木卡姆集大成者和大诗人—阿曼尼莎罕王妃。伊斯兰教禁止实物崇拜,很忌讳有画像,雕塑之类的东西存在。所以在新疆全境唯一能看到的两尊塑像只有主席和王妃了。这尊王妃的塑像估计出自汉人之手,慈眉善目,安详宁静,流露着作为诗人和音乐家所散发的艺术的气质。如果改身装束,换个法器,真的成观世音菩萨了。我看这塑像出神,如果王妃手执鞭子,请一定要打在我身上。









烤包子

















莎车人民医院








叶尔羌广场



在建的莎车博物馆


涛哥

宝哥哥

十二木卡姆文化中心


阿曼尼莎罕王妃


阿凡提










疑似昆仑派的

_MG_6160.JPG (184.27 KB, 下载次数: 28)

_MG_6160.JPG

_MG_6163.JPG (188.14 KB, 下载次数: 25)

_MG_6163.JPG

_MG_6164.JPG (174.6 KB, 下载次数: 27)

_MG_6164.JPG

_MG_6165.JPG (186.56 KB, 下载次数: 30)

_MG_6165.JPG

IMG_2230.JPG (174.31 KB, 下载次数: 32)

IMG_2230.JPG

IMG_2232.JPG (182.44 KB, 下载次数: 28)

IMG_2232.JPG

IMG_2235.JPG (188.95 KB, 下载次数: 26)

IMG_2235.JPG

IMG_2553.JPG (191.41 KB, 下载次数: 29)

IMG_2553.JPG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8:00:29 | 只看该作者

护法




8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8:0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9-10 18:06 编辑

      越深入这里,越发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感兴趣,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懊恼。从学龄前开始到高等教育,只接触到是汉文化,学的是汉学。而如今的"中华大地"已不局限于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祖国大地还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需要我们走进去,有很多民族、很多文化需要我们去探究、去了解,这不正是我们骑行、游历的目的吗?。只有了解,才会理解,才能包容。我们汉族是主流,是多数,是代表,但只有五十六个民族合在一起才能称的上“中华民族”。
      回宾馆的路上在五金店买了一根做锄把的木棍,一锯为二。我和垂直每人一根。有如此结实的打狗棍护身,彻底根除了路上的一大祸害---狗。其实新疆段大可不必担心,维族人没有特殊原因是不养狗的,他们习惯养猫,波斯猫,猫狗不容,汤姆获胜,狗自然就没了生存的空间。进了藏区就不一样了,好在有这两根木棍,帮了我们不少的忙。
      中饭前把东西整理好就出发,偏偏宾馆所在的马路上在竖电线杆子,全线拉闸停电。宾馆电梯没电,第一次直面车重,把车从四楼痛苦地抗了下去。为了巩固雪松来之不易的康复,中午决定还是中餐。依旧是那个川菜馆,顺便归还了盛粥的保温杯。老板娘热情依旧,给我的水壶都加满了茶水,我们真不知道如何感谢


打狗棍

门神

。。。。。


县衙门


















花姑娘




神采奕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