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拖拉机1 于 2013-10-11 08:42 编辑
10月9日,骑游高桥古镇,高桥镇起源于1102年的宋朝,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高桥,又名翁家桥,跨黄潼港,桥不高而名颇著,镇以桥得名。镇东北一公里处有清浦镇,清初清浦港淤积,集市南移,遂兴高桥镇。
仰贤堂
高桥镇界浜(现称高桥港)的典当桥(今称胜利桥)北堍东首,有一幢钢骨水泥住宅。解放前,它那高耸的水泥围墙、沿浜的通栏阳台,拥簇在东街一片古旧低矮的旧房群中,像座城堡似的魁梧宏伟,巍然屹立,分外亮丽。这就是高桥仰贤堂沈宅。
该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3年竣工。宅院面北坐南背靠界浜,占地面积1亩许。它从正面看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宅院。从背面隔河观望,宽敞层叠的阳台又有点西式别墅的风格。主楼是五开间两厢房的三层楼房。底层中间是三开间70平方米的大客厅,厅内立着四根直径40厘米的黑漆水泥厅柱。厅前是50平方米的前天井。厅的两侧为各40平方米的厢房。二层有一间厅楼,两间厢房楼和两间小房间,共五间。二层的南面有宽敞的过道和沿浜的阳台。主楼的顶层是个假三层,分隔成五间,在屋面上伸出四个老虎天窗以采光,一个向北,三个面南。主楼底楼层高达4.5米,二楼层高4米,外墙面全部水泥抹面,显得高大挺拔。站在顶层,向东可以看到进出长江口的海轮,向南可以看到永安公司的霓虹灯。主楼的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
主楼的东边是二层楼的书房,下面筑有地下室,屋顶是晒台,计60平方米。书房前也有一个20平方米的小天井。主楼西面是二层楼的配房,底层是后墙门间、西厨房和柴间,二层是什杂间,楼顶也是晒台,计90平方米。主楼的南面,也就是大厅的背后有个30平方米的后天井,后天井东面是16平方米的东厨房,西面是5平方米的浴室。主楼的两侧有1米宽的通道,通道外侧和前后天井外侧筑有5米高的围墙。主楼北面临街有六间二层楼街面房,一楼一底,有厨房、亭子间和晒台,中间是前墙门间,七间共约320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
这座建筑的第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一些当时传入不久的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中式格局的房屋用的是西洋骨架。在结构上,主楼是由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的,上面罩了个中式的青瓦屋顶。屋角山墙上又塑有西式图案。玻璃门窗的花格和插栓扣件也都是西式的。向外的窗户上安装有防盗铁窗栅。内装修中采用了西式大吊灯。厢房和厢房楼里装着四只西式壁炉。
第二个特点是河边的驳岸工程非常艰巨和牢固。当年浦东内河没有防洪工程,界浜里的水随着海潮涨落而进退,大潮时水流湍急,驳岸围堰几度被冲毁。沈宅驳岸下部有粗大的洋松木桩为基础,上部有钢筋混凝土筋肋的厚实墙体支挡,相当牢固,历经70年的水流冲蚀仍能巍然不动。
第三个特点是内装修讲究。客厅的12扇后屏门上装饰着精致的木雕和字画。屏门下部刻有24幅浮雕,内容是传统礼教故事24孝,上部镶嵌着24幅字画。在上下厢房里装饰有四套槅扇挂落。槅扇下部是描金字木刻,上部也镶嵌字画,两个槅扇间为盘纹雕花挂落。这些雕刻的数量与高桥镇上有些古宅相比并不算多,但比较精致。所有的门窗、楼梯扶手都用一种紫红色的中式清漆(叫做广漆)涂抹,非常庄重明快。此外又安装着西式的壁炉吊灯,尤显富丽堂皇。
第四个特点是镇上第一家建有地下室的住宅。地下室临河而筑,距河岸只3米,然防水处理非常有效,毫无渗漏。地下室的入口设在书房楼梯下的壁柜后面,十分隐蔽。
第五个特点是建房的用材比较讲究。门窗用的菲律宾柳安都经过熏蒸处理,不会变形。楼梯踏步用柚木。屋面檩条是直径25厘米的洋松。整个住宅找不到一处木节巴,木材上的节巴都经过挑选剔除。
第六个特点是有优美的傍水观景阳台和亲水建筑。住宅南面二楼和底层都筑有宽敞的沿河阳台,两边还有两个水埠。每年端午节界浜上划龙舟,这里是高桥镇上最佳的观赏点。盛夏酷暑年轻人到河中游泳戏水,这里是最佳的跳水跳台。建房的同时在后墙门外典当桥边修建了一座2 米宽的公共水埠,这是高桥镇上最宽大的水埠。当时镇上运输主要靠水路,这座水埠头舟来船往,装卸工人的吆喝声早晚不断,十分繁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