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是刚性的,因为很多70、80后的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不得不置购一套新房。但长远来看,好比30-40年后,房价一定会回落。届时如果买房,可能每月的消耗只有收入的1/4-1/5水平。理由是,那个时候上海的很多出生于1940-1960年代的人口都会过逝,房屋闲置,而他们现在占到户籍人口的相当大比例(大约50%-60%吧)。那个时候我们这一代已经60岁了,而整个上海的户籍人口会下降很多,房屋空闲。
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可能在这里说出来会触发一些朋友的神经,但我只是说说而已:
政府,尤其是上海政府,在最初房价抬头的时候是纵容的。因为那些年,大量外地人才涌入上海,大多25-35岁,正当年,都是高级劳动力,对上海的贡献都很大。他们对上海的高级人才造成冲击,降低了上海本地人才求职的期望值,从而进一步打压上海中级人才,再打压上海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期望,提高了工作的压力。一方面,上海需要更多外来人才,一方面,上海需要稳定户籍人口(尤其是出生于50-70年代没有高学历的人口),所以想出了一个补贴方法,那就是对于东拆迁房的高额补贴,使得户籍人口都能因为有老房子而拥有巨额的不动产。
实际上,老房子的确能解决购置新房的50%-60%的压力,而这个财产是靠工作积累的财产所不能比拟的。老房子的估价会随着楼市的飙升而线性增长,这可以稳定户籍人心;而更多外来劳动力在上海工作奉献了15年之后,可能依然没有积累,离开了这个城市,上海剥夺了他们的青春,上海因此发展。
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没有话中话,只是想交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