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hengjial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神州追梦》—31年前骑自行车旅行全国游记(附图视频)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3:16:36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3)◆◆◆◆◆◆◆◆




                                             夜宿学校和车队

    

     昨晚,同住一室的上海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李志诚老师与我亲切交谈很久。今早分手时,他兴奋地为我赋诗共勉:“我志万卷书,你行万里路。相逢何相识,同在青岛住。宇宙常不灭,人生莫虚度!天下无难事,精神应抖擞。”

     告辞了李老师,我拜访了市体委。主任公茂春和何永清等同志为我签证时热情地介绍了本市的风景名胜。

     随后,浏览了以青岛啤酒驰名中外的海滨城市,着重参观了有名的海产博物馆和水族馆。其间有大至鲸鱼、小到原生物的众多海洋世界珍品。有英姿威武、狰狞恐怖的鬼鱼怪兽,也有美丽温顺、五彩缤纷的鱼、贝、珊瑚。真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令人大饱眼福。

     接着,参观了北海舰队第一招待所和航海运动学校。这里,山、石、礁、岛,塔、亭、廊、桥,轮船、渔船、帆船、快艇、军舰一应俱全的远近风景交相辉映,舰艇式的楼房新颖别致,成为蓝天下、大海边使人流连忘返的乐园。

     离开市区后,游览了黄海之滨以奇岩异石和山泉闻名遐迩的崂山。这是我国万里海岸线上著名的风景区和道教名山,它的特色在于:山水相拥,气势恢宏。一边是波涛滚滚的大海,间有平坦洁白的沙滩,一边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据说在道教鼎盛时期,山上遍布“九宫八观七十庵”,拥有道士上千名。

     游罢崂山,便是马不停蹄地一路狂奔。

     行至平度县南村中学时,后勤主任刘崇聚、教务员高淑珍、毛从海、张君双等同志热情留我住宿并邀请一同观看电视影片《解放石家庄》。

11月4日  约140公里  平度县南村中学  食宿免费





                                   路面平顺赛京津,棉花丰收麦苗青;
                                   风筝名城来游览,河流缺水愁煞人。

                                   辛店饭馆用晚餐,本欲通宵赴济南;
                                   同桌顾客好热忱,敬酒祝贺把菜添。
                                   又表钦佩尽诚意,簇拥款留住一晚;
                                   灯下为我来理发,乘兴畅谈至零点。

11月5日  190公里  淄博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辛店车队  食宿免费





     昨晚,祝焕晓、姜晓深、陈健、刘明仁、赵立民等十余位同志与我亲切交谈到深夜并题字留念。

     今早,祝队长集合全体同志为我送行。并深情地代表大家赠送我十元钱、五斤粮票和精美笔记本。

     临近省城的大件公路宽阔平坦,高大雄伟的天桥上奔驰着各种大大小小的车辆。这在此前还极少见。

     下午四点,到达济南。趁着天色还早,游览了美丽壮观的大明湖公园风景区。

     令人失望的是:拥有大小泉水百余处的著名泉城今年缺水,连最大的趵突泉也几乎看不到趵突了。

     市区虽然较大,但不如青岛、大连整洁。各种饮食也比前几天的东部小城市贵一些。

     傍晚来到山东省体委,办公室李积祥同志为我签名后安排我免费住在体校招待所。

     临睡前,同室的河北航校退休主任与另外两人就农村实行“分组包干”、“分田到户”、“自留地”问题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等政策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由于我对此缺乏调查研究,只好洗耳恭听。

     六十三岁的航校主任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这次因为送女儿“顶班”而暂住此地(顶班又称顶替:当年父母退休后,为照顾子女就业,政策允许一对一的子女占用父母名额进其单位安排工作)。

11月6日  约150公里  济南市体校招待所



11.4...........jpg

44 KB, 下载次数: 160

11.4..jpg

26 KB, 下载次数: 136

11.4.jpg

28 KB, 下载次数: 154

11.4-.jpg

83 KB, 下载次数: 159

11.4--.jpg

53 KB, 下载次数: 140

11.4--.jpg

47 KB, 下载次数: 109

11.5-..jpg

78 KB, 下载次数: 126

11.5--.jpg

86 KB, 下载次数: 137

11.5-.jpg

49 KB, 下载次数: 125

11.6-..jpg

67 KB, 下载次数: 128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3:22:02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4)◆◆◆◆◆◆◆◆




                                             扛车登泰山




    
  
     早间,瞻仰了洒满朝晖,庄严肃穆的英雄山烈士陵园。

     上午,在柳埠的山林中,浏览了建造于公元六至八世纪的古塔和古建筑……

     下午三点,到达泰安县。拜谒了恢宏壮观的“岱庙”后,进入渴慕已久的泰山山门——岱宗坊。

     游人见我推着自行车游山,都不解的问:“怎么不把车寄存在山下?”“空手登山都费劲,你带着车和行李肯定上不去。”

     “没关系,不碍事。只要你们能走到的地方,我即使扛着车照样也能走到。”我自信地说。

     稍后,几位好心的老游客建议我:“你还是退回去沿着盘山公路骑到‘中天门’,那样上山要快些,明天下山再走这边也好尽情参观游览。”感觉此话在理,遂改道向山腰骑进。

     未到中天门,天已黑了。饥肠辘辘,偏偏餐馆都已关门。好在一家小店还有饼干,买了半斤匆匆咽下。

     晚上六点零五分,登顶的公路没了,开始了艰苦的扛车“游山”。

     中途,几个齐鲁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淄博炼油厂的青年不甘被我超过,稍稍发力又说说笑笑地将我远远抛下。但半小时后,我又追上了他们。

     他们吃惊的问我:“今晚你准备住哪?”
   
     “住山顶。”

     “我们也住山顶。”他们毫不示弱地暗中与我较劲。

     “南天门”下称之为“十八盘”的七千级石阶是通向泰山极顶最艰难的路段。许多石阶比普通楼梯更陡,中途好似攀爬在前后不见尽头的“天梯”上。若非心中有底,真让人望而生畏。此时别说推车,连站立都不能太直,万一重心后移,后果不堪设想。

     有两次前轮不慎碰着上面的石阶,差点使我疲劳颤抖地双腿站立不稳身体后仰。为了保证安全,后来几乎是深弯着腰、横背着自行车、两手轮流扶着石阶向上攀登。活脱一幅被人役使的狼狈相。

     攀爬一个多小时后,浑身累得实在酸痛。站不稳时,就跪在石阶上喘息十来秒,而重达七十斤的自行车和行李却始终压在身上。此时的我,不论是对山路还是对坐骑,均不敢有丝毫懈怠,堪称虔诚之至。

     起初还热得流汗,随着地势升高,凉风逐渐转成寒风,路边已有积雪和冰凌。处在风口时,冻得直打颤。七点二十分之后,天上又飘起了雪花和冰渣。

     经过“天街旅店”时,游客们惊异地赞叹道:“背车登泰山,真是奇迹啊!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一位朋友遗憾地说:“早知道,我们今晚也到山顶去住。”

     谢绝了风雪山上数十位热心朋友的挽留,我义无返顾地继续朝着顶峰而去。

     借着月光,我和炼油厂的青年们相互鼓励,进行着最后的冲刺。一位青年气喘吁吁由衷地说道:“今晚要是没有遇见你 ,可能早闹着歇下了,真想帮你扛一扛车,可我空着手追你都吃力啊。”

     晚上八点十分,经过一百二十五分钟的艰难攀登,我终于第一个扛着车冲到山顶!

     俯瞰山下,眺望远方,胜过繁星的万家灯火好像在对我微笑祝贺。我仿佛来到天上的仙山琼阁,愉悦之情,难以名状。

     原本宁静的山顶轰动了,许多游客兴奋地跑来看我和自行车。“岱顶宾馆”(泰安地直机关第五招待所)负责人彭吉义同志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这可是在泰山顶上第一次见到的自行车啊!”他热情的欢迎我免费留宿。

     据说山顶当晚住着不少于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位国内游客和一些外国游客。他们也是我雪夜登泰山的证人。

     今日旅程虽不算长,其艰险也不及翻越云南“白芒雪山”和昼夜兼程穿越藏北“无人区”,但身体承受的疲劳绝不亚于平原日行五、六百里。

     极度的疲劳再次成功的锤炼了身心,磨练了意志。艰苦的磨难变成了自己的战利品,成了属于自己的故事。这种快感,唯有善于苦中寻乐者方能真正领悟。
?     
11月7日  约130公里  泰安 岱顶宾馆





     清晨六点,响起了清脆的铃声。原来,这是泰山旅游的重头戏——“岱顶观日出”的前奏曲。不到半小时,数百人已汇集在“玉皇顶”,大家翘首遥望东方、心情激动地企盼着那神圣的时刻——即将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

     接受过朝阳的洗礼后,用一块七毛五分钱和一斤粮票,换来一斤肉包子和四碗蛋花汤装进肚子。

     本打算在山顶留影纪念,听说摄影部十点钟才上班,还不一定准时,只好放弃。正欲下山,昨晚一同上山的炼油厂金工车间青年程禾茂和油品车间的胡立群等人邀请我和自行车在“泰山极顶”庙门旁合影数张,聊补山顶遗憾。

     (只是不知何故,时至今日,我也没联系上这几位朋友,自然也没见到当年在泰山顶上的照片)

     古朴优雅、气象万千、名胜古迹灿若星海的“五岳独尊”,据说是世界上数千年间接待游人最多的名山。尽管数千级“天梯”难攀,可上至历代诸多君王、下至无数黎民百姓为了饱览这无限风光,都对此乐此不疲。

     看吧,如潮的登山者中,除青壮年外,也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天真烂漫的稚童;既有国内的各民族同胞,还有大洋彼岸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

     但扛车登山者不知几许?我会不会如彭所长所说是第一人呢?

     朝阳中,我意气风发地走在下山的路上,惊异的目光比比皆是,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中途走累了的人说:“看你精神焕发地扛着车登山,我们也不觉得累了。”几个挑山工议论道:“好厉害!比我们还得行。”外国朋友口里连呼:“OK!”竖起大拇指向我致意,冷不防的还用照相机对着我“闪”一下。

     几位似在打赌的游客返回追着我问:“你是从西藏的‘黑河’来还是东北的‘黑河’来?”

     因身上穿着东北的衣服,脱口说道:“从东北来。”

     他们高呼:“好样儿的!你是我们东北人的骄傲。”

     为不使他们失望,我默认了。反正不论是东北人、西藏人,还是四川人,全都是中国人。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但对我来说,下山比上山轻松多了:既可以昂首挺胸,看起来也精神些;又可以边走边聊心情舒畅;加之风景优美、气温宜人,一夜的修复,营养的早餐,感觉的确很好。

     可这并非就说下山很容易,在“十八盘”人多路窄处,为了避免占道过多和车碰游客,更为了大家的安全,有时我将车置于无人涉足的山崖,自己屈膝仰躺在石阶端头,双手握住刹把,慢慢向下缓放,人与车如同在“拔河”。

     诚然,此时亦并非步步维艰,沿途愉快的观山望景,欣赏古迹,平缓路段惬意地一溜小跑,也堪称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啊。

     午间,终于胜利平安的完成了泰山之旅。

     餐后,又马不停蹄地向着曲阜奔去……

     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之间卖炒花生的特别多,充分满足了众多游客边游边吃的幸福需求。只是地上自然就少不了白花花的碎壳,既不整洁也不雅观。无奈国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普遍较差,短期内要想改掉陋习实在不易。

     傍晚五点半赶到孔庙时,圣地的大门早已(四点)关闭。但墙内外众多的千古苍松、参天翠柏,周围规模宏大的建筑,仍能感受到帝王般的威仪。

     体委已经下班无人。许多招待所、旅店都已客满。经过曲阜师范学院时,张子勤同志热情地借给我饭菜票,让我先去食堂吃饭,他负责帮我联系住处。经过他不厌其烦的联系、查询,一小时后,我终于住进了县委机关招待所。

     热情的宫正义同志又免去了我的住宿费。

11月8日  约93公里  曲阜县委机关招待所





11.7 8.jpg

50 KB, 下载次数: 108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13:31:03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5)◆◆◆◆◆◆◆◆




                                             拜见孔圣人





     上午,匆匆拜谒了孔林、孔府、孔庙和颜林。

     地阔三千亩的孔林里安葬着名扬世界、不是帝王却胜似帝王的古代圣人孔夫子及七十多代嫡系子孙和守墓弟子子贡。

     园中名木百种,万株古树遮天蔽日。秋风吹落的残枝败叶洒满高低错落的坟茔,阴森肃穆,气象非凡,既显远古幽邃,更显庄严神圣——据称这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最完整和延续时间最长久的家族墓地。

     占地二百四十多亩的孔府,是孔子的后代、世袭“衍圣公”住宅。拥有九个院落,大小房屋四百六十余间。公堂、寿堂、客厅、书房轩敞,卧室、仓厨、园林一应俱全。这里陈设古朴典雅、藏品丰富,无疑也是名垂千秋的“圣府”豪宅。园中的“五柏抱槐”尤为奇特。

     占地三百余亩,拥有厅堂、殿、庑三百四十多间的孔庙更是气派!它与北京故宫和承德的离宫合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精华。而气势恢宏的大成殿则与故宫的太和殿和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宫殿。大成殿更是以孔圣人的知名度和那殿前举世无双的十根巨大石雕龙柱名扬海内外,被尊奉为“天下第一庙”。


     每根高约六米、直径八十多厘米、形态各异的深浮雕二龙对舞盘龙柱,是将近五百年前召集当时最好的工匠用整块的优质石料精琢而成。其造型之生动、神态之完美简直无与伦比。据说过去皇帝来朝拜圣人时,龙柱均被大红绸严严裹上,名义上借口避免香火烟熏,实质是怕皇帝看到胜过皇宫里的龙柱心中不平或生怪罪、嫉妒之念。

     就是那精美壮观、珍贵神圣,过去连天子也无缘目睹真容的龙柱,孔庙的管理员却破例特许我带着自行车靠着它摄影留念。摄影师说:“我们还从没看见准许推自行车进来照相的。从前,王公大臣在门前很远就要下马落轿,你所享受的礼遇真是史无前例的。”
……

     随后,曲阜文管会的孟继新同志为我题写了刚劲豪放的赠言:“攀登者之歌”,并加盖了文管会的公章。

     在圣地游览的半天里,竟然两次遇上成都市青白江区的老乡孟向东和同游泰山的东北黑河朋友。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下午穿过济宁市运河后,便沿着微山湖畔继续南行。途中水渠河道及运输船只渐渐增多。连续几十公里的柏油路边铺晒着收获的稻谷,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连日路见数百人拾树叶,不知以此派何用场。是药用?制烟?沤肥?还是做燃料?六十年代初期,成都某烟厂曾收购法国梧桐树叶制烟丝,我还为此付出过近百小时的起早劳作。难道二十年后还有这等事?

     不少人利用帆船的原理在人力架子车上支起风帆,使之借风省力。如此聪明之举,不知何人兴起。

     仅有三根座簧的自行车座昨天下山颠断一根还未来得及购买更换,今日傍晚又断一根。只好轻触轻坐,好歹赖到了住地。

     冯汝宝同志验证过后,对我也像许多住地的领导一样——免收住宿费。

11月9日 约125公里  鱼台县机关招待所


11.9...........jpg

50 KB, 下载次数: 128

11.9...jpg

30 KB, 下载次数: 129

11.9..jpg

31 KB, 下载次数: 135

11.9.jpg

28 KB, 下载次数: 142

11.9-.jpg

60 KB, 下载次数: 143

11.9==.jpg

31 KB, 下载次数: 139

194
发表于 2006-11-8 19:16:30 | 只看该作者
佩服  请继续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23:20:0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193楼c68993102006-11-08 19:16发表的:
佩服  请继续

谢谢!很快会有的。

明天,挑战“天路”的朋友黄仁义将胜利凯旋,提请朋友们关注(搜索)。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1:24:33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6)◆◆◆◆◆◆◆◆




                                             周旋在鲁苏皖豫




     上午八点一刻,离鲁入苏。

     行到沛县时,购换了车座簧。

     倚仗着微山湖水的滋润,苏北平原物茂粮丰。沿途路边列晒着稻谷、小麦、玉米、薯干、豆类和花生等。

     浏览了徐州古城之后,下午四点四十分暂时离苏入皖。

     夜抵濉溪,陈学征同志对我热情接待又免住宿费。

     因负重登山,腿部少有的胀痛持续了三天——仅在十年前全副武装急行军九十公里和七年前连续五个半小时长跑六十四公里时出现过。但以此圆了我的“东游之梦”,值!何况这是有益身心的良性反应,而且基本不影响骑行。

11月10日 约180公里 安徽省濉溪县革委会招待所





     为了顺应天时,决定变更旅行路线:改南下合肥、南京为西行郑州、西安。

     上午九点三刻,暂时离皖又入豫。

     河南省永城县,规模虽不大,人气却很旺盛。不知何故,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人流和各种车辆竟把道路塞得水泄不通。埋怨声、吵闹声不绝于耳,呼唤声、尖叫声此起彼伏。个别性急的莽汉更是赤裸着汗流浃背的上身,声嘶力竭地吆喝着;怒不可遏地叫骂着;横冲直撞地硬挤着。

     我心虽静,但在人挤人、车挨车的环境中长达一小时,也早已热得换上短袖衣,而且最多彳亍行进了两里路。看来,人太多也是灾难,比无人区更难行。

     午后天气越发更热,身穿短袖短裤者亦不鲜见。可半月前的东北大地早已大雪纷飞,致人冻伤,气候差异之大实难想象。

     不少路段满晒着稻草和红薯藤,车行于上虽觉绵软惬意,却是既骑不快又费力。草藤还时常缠住脚踏和车轮,迫使停车清理。每当奔驰的汽车开过,不安分的藤草们便欢天喜地的跟在后面“金蛇狂舞”。

     三天之后,腿部的胀痛终于消失了。

     晚间到达宁陵县,招待所所长陈训科同志对我又是关照——免收住宿费。

11月11日  约163公里  河南省宁陵县供销社招待所


11.10 11-.jpg

56 KB, 下载次数: 124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1:30:27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7)◆◆◆◆◆◆◆◆




                                             生日两餐素食





     在六朝古都——开封,我参观了很有特色的龙亭。亭前的湖水果然是一边清来一边浑。传说清澈的东湖代表忠烈杨令公(继业);浑浊的西湖代表奸佞潘仁美。虽说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主官臆断,却反映了历代百姓抵制邪恶、颂扬正气的强烈意愿。

     另外,还参观了相国寺和用数千尊佛像砖砌制而成的繁塔及远近闻名、高大壮观的琉璃“铁塔”……

     在燕庄平原“毛主席视察纪念亭”,我也踏着伟人的脚印,驻足检阅了宽阔无边、长势喜人的麦田。

     入夜,进河南省省会——郑州市。

     街道两旁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枝繁叶茂,骄傲地显示出历史名城的大家风范。

省体委运动员接待站站长武羡州等同志热情与我交谈又免住宿费。

11月12日  约190公里  郑州市省体委运动员接待站  





     早间,参观浏览了市区,瞻仰了近代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纪念堂”,并在纪念塔旁照相留念。

     而后,经荥阳再到密县参观了农郡主张伯雅打虎亭汉墓。此行据说多走了几十里冤枉路。

     下午游览了风景幽美的中岳嵩山及建筑规模宏大,历代皇帝参拜中岳神的“中岳庙”。因为这里与打虎亭汉墓一样都正在进行修缮,暂时显得比较破败。相信不久之后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日间坡路较多,中途几次见到汽车车祸,有开翻车的,也有两车对撞的……
傍晚抵达登封县体委。因县体委无住处,李国军同志又介绍我到县招待所。尽管招待所本已声称满员,但梁锁同志还是设法为我安排了免费床位。今晚这里住的几乎全是到此观光的游客和外宾。

     今天是我二十九岁生日,没有刻意为此庆祝,仅以主食二斤九两的两餐平淡素食打发(早餐一斤二两、下午一斤七两)。质量似乎差了点,可少林武僧们长年吃素不是照样身强力壮吗?何况我的食量还比他们大,吸取的营养自然比他们多,算是不错了。

     最主要的还是我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不能奢侈。试想:以不足一千元的可靠经费应付十个月骑车旅行全国三万多公里,每天的平均开支也就三块多。若不是全国众多热心人和有关单位常常对我实行减免关照,早就没钱花啦。所以,生活艰苦点没关系,只要能尽早实现三十岁前完成全国之行的夙愿,我就心满意足了。

11月13日  约105公里  登封县招待所  住宿免费


11.12-.jpg

32 KB, 下载次数: 109

11.13.......jpg

47 KB, 下载次数: 126

11.13..jpg

51 KB, 下载次数: 141

11.13.jpg

27 KB, 下载次数: 152

11.13-.jpg

32 KB, 下载次数: 127

11.13-.jpg

41 KB, 下载次数: 149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1:33:42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8)◆◆◆◆◆◆◆◆




                                             中原古迹集聚地





     上午,来到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禅宗及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天下名刹——少林寺。并精神抖擞地在寺庙门前留影一张。

     寺里的“关帝竹叶诗”、“达摩面壁石”等堪称奇异。

     世代承建的“塔林”和众僧们练功习武的器械、地上踏出的凹坑以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碑记,均显示了古寺悠久的历史和武僧们非凡的功力。

     据说唐宋鼎盛时期,寺内僧人逾千名,仅炒菜的铁锅就达一千三百斤。要把这大锅菜炒好,也绝非等闲之辈,厨艺和武功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即便是再高明的烹饪大师,如果缺少过人的臂力,舞不转炒菜大铲,定然也不会把菜炒好。

     离开嵩山时,要行大约八里长的坎坷山路,对我而言不过是小菜一碟。可当地人却一再谆谆告诫:“此地俗称‘十八盘’,骑车千万须小心。”我非常感谢他们的好意提醒。

     下午,瞻仰了洛阳城东具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以“白马”命名是为了纪念从天竺国身驮佛经佛像东来的白马。随后,天竺僧人便在寺内清凉台译出了第一卷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所以,此地亦被尊誉为中国的“释源”。

     稍后,又拜谒了城南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另一位名垂千秋、受人敬仰的忠烈楷模之墓——关林。使人感到悲凉的是:此地只葬着在荆州被东吴孙权派人杀害又转送给曹操的关羽首级(曹操当时非常敬佩关羽,曾给他配上了木雕身躯,礼葬于此)。

     据说圣人之墓才称为“林”,这说明关羽早已与孔子齐名。而从国内众多的“关帝庙”来看,武圣人的名声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到达我国又一四大名窟之一——龙门石窟时,天已黄昏。还未完全逐一观赏,夜幕就迫不及待地降临了。由于时间仓促,只好在模模糊糊的夜色中马马虎虎地浏览了一番,也算了个心愿。

     这里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余个,造像近十万躯,碑刻题记约三千六百多块。据说万佛洞有高不到一寸的小佛像上万尊,且形态各异。而雕刻高达十七米的卢舍那佛时,武则天还捐献了两万贯脂粉钱……

     日间还参观了“大寺塔”、 “齐云塔”等……

     途中不时生出几许遗憾:一憾自己历史知识、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力太肤浅;二憾旅行时间有限,不能将浩若烟海、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尽情饱览。

     为了明日旅行方便,当晚又返回“九朝古都”洛阳。

     招待所的胡宝清同志为我签证后,执意替我交付了一元五角钱的住宿费。招待员王书文同志又带我去洗了一个久未享受过的热水淋浴。

11月14日  约115公里  洛阳市委招待所





     顺路参观了“周公庙”和“渑池八路军兵站”。

     今日坡路较多,又兼八小时顶风,骑行略感费力。

     在观音堂以西有五公里路段灰尘极大,汽车开过之后如同放了烟幕弹,一时间连车也看不见。

     大概因为顶风或吸入过多的有害物质,傍晚时,头部阵痛一个多小时。为了安全,只能推车慢行。

     心想早点住下休息,偏偏又是连续多家客满。边走边寻达十几公里后,直到夜里十点方才找到住处。

     公社秘书赵玉成同志验证后欲对我免费接待,但坚持原则的供销旅社负责人李正学同志却不赞成。为了不让他们为难,我坚决果断地交付了住宿费。

     几分钟后,李同志又找到我,放弃“原则”地说:“你的确不容易,应该照顾。”执意又把一元钱退还给我。

11月15日  约113公里  陕县张茅公社供销旅社  

11.14).jpg

69 KB, 下载次数: 153

11.14.jpg

31 KB, 下载次数: 146

11.14-.jpg

34 KB, 下载次数: 140

11.14--.jpg

56 KB, 下载次数: 114

11.14-.jpg

43 KB, 下载次数: 137

11.15.jpg

48 KB, 下载次数: 121

11.15-.jpg

30 KB, 下载次数: 119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1:36:24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09)◆◆◆◆◆◆◆◆




                                             行车违规遭围观





     今日风力稍小于昨天,持续时间缩短为六小时。

途中,专程参观了镶嵌于晋豫两省雄伟山河之间的黄河明珠——三门峡水库大坝。

     那长达八百多米、高约百米的巍峨大坝至此将千古桀骜不驯的黄河奔流拦腰卡住,既起到了防洪抗涝、蓄水发电的作用,又造就了高峡平湖、碧波荡漾的秀美景色。稍感遗憾的是:通过大坝闸门流出的河水略欠想象中的那种汹涌澎湃地气势,也许赶在夏季汛期就比较理想。另外,水要是再清澈些就更好了……

     当徘徊在市区十字街口去向难定、右行百米然后逆行返回之时,被一位严厉负责地警察纠住狠狠训斥了几分钟,弄得我有口难辩、十分狼狈。由此也引来越来越多的路人围观,以至交通堵塞。

     众多围观者念我是个外地旅游者,替我讲情、请求警察原谅放行的还真不少,也有些人借机与我交谈。警察只好尽快结束对我的教育(当时不兴罚款),请我尽快离去。  
临出河南时,座簧又断一根。而且是从未出现过的断裂现象,突然一变三节。细看断面,油漆已渗入大半,纯属钢丝质量较差所致。

     晚上九点半,离豫入陕。
十点半到潼关县政府招待所。因该处已住满会议人员,便转住饭店旅社。

     旅社的任宏、董玉峰两位热心青年不但免收宿费,愉快地为我签字题词,为求保险,还把我的车扛到三楼房间。之后,又多次问我有何困难需要帮助,真让人感激。

11月16日  约195公里  陕西省潼关县饭店旅社部  

11.16....jpg

51 KB, 下载次数: 130

11.16--.jpg

76 KB, 下载次数: 138

11.16-.jpg

43 KB, 下载次数: 125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11:37:05 | 只看该作者
◆◆◆◆◆◆◆◆连载(110)◆◆◆◆◆◆◆◆




                                             华山脚下遇老乡





     昨夜就刮起了大风,起床后更感觉冻手冻脚的。

     因商店开门较晚,九点后才换毕座簧上路。

     六天前如同夏季,今日却气温陡降。天空寒风呼啸,地上积水成冰。手、脚、耳鼻冷得难受……

     行到险峻陡峭的西岳华山脚下,就近在一家餐馆(第十冶金建设公司机修厂家属食堂)买了一斤油条和两碗馄炖,准备吃饱喝足后挑战华山。

     同桌顾客忍不住问我:“喂!你的伙计呢?”

     我随口应道:“就我一人,没有伙计。”

     “没吃早饭吧?”

     “吃过了啊!“

     “啥!吃过了你还能吃这么多?”

     “再多一点也没问题。”

     “胃口这么好,干啥工作的?”

     我指着门外的车说:“工人。骑车游全国。”

     他惊讶地询问了我的旅行情况和老家后摇着头说:“听你讲话的口音,咋不像是四川人呢?”我随即改用四川话反问:“我咋个不是四川人喃?”

     听我这么一说,他立即惊喜地改用四川话自我介绍道:“我是四川江津人,叫王天华,现在在河南灵宝故县秦岭金矿坑口工作。”又指着旁边的女同志说:“她是我爱人,叫陈年智,在江津伐木厂工作。今天是陪她出来看病的……”边说边不停地请我吃他们的菜,还关心地问我有啥困难,缺不缺衣、帽、手套、棉鞋、雨披等。并豪爽地对我说:“朋友若是有困难,就给我来信或发电报,老兄一定支持你!今天身上没带多少钱,这五元钱,两斤粮票你千万别嫌弃……”

     接着,又执意叫来一斤油条,要我“接倒(着)吃。剩下的带在路上。”真是盛情难却,不容推辞。

     售票员高翠英同志此时也不由分说、不依不饶地端来一大碗馄炖,非叫我吃完才准离店。

     原来,她也是四川人,而她的亲人们离我家更近——下河坝街69号的吴秀英和东御街170号的吴国如,都住在成都市中心,步行也不过二十分钟。

     乡亲们异地相聚,兴奋、惊喜、亲切无须细说……

遗憾的是:都说山上已被积雪覆盖,早没人了。今天本来就冷,上面更冷得多。没有防滑鞋肯定上不去。

     没想到匆匆赶来,还是错过了游览季节。为免冻跌之虞,只能望山兴叹(好在翌年夏季到此出差,弥补了此憾,并对洛阳龙门石窟等处进行了二次重游)。

     告别了老乡们之后,我继续西行。

     住地晚上较冷,擅自动用了邻床多余的被子。工作人员发现后,叫我补交一毛五,我随即付了两毛。

     稍后,服务员又坚持要将两毛钱退还我,并非常和气地叫我随便取用多余的被子。

11月17日  115公里  临潼饮食服务公司骊山饭店


11.17...jpg

46 KB, 下载次数: 138

11.17.jpg

26 KB, 下载次数: 16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