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obbinzh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高中物理分析轮组受力,并推导编圈方法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0:32:19 | 只看该作者
zhukov 发表于 2012-4-13 20:16
老老实实买成品轮组吧~~。。。。一分价一分货~

自编得有好材料~  理论再牛逼 得有东西实践 ...

贵的东东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可是,不排除简单便宜的材料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一向认为单车的东东非常简单,所谓的高级货,除了材料高档之外都是唬人的。这个帖子的目的就是简单力学加推理来论证一些东西,印证一些常识,驳倒一些谬论。另外这个帖子还没有推断到3D情况。顺便问一下,如何点评一个回复?

点评

看看最后的答案回事什么。。。  发表于 2012-4-16 00:55
你点下面的点评 他就点评了  发表于 2012-4-13 20:57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0:47:01 | 只看该作者
本人新手,所以编法只知道X0-X4等。所以问一下,G3编法是?请达人解释。另外,请列出大家知道的编法,这里一起推导一下。
33
发表于 2012-4-13 21:08:31 | 只看该作者
支持LZ,再高新的东西也是从点滴的基础研究做起的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1:3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bbinzhang 于 2012-4-13 21:54 编辑


图示为弯曲的辐条受力图
1.     由于辐条交叉,或与花鼓边相交,会造成辐条弯曲
2.     辐条弯曲,造成辐条变形,长度变长,张力变大
3.     假设辐条长20L,中间位移L,结果是整根辐条变形0.5%,张力有变化,相对不大
4.     如果位移靠近一端L处,A段变形为 41%,B段变形0.14%,所以A段变形太大,张力太大,易断!
结论
1.     辐条最好不要弯曲
2.     不可避免弯曲,最好在中间
3.     静态和动态张力大辐条(后拽辐条),最好不要弯曲,即最好穿入花鼓而不是穿出(穿出的辐条在花鼓边有较大的弯曲)
        注:一旦编圈结束后A段基本固定,实际使用时,可能并没有那么恐怖(41%形变),但绝对是个薄弱点
4.     辐条断主要就是在弯头处,因此加工时弯头的工艺很重要

点评

ZHUKOV挺全面的呀  发表于 2012-4-16 00:58
4.我断过几次辐条还真不是在弯头处断的。。在螺纹处断过~还有就是 DT等厂家的高端辐条不是打扁就是变径的。。。实际使用来看 并不是特别弱。。。  发表于 2012-4-14 11:17
3.很多高档的轮子都是直拉花鼓。。~也有直拉自编可以用。。。追求舒适可以用弯条~但直拉是主流。。。  发表于 2012-4-14 11:16
2.弯曲在中间?事实是没办法造那么大的花鼓。。。老款 ROVAL的花鼓很大 貌似刚性很好 最终还是被否决了  发表于 2012-4-14 11:14
1.辐条最好不弯曲? 但事实是 古典赛用的辐条都是交叉过的 交叉过的辐条用起来刚性更高!强度也大 相对不容易出现断辐条的现象  发表于 2012-4-14 11:13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2:04:2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G3编法?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3 22:06:58 | 只看该作者

飞轮侧2X编法,左侧直拉编法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09:3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bbinzhang 于 2012-4-16 14:53 编辑


图为车圈在刹车时的动态受力图
1.     刹车瞬间,踩动扭矩(停止了踩踏)和静力摩擦扭矩消失
2.     V刹扭矩施加与车圈上,为逆时针方向,对“后拽”辐条有拉伸,因此加强了后拽辐条的张力
3.     碟刹扭矩作用在碟片上,为逆时针方向,但由于靠近轴心,对“前拽”辐条有了拉伸,因此加强了“前拽”辐条的张力
结论
1.     高速时,突然用V刹抱死,有可能会产生比一般踩踏扭矩更大的刹车扭矩,对于“后拽”辐条会影响很大。在这个意义上,后轮碟刹相比对辐条影响较小
不好意思:应该是刹车扭矩接近相同,V刹由于半径比较大所以对后拽辐条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太大。碟刹由于半径小,对前拽辐条有影响,相对较大。这几天没劲所以过几天再贴后续的


38
发表于 2012-4-14 20:33:16 | 只看该作者
我只能说轮组的编法不是靠简单入门的高中物理就能解决的,虽然很打击LZ,但精神可嘉。。。LZ所述只有分析和结论,但没有确实可行的是解决之道
39
发表于 2012-4-15 23:09:5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数据看的云里雾里 不过lz的这些技术参数是成品轮组的基础中的基础 他们的数据还会根据轮组不同的使用环境而改变编织方法!他们的技术参数资料是可以砸死我们的了!
40
发表于 2012-4-16 00:13:32 | 只看该作者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17:31
你说的没错。但是,我说过逐步进入深入讨论相关的因素,你看到的是推理第一步。科学不复杂,学会推理和考 ...

楼主,我好想把你的帖子拿给现在的professor看。。。可惜他不懂中文。改天跟他探讨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