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狼来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根问祖广富林——浦兴队骑游松江区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2:55:54 | 只看该作者
         同时还将建设广富林汉代集镇模拟馆,再现古老集镇的民风民俗。一批制陶坊、布艺坊、农耕院、书院、水上码头等也将在此建成,而一座集中展示上海古代,主要是松江府当地重要的历史人物形象及事迹的乡贤祠也被列入了建造计划中。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2:58:58 | 只看该作者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区方松街道,西北和西面较远处环绕佘山、辰山、凤凰山等诸多小山峰,遗址附近地势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3米左右。遗址于1959年发现,后曾试掘。1999-2008年,广富林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以首先在广富林遗址发现而命名的“广富林文化”,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6 23:04:04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3-7月,因上海松江新城开发建设,在原划定的广富林遗址保护区东侧以外的民宅区域施工,由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先行勘探,发现该区域在近现代扰动较大,但仍埋藏有古代文化遗存。随后在开发方的支持下,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700平方米,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房址2座、墓葬11座、灰坑559个、灰沟20条、水井90口等重要遗迹,同时出土了大量陶、石等各类遗物,发掘又获得了丰硕成果。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01:08 | 只看该作者
1、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阶段。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05:07 | 只看该作者
       这一阶段的遗存主要分布于本次发掘区的西部与东部边缘地带。遗迹主要有灰坑23个和灰沟2条。一些遗迹显然与当时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H931,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9米,残宽1.34米,深约0.9米。坑内堆积分十层,其中第③层和第⑦层为锅底状红烧土硬面,结构紧密,未见其他包含物,当为长期火烤而形成。其余堆积层中含大量灰烬、碳屑,和许多鼎、罐、盘等器物残片及较多碎骨。从这些迹象判断,此坑是较长时期延续使用的地灶。H929,表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直壁、底略有起伏。长1.8米,宽约1.3米,深约0.74米。填土为黑灰土,土质松散,内含大量灰烬,出土物为鼎、甗、罐等陶器残片和碎骨,陶片上附着有大量炭灰,但未发现烧烤硬面。从出土遗物分析,H929应与当时的炊煮活动有关。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07:01 | 只看该作者
        出土物以陶器最丰富,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鼎、甗、豆、罐、杯、盆、壶、器盖等,器表以素面为主,少量装饰有弦纹、刻划纹、长弧线三角与圆点纹等。盆形鼎是常见器形,腹部一般有一道突脊,上腹部分装饰有弦纹,顺装扁足或凿形足。豆以敛口浅盘为主,豆柄上常装饰有长弧线三角与圆点纹,有的豆盘上也装饰有同类纹饰。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10:16 | 只看该作者
        广富林遗址位于古泻湖地区,早期先民对遗址的开发与地貌环境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大约距今5500年左右,广富林遗址所处区域逐渐从滨海盐沼、泻湖环境转变为淡水湖沼环境,从而为人类居住提供了适宜的场所。从此以后,该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遗址。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12:22 | 只看该作者
2、良渚文化墓地。

点评

哈哈,狼兄也是位帅哥。  发表于 2014-6-17 21:33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14:45 | 只看该作者
        共发现墓葬11座,编号为M41-M51,均属于良渚文化晚期。墓葬分布相对集中,除M46外,主要分布于一土台之上,地势高爽。土台仅保存北侧部分,现存东西向最大直径约50米,南北向约20米。土台西部、南部被宋元时期的水沟及近现代池塘严重破坏,已经无法复原墓地全貌。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9:17:50 | 只看该作者
         墓地上,还发现用动物祭祀的现象。H712位于M43的南面,平面呈长方形,长0.5米、宽0.36米,坑内仅埋一副狗骨架,未发现其它遗物,当为墓葬的祭祀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