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云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环太湖散记——(全程560公里)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10-4 16:39:26 | 只看该作者















都是网上查到的------可以亲自求证!


点评

谢谢88兄释疑,还真不知道有鸡头米这东东,我还以为是啥水生经济植物呢。  发表于 2013-10-4 17:36
32
发表于 2013-10-4 19:40:10 | 只看该作者
佩服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21:0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3-10-6 18:11 编辑

     结束了南太湖的骑行,接下来即将暂时离开太湖转向西太湖,那里至今尚未建成环湖大道。先沿着104国道往宜兴方向前行,到洑东收费站后右转上230省道,复向无锡方向骑过去。西线无故事。


长兴段多为丘陵地貌,连续的长大坡,骑起来很爽。







  偶尔能在高处瞥一眼太湖,随即碧波万顷的太湖便隐没在树丛中了。



这便是父子岭了,岭下有号称“浙北第一村”的父子岭村,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进去看看,留待以后去吧。








沿太湖一条高速公路与104国道并驾齐驱,要是104国道能贴湖建造就好了,现在只能让位与高速公路,未免遗憾。






    从 104国道一路骑来唯此处最好了,两旁绿荫覆盖,道路平坦笔直,速度瞬间上到40以上。





    是浙江温泉文武学校,造了好多年了不知是否已竣工?要培养文武人才是千百年来深埋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愿望,建造这样一所学校当是首创,拭目以待。





如今公路设施日渐完备,可以及时得知前方路况及天气预报。





兜了一个圈子又回到了江苏省。






浙江和江苏交界处的收费站。





终于进入宜兴地界。





作为陶都宜兴当然少不了陶瓷制品,一路上堆放着大缸小盆,便于路过的汽车装运。





太湖石也是这里的特产,造新奇特诡异,当为湖中珍品,价格肯定不菲。





众所周知,宜兴除了陶瓷闻名于世外,还有几处洞穴同样天下闻名,如:张公洞、善卷洞、灵谷洞等,里面的钟乳石同样惊艳。





    西太湖堤岸长达30余公里,由于种种原因开发得比较晚,要远远逊于其他几个地区。如今已开始启动,一路上可以看到几处靠近湖边的防护林区在平整土地。我想,只要有所动作了,要不了多少年西太湖环湖道将逐渐建成,只是时间问题。





虽说一路看不到太湖的影子,但路旁的景观还是不错的。





行到此地又见太湖远在2公里开外,看得出内流河出湖口上没有桥可以通过,湖边不太会有路,不敢贸然骑进去。





太湖边上可以看到多处类似这样的农庄和湿地景区,这给枯燥的骑行路段带来兴奋点。





新农村引入新的安居理念,原来生活是多样性的,娱乐休闲同样不可或缺。





周铁镇快到了,意味着公路将转向著名的太湖十八湾。






在这里又看到了开阔的湖面,眼睛顿时一亮,精神倍增。






这里的胡水更清冽,湖水淼淼,连接邈远的天际,煞是好看,荡人心扉。






前几年这里是一片滩涂,如今正在动工开发,湿地公园的雏形初见端倪。






估计明年来这里景观肯定美不胜收了。





湖光山色让人心醉,置身于如此壮观的景色里,一切疲劳和困顿都烟消云散、沉入湖底了。






隔岸向北望去,山岚起伏,想必当是马山风景区了。






站在堤岸上极目远望,环滁皆山也,于是心旷神怡,乐不思蜀了也。






小小的人工湖宛如一面照天镜,清晰通透。






竺山湖湿地在节前刚刚建成,开始对外开放。竺山湖是太滆人工河入太湖口,属常州武进地区。



此后一路的景色渐入佳境,不时可看到此类的石碑,指示着路边的景观。






转过这道梁马上就要进到十八湾风景区了,莫名的喜悦使得我不由加快了骑行的节奏。



34
发表于 2013-10-5 09:02:09 | 只看该作者
令人陶醉的景色,孜孜不倦的追求。谢谢云龙大师的分享!
35
发表于 2013-10-5 14:28:03 | 只看该作者
紧随大师的轨迹,昨晚环太湖回来,正准备发帖报告。看见大哥的美文酷图,我发还是不发?
总之,环太湖很精彩,云龙大哥的帖子更精彩!

点评

发吧,轨迹相同,视觉不同,各有心得。  发表于 2013-10-5 20:32
36
发表于 2013-10-5 15:56:21 | 只看该作者
今年6月份,我有幸两天时间环了一次太湖,随没有留下照片,但流连忘返啊!,这次我是9月28号下午出发,上海-泾县-宏村-西递-黄山,现在已经回来,改天,和云龙老师分享!!

点评

期待图文  发表于 2013-10-5 20:33
37
发表于 2013-10-5 21:58:02 | 只看该作者
骑行在拉萨 发表于 2013-10-5 15:56
今年6月份,我有幸两天时间环了一次太湖,随没有留下照片,但流连忘返啊!,这次我是9月28号下午出发,上海 ...

恭喜您从美如画的地方满载而归
38
发表于 2013-10-5 23:29:49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以后可做路书了
39
发表于 2013-10-6 06:36:45 | 只看该作者
蒋大师您好!太棒啦!敬佩敬佩!分享分享!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6 10:4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3-11-11 18:52 编辑

      沿着230省道骑行了30余公里骑出了宜兴、武进地界,进入了无锡地界,也就意味着上到了北太湖景区,无锡十八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响。为了探访无锡至苏州的光福这段环太湖大道,我在快要出无锡境最东端的一个小镇住下,以便次日就迅疾上到未知的苏州段北环湖大道。





从路牌上罗列的诸多景点来看,预示着前面将进入多元复合式的景观区域。




迎面而来的是一块巨大的广告牌,这便是远近闻名的太湖湾娱乐谷,此处仍属于常州武进地界。





     太湖湾的风景闻名遐迩,有诗云:泛舟碧波上,悠游林泉间。太湖三千景,集此一湾显。不羡世中杰,但求云里仙。举杯邀山近,相看两不厌 。很多次经过这里,可从未进去过,看来以后要专程前来造访了。





终于上到十八湾的环湖大道,左面是山,右侧便是太湖了,看山赏湖,仿佛进入仙境。





太湖被一片碧绿包围着,波澜不惊,白鹭在水面掠过,惊起一簇水花,动静结合,诗情画意。



路牌上标示着马山的方向,原打算到马山转转,此时已快下午4点,还有将近30多公里骑出无锡,只得作罢。




途经阖闾城。该城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在武进雪堰乡城里村与无锡胡埭乡湖山村之间,占地约100万平方米。






在山路上看湖望到很远、很远,已经能看到无锡市区里的高楼大厦了。







十八湾岂止十八道湾?我看36道、72道湾也不止,在这样的傍山道上骑一点也不感觉累。






这应该是最后一道湾了吧,再过去就要进入无锡城里的西蠡湖景观区了,著名的鼋头渚就在前面了。






地势开始平缓,公路两旁的植被在夕阳的照射下一片金红,秋色渐浓,浓得辉煌。





很快来到了西蠡湖,夕照把湖面染得动人心魄,黄昏时刻的景观总是销魂的。





太湖大道的尽头耸立着一块“蠡湖之光”的石碑,每每经过这里我都会停下来拍照留念。






     无锡城沐浴在落日的金色余晖里。我不断穿过一条条马路,最后抵达运河东路临近312国道旁的一个小镇上,便于在次日上到312国道,插到位于苏州段的环湖大道上。





     第三天一大早起来吃了一个大饼就上路了。从望亭地界的沙墩港大桥桥堍下转到一条未道路上,凭直觉意识到这条道应该通往太湖边,显然该路尚在修建中,进口处筑起了一道低墙,不准车辆通行,我还是毫不迟疑地骑进去了。





一路上绕过了不少路障终于抵达太湖边上,路是快修成了,然而沿湖风景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风貌,野趣十足。





黑漆漆的沥青路面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






这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明年再来是或许已经大变样了。





沿湖大道七拐八弯地贴湖而建,视野开阔,空气清新,风儿吹来凉丝丝的。





湖边常常会看到这种黑瓦白墙的小屋,多半是管理水闸的控制室,乡土气息很浓。





芳草萋萋,接地连天,把湖面点缀得色彩斑斓。





     遇到一位无锡来的车友向我问路,我哑然失笑了,我说我是从上海骑过来的,远得多了去,我也是第一次打这里走,接下来寒暄了几句并各自留了影。





这条路明明白白地标着北太湖大道,说明与光福至马山这条环太湖大道是连接相通的。




果然骑了约莫5公里左右就与老的环太湖路衔接起来了。






在太湖边每隔数公里就会看见像这样的小筑,这是为私家车游客提供的休憩观景场所。





这段湖面的水生植物长得极为密集,几乎和岸边的植物长到一块儿了。





宽敞的路面,两边绿树成荫,绝对是城里人到此吸氧减压的好去处。






红花石蒜儿开得如火如荼,此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曼珠沙华。奇怪的是长叶时不见花,花开时不见叶,花叶永不见,可怜天见!





这里的渔民大概是定居的,有自己的固定渔村,不像南太湖边上的渔民大多吃住在船上。






越往东湖水就变得愈加清澈澄明,葱茏的长堤伸向水中央,倒影憧憧,美得像一幅刚刚绘成的水彩画。







小溪弯弯,吸纳着太湖水。




路遇自行车驿站,路过不能错过,照例进去方便一下。






驿站内很人性化,WC设施一应俱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