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圣战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2010新藏线骑行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2:52:50 | 只看该作者
       骑行叶尔羌河畔始终有中神秘的气氛相伴。河水泛着皎洁的银光,出奇的宁静,在宽阔乱石堆砌的河床上分出无数条细长的支流,时而叉开,时而汇合,倒也显得错落有致。像武侠片中魔女一头三千丈飘逸的银丝长发,柔中带刚的刺穿何企图阻挡它的障碍。后面上千里路途中它将绕过乔戈里格峰,冲破喀喇昆仑山脉层层阻隔,与其他河流交汇成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最终奔向早已消失的罗布泊。整个环塔里木盆地的生态圈,全仰仗着昆仑和天山这条中华龙脉流淌下来的琼浆玉液。这里的万物由它赡养,这里的历史由它书写,这样的河流我们习惯称之为母亲河。母亲河带给我们的是生命,是财富,是幸福。没有零花钱可以从“母亲”那里讨几块玉石捡几块金子,不争气就多要点,再败家挖点矿石啥的好像也没挨过板子。富裕的家境终有露底的一天,那天就自取灭亡的时候。






















美丽的叶尔羌河


































威武的超哥

银丝盘绕


























扬尘而去的卡车





清澈的河水










缺少党和阳光照耀的地方












腰酸背痛






























23.jpg (172.83 KB, 下载次数: 26)

23.jpg

38.jpg (140.64 KB, 下载次数: 18)

38.jpg

54.jpg (138.64 KB, 下载次数: 23)

54.jpg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2:56:37 | 只看该作者
       搓板路影响是平均速度,一小时十公里的速度时常让自己都看不过去。平均速度每提高一两公里是已体力消耗翻一翻的代价实现的,后面路长,还不至于犯傻拼命。三十几公里下来看看时间差不多可以考虑中饭了,正好一群路政勘探队碰巧在此,昨天在麻扎已打过照面。趁着午饭时间和他们也闲聊一会儿。几位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工作就被派来此地,也没想过难易,只要国家需要。小伙子手持厚厚的一叠等高地图,配合各种仪器,一路边走边记。为不久的新藏线昆仑山段的改建做前期数据勘探。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小伙们,日复一日地身处荒芜之地,工作以外的生活概念还很模糊。饶有兴趣地与我们一番交谈后,对这种旅行表示出强烈的羡慕。我告诉他:“这条路你们也是身背家伙一步步走下来的,将来新疆更有无数工程等着你们,随便几年走下来也可算得上当代的徐霞客。新藏线都快玩下来了,还有哪条路还搞不定的?”小伙子睁大眼睛表示肯定,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也算是户外高手。
        饭后是传统的午睡时间,尤其是雪松。找一块略为平整的地方一躺,迅速地就能进入状态。开始还以为是高原过度疲劳,后来总结出这是他个人的生物钟,慢慢习惯了他一到了钟就雷打不动的小寐会儿。午睡等同于吃饭,一觉复活的人和重新上了发条一样。



















路政勘探的朋友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11-5 10:54 编辑

      下午的路比上午有过之无不及,中间还加杂着不少陡坡,拖累不少速度。路上来回行驶的卡车和军车时不时地带来迷雾般的尘土。配合可谓相当默契,保持车距地一辆接一辆,连骑车的机会都不给我们留。粗略估算一天几乎有四人分之一骑行时间花在了避让来回的卡车,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自觉开车是件无比劳累的苦差事。不管是开公车还是私车,好车还是破车,坐在方向盘前就是受罪。拥堵,交警,碰撞,疲劳驾驶,交费,数不完的烦恼,像耳光一样抽打着被汽车广告忽悠的人。更不用说拿驾驶来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些频于奔波的货运司机和运输兵才是这生命线上的真正主宰。他们的食,宿,行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条公路,昆仑山上的小村小镇也是因为他们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凡在昆仑山上生活工作的人,无一不是拿着生命在搏饭票,也算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现在部队下了文,为了食品安全禁止军人在外吃饭店,只能吃自开的伙食。一条军令折损当地多少就业和GDP。
     下午六点多就赶到了第一个目标点,此处是废弃的黑恰道班,现已被一支武汉的国营探矿队占领。与它一墙之隔是301铁矿办事处,看来今晚的住宿是有戏了。原计划万一此处没住处就得考虑到上301铁矿上凑合,301铁矿在攻略里被描述情况有些复杂,住到那里自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前拨被小石头卡死,后面还多次发生










































































不远就是铁矿办事处和黑恰道班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5:29 | 只看该作者
       我和雪松分头公关。雪松去了301铁矿办事处,留守此地是该铁矿的小老板,对于租个支帐篷的车库都要待价而沽的风格,尽显这位小老板独特的生意头脑。而我这头武汉探矿队主力队伍正巧要去麻扎,向着乔格里格峰方向前去探矿,委托他们的居然是家上海某房地产公司。正规军就是正规军,我们拿出身份证验明正身后,探矿队领导解除原先的警惕。同意让我们免费借住此处,临走前领导还吩咐手下送了我们每人一瓶水。我们人品算爆发了,出门总是遇贵人。
      废弃的道班已被探矿队好好改造了一翻,门窗都被钉满了木板。除了必要的发电机组和照明设备,更有煤气罐和齐全的炊具,外加各种食品和生活物资,连汽车配件都带上了,可谓物资充足。估计他们也来此不久,床铺都是崭新的。留守的两位小兄弟亲自下厨,让我们品尝了自炖的土豆牛肉和白雪的大米饭。饮用水直接取自清澈的叶尔羌河,稍加煮沸就可直接饮用,口味泉水般清澈甘甜。记得三年前在我从上海骑到拉萨,受到帮助最多的地方就是湖北,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依然深刻在脑海里,印象甚好。三年后如出一辙,远在昆仑山上有缘再次领略湖北人民热心款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晚上还是发生了点小插曲。睡到半夜鼻孔似乎冒了烟一样干燥难忍,想疏通一下,竟然挖断了鼻孔内的煤气管道,顿时血涌如注。整整一包的纸巾才避免的事态进一步恶化。少了一只鼻孔呼吸,本来氧气供应就少,如今只能像条死鱼一样张着嘴睡了。







门面低调,内部“精装修”的黑恰道班




还有专用停车库





















晚上放血了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23:0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11-5 10:55 编辑

视频上传失败了,搞不来,还是去优酷看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0NjQ0MDg4.html
新藏线麻扎达坂视频,无敌兔拍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0NjQ2ODI0.html
麻扎达坂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0NjQ3OTk2.html
麻扎的清晨
146
发表于 2010-11-4 00:03:30 | 只看该作者
经常会来翻看这段旅程,找回曾经放弃的一段记忆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0:4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11-5 10:45 编辑

2010年 6月1日  黑恰道班----三十里营地      

             话说昨天撞了大运,能在荒郊野外的有个这么好的落脚点,受人照顾,开心的梦里都能笑出来。至少在今天早晨,上升的运势依然。留守的小师傅完全可以睡个舒舒服服的懒觉,免费住宿外带晚饭已经是对我们天大的照顾。但出于一片好心,小师傅还是起早贪黑的起了灶头做早饭给我们吃。成箱的泡面扔一边,锅里依旧是雪白的米饭,更附上一包包爽口的涪陵榨菜。这些看似平凡的“居家”场景出现在最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已是莫大的幸福,尤其身陷如此巨大的环境落差,人情暖流像春风一样吹的我们个个笑容满面。无以为报,我们都留下的联系电话和地址,邀请他们如果有机会去我们“主场”,一定热情招待。而他们非常客气,连张合照相片都不愿意留下,只有一小段不太清晰地视频,后来一路时常提起此事,无不遗憾。      
               开门见山,离开道班便踏上翻越黑恰达坂的爬坡路。起初还背着阳光,与阴暗和潮湿联系在一起,融化的冰水不断侵蚀国道,除了忍受冰冷刺骨,还必须克服泥浆路带来的不便。随着海拔不断升高,开始进入了太阳的领地,一切慢慢变得好转起来。
               刚开始一个多小时的爬坡像是早饭后的晨练,不急不燥,心平气和。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坡度。此时身后飚上来13辆“别摸我”(BMW)750摩托车和驾驭它们的13位英国绅士。胯下有激情澎湃的“战车”,身批价值不菲“战甲”,完全可以对付达卡尔拉力赛。吐字语气中依然透着一副礼貌和稳重,摩托版的“圆桌武士”。每位路过我们身边的骑士频频竖起的大拇指,鸣起长号表达对我们的敬意。与先前的两位法国情侣相比,他们准备工作非常到位。两辆英国牌照的后备车全程保障,再包租一台4500吉普和中方导游收尾,更重要的是通过繁琐的程序拿到边防批文,对话中了解到他们的摩托车俱乐部是以北京奥运传递到伦敦的名义来申请获得批准的,聪明的多,不存侥幸心理。凡事预立而不劳,准备工作很重要。他们的出现早就在我们预料之中,只是不知道何时何地。因为中方导游就是先前在喀什机场大巴上遇见的朋友,还互留了手机。能最终顺利的相遇在新藏线上更是难得的缘分。一阵寒暄后,十三辆摩托卷着滚滚尘土和隆隆的发动机声消失在盘山路上,他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红柳滩。来新藏线的朋友,哪里的不重要,交通工具不重要,玩的尽兴很重要。


清晨黑恰道班





















英国某摩托车俱乐部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0:57:48 | 只看该作者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0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11-5 11:06 编辑

  
       上达坂二十来公里来到301铁矿,该铁矿是个露天矿厂,直接在国道边上的山坡上凿壁开采,如此近距离的直面国道开矿我生平第一见。今天矿厂更有保留节目,现场表演放炮炸矿。爆破点就在我们头顶上方的山坡,虽然老板娘一再向我表示应该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我还是下意识的往工程车后面躲一躲,不忘拿出对讲机通知后面的同伴赶紧找地方避难。蹩脚的爆破技术足足耽误了我们一个多小时,期间两次哑炮,最后还依仗所谓的“拆弹专家”倒腾好一阵子才搞的定。
       与休息相比我宁愿骑车,骑车身上才会有足够的热量。我休息唯一的姿势就是蹲着紧缩成一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体温的流逝。好在矿上人都还不错,老板娘多次提醒我上他们的皮卡车避风,而维族矿工也拿出自带的香瓜与我分享。我当然不想放弃交流的机会。老板娘是温州人,她戏称自己只算二道贩子,上面有更大的老板。这个矿是大老板众多矿山中的一小部分,都是靠老乡关系分包的。大老板几个亿的吞肉,小老板至少也分个百千万的羹。老板娘反复的表示压力很大,去年新疆还能拿采矿批文,而今年已经停止发放。整个昆仑山脉基本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轰轰烈烈的采矿大跃进就此开始。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又想到前自治区“王书记"。矿藏如此的贱卖,看来他真的只懂“枪杆子”不懂“钱袋子”。年初中央在新疆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的把“张书记”替换上场,不失为英明之举。说来也巧,自清朝以来,中央就有派遣湘鄂籍贯官员去新疆镇守的偏好,历史再次重演,这次湖南人在边疆重新演绎“钱袋子”和“枪杆子”的和谐结合。不过还是不得不提曾经决定新疆命运的两位湖南人,我们伟大毛主席和前清的左宗棠。没有他两,新疆现在姓谁,在谁手里还是个未知数。



301矿厂


温州老板娘背影,正面照删了




维族矿工,很热情




堆矿的地方
















对面上坡上都是运矿车


黑恰达坂的真容


车上白辐条写“东风公司卖假车欺骗用户”,估计是被代理商的组装假车坑了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1:1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圣战者 于 2010-11-5 11:58 编辑

        等到同伴上来,不做过多停留继续高歌猛进。离开矿厂只见数不尽的发卡弯,早早就能望见顶处的垭口。路盘旋的厉害,头顶上的垭口给人感觉始终若近若离。黑恰达坂是块试金石,而实际上达坂的坡不并算陡,距离也不长,对于多数人真正的考验却在此地。历经前两个达坂的折磨,体力几乎是打水漂一样的有去无回,精神枷锁在脖子绕一圈再一圈,勒的人直喘气。谁的体力保存的好,谁的身体恢复的快,谁毅力更坚强,此刻算是见分晓。所以对于黑恰达坂的认识也是因人而异。
        正午太阳直指头心,同伴还在下面的盘山路苦苦挣扎,忍过垭口吃饭估计是不可能了。离垭口三公里的地方有快宽阔的空地,中间凹陷,是避风休息的好地方。等到伙伴们上来都已精疲力尽,急需一顿食物,急需一场午觉。此刻我去献爱心效果最好。











最痛苦的是不断被卡车灰土骚扰







坚持到底









形象工程



午睡一会儿











14.jpg (164.54 KB, 下载次数: 21)

1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