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阿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骑游常锡苏,触摸吴文化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9:17:19 | 只看该作者
大顺 发表于 2013-12-10 14:28
看这样的PP,内容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还有人物介绍,且具欣赏价值。你们小分队网上交流升级了。 ...

锦河的照片确实很有特色,抓拍及时,人物传神,场面生动自然,恰到好处的文字说明……谢谢大顺的点评!


这个景点是荡口最有看头最有价值的。义庄,是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 “义”即义举,为本族做好事。因为这种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历史上我国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而无锡的义庄则始于荡口华氏。荡口义庄数量之众、庄田亩数之多、善举之广,在江南一带首屈一指。除了新老义庄还有徐义庄、钱义庄、襄义庄,华氏老义庄至清末,其义田总数超过七千亩,为全县义庄之最,也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义庄,被称为“江南第一义庄”。
义庄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基金会”。不过,古时没有银行,基金不能放在银行生息,必须要以田亩房产的形式存在而已。实际上,所谓“华氏义庄”,并不是华氏办的义庄,是指为华氏族人开办的义庄,即便是居住在荡口,而非华氏族人,应该是无福享受义庄的待遇的。






































52
发表于 2013-12-10 19:49:59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3-12-10 19:17
锦河的照片确实很有特色,抓拍及时,人物传神,场面生动自然,恰到好处的文字说明……谢谢大顺的点评!

...

    写的是真实经历,看到是真情体会,带领你我进画中, 得到难忘的回忆。
    谢谢你阿康!

点评

谢谢春天的光临!继续。 这是一个热闹的场所。族中鳏孤寡独发放救济金,婚丧葬娶发放补助金,祭扫公坟及祭祠堂等,都是义庄的事。除了本族,义庄也进行社会救济,还有平时的修桥补路、施舍棺材、帮助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0 20:23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20:2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2-10 20:24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12-10 19:49
写的是真实经历,看到是真情体会,带领你我进画中, 得到难忘的回忆。
    谢谢你阿康!





谢谢春天的光临!继续。






这是一个热闹的场所。族中鳏孤寡独发放救济金,婚丧葬娶发放补助金,祭扫公坟及祭祠堂等,都是义庄的事。除了本族,义庄也进行社会救济,还有平时的修桥补路、施舍棺材、帮助殡葬等。义庄费用的来源主要是有钱人家捐田,收租的费用。义庄另一大贡献是办学。义庄专门划出义学田,专供族内子弟供书上学之资。看看这个支出账目表,还蛮有意思的。






所列条约、规条相当于公司章程,管理还有点规范民主。











怀芬书屋——华姓子弟读书场所







































走出义庄,我想:这种姓氏家族主办的慈善性机构、经济实体、教育机构,在许多方面都发挥了社区管理政府管理职能,对增强家族凝聚力、传承民族美德、确保一方稳定、发展教育文化等等都有相当的积极作用,这在其他江南古镇里是很少见的。荡口文化植根于古吴文化,又有自己的特色,在吴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经过上百代人薪火相传,激浊扬清,吴文化在荡口发扬光大,形成尚德、创业、崇教、亲水、民俗五大特色文化。五大特色文化的核心是“孝”和“义”,正是基于此,使得荡口历代人才辈出。


DSCF4637.JPG (94.21 KB, 下载次数: 9)

DSCF4637.JPG

DSCF4636.JPG (93.26 KB, 下载次数: 9)

DSCF4636.JPG

DSCF4635.JPG (75.87 KB, 下载次数: 9)

DSCF4635.JPG

DSCF4634.JPG (64.81 KB, 下载次数: 7)

DSCF4634.JPG

DSCF4633.JPG (78.67 KB, 下载次数: 11)

DSCF4633.JPG

DSCF4632.JPG (91.38 KB, 下载次数: 8)

DSCF4632.JPG

DSCF4631.JPG (119.64 KB, 下载次数: 10)

DSCF4631.JPG

DSCF4630.JPG (129.8 KB, 下载次数: 7)

DSCF4630.JPG
54
发表于 2013-12-11 00:36:52 | 只看该作者
  荡口古镇

















CIMG0498.JPG (271.12 KB, 下载次数: 8)

CIMG0498.JPG

点评

谢谢锦河补充照片。 出古镇已近午时,鹅湖路旁吃快餐后,迳直朝西绕小道上大道,来得鸿山。地属无锡东面鸿升镇,至贤路边。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鸿山不算高,只因勾吴古国始祖泰伯葬于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14:58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4:5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2-11 15:00 编辑
锦河 发表于 2013-12-11 00:36
荡口古镇



谢谢锦河补充照片。


出古镇已近午时,鹅湖路旁吃快餐后,迳直朝西绕小道上大道,来得鸿山。地属无锡东面鸿升镇,至贤路边。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鸿山不算高,只因勾吴古国始祖泰伯葬于此,以泰伯墓为中心的风景区开发出来,吴文化广场气势恢宏,一下子把所有人都镇住了。












































广场中央,有块百家姓文字组成的雕塑,中间突出的是一个大大的“吴”字。向北依次是泰伯坐像,过桥后是“第一世家”的牌坊,穿过牌坊就正式进入泰伯墓了。










点评

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传颂不已。一让王位,岐山出走采药吴山;二让王位,举族南迁落脚梅里;三让王位,让权虞仲再让西伯昌(文王)。句吴国建立后,泰伯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15:07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5:0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2-11 15:09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12-11 14:58
谢谢锦河补充照片。


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传颂不已。一让王位,岐山出走采药吴山;二让王位,举族南迁落脚梅里;三让王位,让权虞仲再让西伯昌(文王)。句吴国建立后,泰伯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没有留下后代,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孔子称赞他“可谓至德也矣”;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看,墓前神道的规格,正宗帝王待遇啊!





































点评

这个御碑有意思。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赶出南京,来到泰伯墓地时感慨万分,写了《题泰伯墓东壁》诗八句:“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15:13
5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5:1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2-11 15:13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12-11 15:07
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传颂不已。一让王位,岐山出走采药吴山;二让王位,举族南迁 ...





这个御碑有意思。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乐赶出南京,来到泰伯墓地时感慨万分,写了《题泰伯墓东壁》诗八句:“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末了两句,把叔侄相逼与泰伯的叔侄相让对比,心酸无比,惭愧无比,也令到此参观的人感慨无比……













58
发表于 2013-12-11 15:16:29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俞队关注。继续。 仰止阁 台湾吴氏后代捐建,作为吴氏宗亲和海内外同胞祭祖场所。 泰伯、仲雍到梅里,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能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百姓很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1 15:41
5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5:4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2-11 15:43 编辑
雪莲 发表于 2013-12-11 15:16




谢俞队关注。继续。



仰止阁       台湾吴氏后代捐建,作为吴氏宗亲和海内外同胞祭祖场所。 泰伯、仲雍到梅里,把黄河流域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如种桑、养蚕、纺织能及生产陶瓷、冶炼青铜器等。百姓很高兴, “归之千余家”,拥护泰伯为王,称“勾吴”。泰伯成为吴姓始祖。他凿了一条运河,就是至今还存在着的“伯渎河”,比起隋朝开挖的大运河早了足足1800年。他又在生活上改变习惯,使“半生为食”成为“全熟为食”,改“搭棚为窝”而“建村立巷”。他又在梅里筑了“泰伯城”,用以自卫。他融合全国东、西文化,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他不仅仅是吴国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泰伯是一位杰出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群众领袖,他不坐享其成,而是历尽艰辛,去创建、去开发、去为百姓服务;他不因循守旧继承父业王位,而是去拓新,造就新天地。泰伯的形象是如此的高大,使人不由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DSCF4649.JPG (69.47 KB, 下载次数: 10)

DSCF4649.JPG
60
发表于 2013-12-11 15:44:50 | 只看该作者
这朱棣也太虚伪,太会演戏了,泰伯墓前真有惭愧,还对建文帝步步追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干吗?如想还了帝位,建文帝不见,他儿子还在。还屠了方孝儒十族,开创了历史上株连之最。

点评

写诗的是建文帝,不是永乐帝。  发表于 2013-12-11 15:5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