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嫦娥探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4 14:5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进展顺利 进度将有望加快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19:07 新民晚报


本报讯 (本报记者 胡晓晶) 中国“嫦娥奔月”工程进度加快 2007年前后“绕”2012年前后“落”2017年前后“回”

  上周末,历时半年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在京落幕。

  今天,记者从上海航天局等获悉,被称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工程目前进展顺利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工程进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嫦娥一号”明年发射

  据悉,去年11月,上海航天局成功进行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缓冲试验。

  到目前为止,探月工程第一期——“绕月”所需的仪器初样已经做出来,并正式转入正样阶段,其中包括为月球表面拍照的可见光立体成像相机和测高仪、测量月球表面土壤厚度的微波探测器等等,届时数量庞大的观测信息将以每秒钟3兆的速度持续传输回来。另外,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和运载火箭也进入飞行产品的生产阶段;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则进入系统集成和联试阶段。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说,2004年到2007年是我国探月的一期工程,该阶段耗资14亿元,“嫦娥一号”将于明年4月18日前后发射。与其他重大航天探索工程不同,探月所测数据将全部公开,凡是对月球研究有兴趣、并具有一定研究条件的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都可免费从月球探测中心获得所有观测数据和资料。

  欧阳自远表示,这样做是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关注月球探测,并希望通过这些数据、资料为我国科学界对月球的科研提供更多的帮助。

  探月工程“三步走”

  “嫦娥工程”是分阶段实施的“三步走”,三阶段都采用无人自动探测,可用“绕、落、回”来简单概括:

  -第一期工程叫“绕” 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围绕月球轨道靠近月面进行探测,包括对月球影像的拍摄,对近月表面情况(成分、月壤厚度等)的探测,以及对月地之间环境的探测等。根据国家航天局对外公布的时间表,这个探测器2007年前后就要发射。

  -第二期工程叫“落” 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上,再从这个月球着陆探测器上释放出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上行走探测。如果申报获批,该工程预计在2012年前后进行。

  -第三期工程叫“回” 即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但这个着陆器与上一期“落”阶段的月球着陆器不一样,它还带有返回的功能。这个月球着陆器落在月球表面就位探测后,再将从月球上所取的样品放回到返回器上,返回器最终把样品带回地球。“回”的技术水平更高、更复杂,预计在2017年左右进行。

  等到这“三步走”走下来,我国接着就将开始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载人登月计划,并有可能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甚至还有航天专家预想,我国将在2014年——2033年间实现无人火星探测,2040年——2060年实现载人火星探测。

          [s:1]  [s:1]  [s:1]  [s:1]  [s:1]  [s: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0:10 | 只看该作者
嫦娥一号定于今日18时05分发射

--------------------------------------------------------------------------------

2007-10-24 07: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 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于今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18时左右。昨天,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在“嫦娥一号”卫星从升空到环月飞行的全过程中,该中心将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据悉,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有卫星、运载火箭、测控、地面应用和发射场五大系统。届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利用我国的测控站、测控船及部分国外测控站组成的测控网,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嫦娥一号”卫星将在太空实施太阳能帆板展开、打开定向天线、变轨、中途修正、近月制动、捕获月球等数百个动作。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深空探测计划的第一步,它以月球探测为目标,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嫦娥一号”卫星预定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和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四项主要科学目标。

          [s:1]  [s:1]  [s:1]  [s:1]  [s:1]  [s:1]  [s:1]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1:29 | 只看该作者
嫦娥一号发射前12小时进入发射程序

--------------------------------------------------------------------------------

2007-10-24 01: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未来数天天气适合发射———

  新华社电 23日在西昌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飞行任务情况介绍会上,有关科技人员介绍说,卫星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根据天气预报,未来数天发射场天气情况适合卫星发射。

  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2004年初正式立项至今,绕月探测工程经历方案设计论证、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发射实施4个阶段。

  嫦娥一号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于两个月前和一个月前进入发射场,先后完成了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从测试厂房转到发射塔架后,又进行了各系统间的联合测试,并进行了多次状态总检查。

  目前各系统状态良好,记者23日下午在现场看到,各岗位科技人员精神状态饱满,发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发射前12小时将进入发射程序,目前仍瞄准24日至26日的窗口前沿发射。

  ■技术分析

  3网一体联合测控嫦娥一号卫星

  新华社电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嫦娥一号卫星将由我国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参加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的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包括: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所属厦门站、青岛站、喀什站,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及其所属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各测站。

  “绕月工程论证期间,测控系统一度成为制约整个工程的瓶颈。”朱民才介绍,为了实现又快又省的目标,科学家们提出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并加强国际合作,以解决这一难题。

  天文测量网包括: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站和乌鲁木齐天文站,上海天文台及其所属佘山站,云南天文台昆明站。

  另外,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我国首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提供测控支持。

  10“嫦娥”征途需要次“保驾护航”

  新华社电 “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是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最复杂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嫦娥一号卫星燃料的重量约占总重量的一半,奔月过程中发动机至少需要长时间点火10次,下达各种指令2000多条。相比之下,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仅需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下达200至300条指令。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助理陈显峰详细介绍了卫星发动机10次点火控制的全过程:

  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约一天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

  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第五、六、七次点火,修正卫星的飞行方向:从地球扔一块石头到月球上的概率,相当于用步枪击中20公里外靶子靶心的难度。要知道,即使是奥运射击冠军,超过两公里也很难打中10环。因此,嫦娥一号卫星计划在地月转移段的第17小时、41小时、90小时前后,3次发动机点火进行中途修正。


第八次点火,紧急“刹车”捕获月球:当卫星终于看到月球的时候,如果不能成功“刹车”,就会沿切线与月球擦身而过,飞向距离地球200万公里以外的深空,永远错过与月球“约会”的机会。因此,“刹车”控制被看作是最关键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决定着嫦娥一号卫星能否成为一颗月球卫星。

  第九、十次点火,建立精确的绕月工作轨道:通过这两次变轨,卫星建立起周期为127分钟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形轨道,完成调整姿态,使科学探测仪器对准月球进行探测,太阳帆板对准太阳吸收太阳能,天线对准地球传输数据和接收指令。至此,卫星完成总里程100多万公里的奔月行程,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技术保障

  4项重要技术项目

  力保“嫦娥”发射

  新华社电 绕月探测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指挥金志强表示,此次长征三号甲火箭上所应用的一些技术创新和可靠性改进项目,将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保证“嫦娥一号”发射运载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所采用的远距离测试发控技术。第二是控制系统系统级冗余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即对发射系统指令数据进行备份。第三是三级氢氧发动机的校准试车后不分解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第四是激光惯性测量组合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这一技术在国内航天上还是首次使用,实现了零的突破。

  4个国外测控站

  测控嫦娥一号

  新华社电 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相关负责人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为保证关键时刻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将首次直接使用4个国外测控站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测控。

  为了提高测量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达成协议,在任务期间直接使用其位于南美洲的库鲁站、位于澳大利亚的新诺舍站和位于欧洲的马斯帕拉马斯站。同时,我国还取得了智利的支持,可直接使用其所属的CEE测控站。按照飞行计划,嫦娥一号卫星与火箭分离后,太阳帆板展开和天线展开等关键动作将在智利测控站的支持下完成;在地月转移的关键时刻,欧洲的3个测控站将提供直接的支持。

  4颗卫星80余条

  通信链路共同监测

  新华社电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23日介绍,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租用了4颗通信卫星,并开设了中心与各测站的80余条通信链路。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指挥控制中心,与航天测控网各站、船有成熟的通信网络。这个网络的可靠性已经在多次载人航天任务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这次任务还新增了天文测量手段,并与国外联网测控。

          [s:1]  [s:1]  [s:1]  [s:1]  [s:1]  [s:1]  [s:1]  [s:1]  [s:1]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5:04:08 | 只看该作者
嫦娥一号“神经中枢”准备就绪

--------------------------------------------------------------------------------

2007-10-24 01: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承担嫦娥工程的飞行控制任务———

  本报讯 作为世界一流的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在我国绕月探测工程中承担重任,担负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的指挥调度和飞行控制任务。昨天,记者从该中心获悉,在“嫦娥一号”卫星从升空到环月飞行的全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有卫星、运载火箭、测控、地面应用和发射场5大系统。该中心主任朱民才研究员表示,在承担和执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嫦娥工程”的指挥调度、轨道计算、控制决策、数据事后处理等重要工作。

  据介绍,1996年3月组建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神经中枢”,圆满完成了四次无人飞行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我国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中,这个中心被确定为该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负责卫星飞行任务全过程的组织指挥和调度,上行控制计划制定,飞行任务的遥控发令,数据注入生成与实施,接收处理国内测控站(船)、国际联网测控站及VLBI站的外测数据,进行卫星轨道及姿态计算、轨道与姿态控制策略计算等。

  据悉,在攀登航天测控技术高峰的征途上,该中心广大科技人员集智攻关、锐意进取,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高精度定轨技术”等8个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15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深空探测计划的第一步,它以月球探测为目标,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于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预定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四项主要科学目标。

  记者探营

  飞控大厅将实时展示“嫦娥”姿态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20台显示工作台整齐待命

  本报讯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口令将从这里发出、卫星在太空中的数百个动作将由这里控制、卫星在太空中的飞行姿态将在这里实时展示……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夕,记者走进北京航天城,走进了将承担嫦娥工程飞控任务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中心将对“嫦娥一号”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载人航天飞控中心。

  “嫦娥一号”卫星从升空到环月飞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全过程实施统一调度、指挥和控制。届时,这个飞行控制中心将利用我国的测控站、测控船及部分国外测控站组成的测控网,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卫星将在太空实施太阳能帆板展开、打开定向天线、变轨、中途修正、近月制动、捕获月球等数百个动作。

  ■“嫦娥一号”将在太空实施数百个动作

  临战前的飞控中心气氛紧张而有序。飞行控制大楼门口,到处可以看到忙碌的人们和穿梭的车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一层东侧的新闻中心。这是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新闻中心,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整齐地摆放着精巧的会议桌,每个会议桌上有电话和网络接口,标有“新闻中心”的白色字体在蓝色背景下格外引人注目。

  飞控大厅中央,4块巨幅大屏幕连为一体,大屏幕上方标有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的LED显示屏同时在显示着从各个测控站(船)传来的信号,它们与数十个显示工作站和显示工作台构成了大规模的双网结构的网络系统。左侧的大屏幕显示着来自发射场的画面,中间的两块大屏幕则是形象逼真的“嫦娥一号”卫星三维动画,右侧则是各种飞行参数……

在执行航天器飞控任务中,以三维动画显示的立体图形,不仅可以表现火箭发射时的真实情景,还可以把航天器在太空中飞行的姿态真实、实时地展示出来。

  ■大屏幕中“真实”体验探月飞行全过程

  伴随着调度人员“火箭起飞、星箭分离、地月转移开始、第一次近月制动”等口令,记者从大屏幕画面中“真实”地体验了首次探月飞行任务的全过程。大屏幕上三维动画中,火箭、卫星的每一个动作和飞控大厅中的凝重气氛,也让记者深切感受到航天人的艰辛和自豪。

  在飞控大厅,记者看到,指挥控制台前,指挥决策者和专家们正密切关注着卫星发射前的各种状态。操作台前,身着海蓝色防静电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目不转睛地监视着电脑屏幕上跳跃的字符和变换的曲线,飞速地敲击着计算机键盘。偌大的大厅内,只听到手指敲击微机键盘的轻响、指挥调度员向测控站(船)下达指挥口令的声音,现场气氛凝重而有序。

  大厅里120台显示工作台,整齐一致,分为5排,像待命出征的勇士,只待一声令下,“嫦娥一号”卫星就将直冲云霄,向着遥远的月球飞翔。

  前方消息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

  数千群众将有序疏散

  新华社电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当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围和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及群众数千人,卫星发射中心将与地方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疏散工作,力求做到不漏一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火箭发射时进行附近群众疏散,是各国发射卫星时的惯常做法。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装有大量液体燃料,发射时一旦出现意外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火箭如果在上升段出现意外,也可能对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造成影响。

  “每次发射我们都进行当地居民疏散,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程序。”这位负责人说。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两个小时,开始对安全半径2.5公里范围内的村民进行疏散,发射前一个小时疏散至安全区。涉及人员包括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八一村、那基村的村民,3号山头的森林管护人员,泽远派出所至八一村报废铁路沿线的人员、田间劳动人员、工程施工人员、铁路工作人员和零散参观人员等。此外,火箭弹道下方的泽远乡园艺场至沙坝镇二村沟一线的群众将就地疏散。

  疏散过程中,地方政府负责群众疏散动员教育和安全防护知识宣传,组织群众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维护疏散秩序;公安部门负责发射日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和疏散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下达疏散任务,检查疏散情况,发生意外时及时组织部队抢险救灾。

  观众今天中午

  前往牛头山观测平台

  本报特派记者李涛自西昌报道昨天,负责发射接待工作的旅行社已经通知游客,今天中午12点他们将在火把广场集合,集体乘车前往观看发射。旅行社同时嘱咐游客:“要带些吃的,多带件衣服,看完发射要晚上8点才能回西昌。”

  记者了解到,除了之前的800元门票钱,每名游客还需要交180元的车费和保险费用。大部分观看者都将集中在距离发射现场4公里的牛头山观测平台,而旅行社也将为每名游客提供一瓶矿泉水和一条毛巾。

现场报道

  昨天部分游客抵达西昌

  本报特派记者李涛自西昌报道从22日开始就已经有少量游客抵达西昌,昨天是游客抵达的高峰期,而一些难以请到长假的游客则只有今天上午才能到达,又要马上“赶场”去现场看发射。

  29岁的张锋告诉记者,由于假难请,他今天工作完,就回家收拾东西,然后赶到机场,乘坐晚11点的飞机,到成都要凌晨1点多了,明天一早不到8点还要再坐飞机赶到西昌,而看完发射后,第二天又要马上往回赶。上海参观者郝骏也要今天上午才能赶到,他发来短信说:“没办法,只能赶场了。”

  ■69岁科普教师现场“转播”见闻

  昨天,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游客陆续到达,他们既有单人前来,也有三口之家。由于发射期将近,昨天开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接待普通游客参观,这也让许多刚到的游客惋惜不已,纷纷询问发射后再开时间。而前天到达的少数游客则有机会提前进入观看平台和中心“踩点”。

  “我现在还在两个小学兼着科普实验课,回去要给孩子们讲我这次看到的和听到的,他们可喜欢天文知识了。”69岁的北京参观者特级教师李其震前天凌晨3点才乘火车到达西昌,退休前他是海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现在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不仅自己从年轻时就喜欢天文,他也知道“孩子们最喜欢充满奥秘和探险的星空了”。

  虽然是前天凌晨3点才到达,但李其震老师在简单休息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并到观景台提前“踩点”。

  今天下午两点,李老师还将在一档广播节目中,现场为老年朋友讲述西昌发射现场并回答提问,为此他还专门给手机新充了一张百元的充值卡。他说:“我既然在现场就要给更多人介绍这里的情况,他们也很感兴趣,卡打爆了也值了。”

  ■独行爱好者提前组团

  “我们太有共同语言了,就跟已经认识很久了一样。”昨天中午,李其震老师见到了另外两位独行的爱好者香港的刘小榕和北京的殷志清,虽然之前并不认识,但同样对天文的爱好和对“嫦娥一号”发射的关注,让他们马上相聊甚欢,问题由浅入深,时而拍手叫好,时而互相争论。

  刘小榕出生在北京,1995年去的香港,他回忆起小时自制火箭和矿石收音机不禁感慨万分,他说:“火箭升空是最为壮观的,我一直想自己制作火箭,但遗憾没有成功,还好几次烧伤了。”

  殷先生则对自己没带来专业的相机感到遗憾,他说:“我知道日期后,本来有一部专业的相机,不过后来发现坏了,来前一天拿去修也没修好,只带了个小数码,太遗憾了。”不过李老师和刘小榕马上就安慰他可以把拍到的照片共享。殷志清告诉记者,他们三人已经组了一个临时团体,既可以互相照顾,又有共同爱好,他说:“其实独自来这儿并不孤单,我们都喜欢天文,都关注嫦娥。”

  这次李其震老师也只带了一个相机,如果带摄像机怕自己调不好,错过了本来就不长的时间,他说:“我就设置一个连拍,如果相机拍照也麻烦我就不拍了,毕竟有专业记者和摄像呢,我就睁大眼睛看。”

  连续两个大晴天

  当地农民忙晒谷

  本报特派记者自西昌报道 从18日记者到达以来,西昌的天气就一直阴沉着,还时不时降一两场雨,在沟里时如果只穿一件衣服还感觉有些冷。从前天开始,西昌的天气终于“变脸”,艳阳高照,西昌到发射中心的路边,村民们都忙着晒谷子和玉米。昨天晚上6点,能见度依然很好。

记者到达当天的温度是12摄氏度,而前天了解到的最高气温是18摄氏度,不过到了中午太阳光非常充足,照到身上暖洋洋的,非常舒服。昨天,出租司机张女士说:“这算是西昌非常好的天气了。”

  从西昌市出发下了高速后到离卫星发射中心最近的泽远乡,一路上都有当地农民在道路两边晒谷子和玉米,有的地方摆得严严实实的,连续几公里把本来两车道的路占去了一半,两辆车并行时只好轧着谷子开了过去。晒谷子的村民告诉记者,连续阴了好几天,看到太阳非常好就赶紧拿出来晒了,车子轧了也没事,拿耙子耙一下就好了。

  前天在牛头山“观景台”,记者感到视线要比天阴时好一些,3号发射架比较清晰。泽远乡一位姓杨的村民告诉记者,如果发射当天是这样的天气就能看到较长时间,甚至能看几分钟。

  中国探月工程档案

  "嫦娥"工程

  面对哪些风险?

  新华社电 “到目前为止,只有欧空局的探月是第一次就成功的。在人类迄今开展的100多次探月活动中,成功率不到50%。”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掌握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10月,世界上共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60次,失败63次,成功率不到50%。“航天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事业,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发射探测卫星,我们力求做到一次成功。”

  据郝希凡介绍,对“嫦娥”绕月探测工程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可靠性问题,航天任务和系统十分复杂,存在不可知因素,存在单点失效;二是一些无法预知的空间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火箭和卫星构成威胁;三是技术上可能还存在认识不到的问题,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发射月球卫星,可能还存在对某些月球环境因素了解得不足,因而存在风险。

  发射卫星不会对

  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新华社电 有关专家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射卫星不会污染环境,更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健康危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37年来先后进行45次航天发射,附近百姓尚未有一起健康受影响的情况发生。”

  航天专家介绍,至少有三点保证发射周边环境不受污染:第一,火箭发射时所使用的燃料“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虽然对动物有中等毒性,但在点火起飞时燃烧得非常充分;第二,点火时火箭底部喷出的尾气绝大部分被导流槽里数百吨的水吸收,导流槽里的水经过场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再经过三道严格化验检验,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才排放;第三,每次发射完15分钟后,中心环境监测组到发射台进行大气监测时,监测不到任何大气污染的数据。

  “嫦娥奔月”并非

  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新华社电 尽管已有美国、前苏联等相继发射过月球探测卫星,但我国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一号”飞行探测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据介绍,迄今对月球开展的探测一般有几种途径。一种是掠过月球,但不减速制动,直接飞走;还有就是撞击;到后期才是绕月探测,以及软着陆、采样返回等。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表示:“我们第一步就是环月,而不是掠过月球。”专家表示,我国此次绕月探测四个科学目标中的第一个科学目标为获取月球的三维影像,这是第一次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照片。

  天文爱好者很难

  观测到嫦娥一号卫星

新华社电 天文爱好者能否借助天文设备观测到嫦娥一号卫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主任助理陈显峰23日告诉记者,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嫦娥一号卫星太阳帆板在全部展开的情况下,最大跨度只有18.1米,这在茫茫太空中,显得过于渺小。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说,卫星本身不发光,表面也没有采用特别的反光材料,在浩瀚太空背景下,只是一个无法分辨的小黑点。陈显峰说:“卫星绕地飞行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高达每秒钟七八公里,非专业人员根本无法捕捉,更谈不上观测。”


          [s:1]  [s:1]  [s:1]  [s:1]  [s:1]  [s:1]  [s:1]
5
发表于 2007-10-24 15:14:32 | 只看该作者
哦耶~~~   
6
发表于 2007-10-24 15:17:38 | 只看该作者
拿大炮看发射。。。。。。
7
发表于 2007-10-24 16:38:02 | 只看该作者
找猪八戒看嫦娥MM去
8
发表于 2007-10-24 16:50:29 | 只看该作者
英文咋翻译捏?

Change? who is Change? why is Change?     
9
发表于 2007-10-24 17:51:55 | 只看该作者
正在看直播 预祝顺利
10
发表于 2007-10-24 18:47:14 | 只看该作者
上去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