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南翔是一个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沪上名镇,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国之初这里还是一个荒僻的乡野。当地的农人有一天在种地时不经意间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巨石,此时正好有一对丹顶鹤飞过落到石上歇息。僧人德齐和尚据“白鹤栖息,有仙禽佛地之兆”,认为这是一块难得的佛教圣地,决意在此募化兴建寺庙。以后的日子里,每当白鹤飞往那个方向,那个方向就有善男信女前来竟献香火款。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始建成白鹤南翔寺,寺成而白鹤却南飞了,古人有诗赞曰:“千载南翔古道场,层楼杰阁冠诸方”。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该寺香火之远播了。南翔从此因鹤成寺,因寺成镇,因镇成名。 明、清之际,南翔的经济繁荣程度已为世人所瞩目,百货云集,布庄林立,花豆米麦,舟车纷繁,街衢南北2.5公里,东西3公里,有大小商铺400余家,居民约6000人,遂有“银南翔”之美名。 南翔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光明、清两代就有贡生34名,举人35名,进士17名。 南翔的园林更是有口皆碑,仅明、清两代就在此建有园林20多座,其中较为有名的有来鹤园、怡园、巢寄园、桐园、听雪园、三老园、檀园、嘉隐园、过园、杞园、颐园、嘉树园、南园、兰垓小筑、黄家花园、陈家花园等,故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 一踏入镇中心,那香花桥北堍的砖塔兀然突现眼帘,它是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白鹤南翔寺仅存的遗物(寺在清乾隆三十一年毁于大火)。砖塔呈楼阁式,八面七层,每层设有腰檐、斗拱、平座、拦板和直棂窗,“大可三抱,高三丈许”,底层直径为186厘米,据古建筑专家根据塔的形制和结构,确定其为五代至北宋年间的建筑无疑。 位于镇北1.5公里处的鹤槎山,高约10米,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由平江府移军海上抗击金兵,在南翔驻军筑此烽火墩,作为信号联络之用。韩的夫人梁红玉当年“擂鼓战金兵”的巾帼风范至今还在民间广为传诵。 南翔的小笼馒头,以其皮子薄,卤汁多,肉馅大,味道鲜而享誉海内外,如今成了海派饮食中的精品。 南翔小笼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和古猗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名点早在清同治年间(1871年)已著称于世,据说由当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首创,黄对传统的馒头采取了“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用精肉作馅,用鸡肉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味,另外在馅里再洒入少量的芝麻以取其之香。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一两面大概制作10只馒头左右,小巧玲珑,呈透明状;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食时须戳破皮子,否则将被汤汁溅得满身都是。 据说后来黄老板被邀请至闹市的老城隍庙和西藏路,开设了“南翔馒头店”和“古猗园馒头店”,正式定名为“南翔小笼馒头”,而它的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色就此名扬中外。 早在七十多年前,鲁迅夫人许广平就给远在北平的鲁迅的去信中谈到了她游南翔的观感:“先雇黄包车至北站,买火车票不过两角多,十五分到真茹、停五分,再十多分钟就到南翔了。其地完全是乡村景色,田野树木,举目皆是,居民大有上古之遗风,淳厚之至。人家较杭州所见尤为乡气,门户洞开,绝无森严紧张状态。”可见在许广平的笔下,古镇南翔儼然成了一个清静的世外桃园之所在,不知鲁迅先生当年读信后有何感慨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感觉也一定不错耶。 如今的古镇南翔早已旧貌换新颜了,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带给它以无限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它正以其日新月异的变迁面向四方宾客展示出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如今古猗园的杆杆绿竹还是那么的清新怡人,翩翩白鹤还是那么的款款舞步,青青草地还是那么的茵茵似毯,对对游人还是那么的悠闲自得, 一切尽在白鹤南翔静悄悄的变化之中………
注:2008年2月20日(周三)徐汇老年骑游队(拟定计划)骑游活动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