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陀长寿3月14日枫泾2 日游简介【 2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2 09: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八、民 间 剪 纸

各位游客朋友,这里就是枫泾的民间剪纸展了,请大家到里面看一下。这个展馆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剑明先生个人所创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枫泾镇,1963年在建枫中学毕业后到新疆阿克苏建设兵团,在那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开始尝试剪纸艺术,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时,他就一心扑在剪纸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纸艺术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领袖像通过粗细线条,体现形象,独具一格,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之后他便喜爱上了剪纸艺术,并先后创作100多幅剪纸作品,如《十美国》、《钟魁》、《十二金钗》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构思很巧妙,图案很细腻,他的作品和事迹也先后被媒体报道。大家可以仔细欣赏一下。

看完了剪纸,下一个景点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三百园了。

九、三  百  园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园了,它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这房子就是谢家以前在我们枫泾的旧宅。有人要问:为什么叫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现在我们对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在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风情和历史文化。

大家请看,这个门头上方的“三百园”三个字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的,四周的砖雕刻的非常细腻生动,下面的砖雕刻的是琴、棋、书、画,上面则是六官喜迎福、禄、寿,中间是福、禄、寿,两旁是六官,根据古书《周礼》记载:六官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代表空间和时间,所以这方砖雕的意思就是人间时时处处充满吉祥幸福。大家再请看,这门墙上的两边刻的是百福和百寿,据说善良的人抚摸一下,就会添福添寿,福寿双全,大家不妨可以试一下。

下面就请大家到三百园内看一下,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就是百灯馆。大家可以看到,百灯馆的题字也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写的。在我们的馆内陈列了上百件的灯具,楼下展示的是有关灯的故事,楼上展示的则是灯的历史。像这只根据原样加工放大的煤油灯,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个城镇和乡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蜡烛和豆油灯。直到解放后,我国电力增强,这种灯才逐渐退出生活舞台而成为见证那一段历史的实物。大家请看这里,这是我们枫泾以前喜闹元宵的场景,元宵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汉朝开始一直沿袭到现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枫泾镇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这一天,镇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表达“丰登好年”的喜庆祝愿;青年与小孩提着各式的灯笼走街串巷,城乡民间文艺团体纷纷上街表演舞龙灯、串马灯、打莲湘、荡湖船等节目,街上人群攒动,欢笑声和丝竹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其实这个场景展示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走的和平街过去喜闹元宵的盛况。大家还可以找找看,我们现在所在的三百园在哪里?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灯,灯作为光明的使者陪我们度过了漫漫的长夜,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关于灯的美好传说和故事。大家请看这边,在月暗星稀的夜晚,从下塘街口(就是现在的生产街)缓缓走来一老一小两个人,小的手提灯笼,在前面照路,老的笑眯眯的在后面跟着,两人正准备走上泰平桥。这幅画面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一句谚语:“外甥提灯笼——照舅(旧)”,还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它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有个读书人叫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油点灯,为了晚上能够读书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引邻居的灯光勤学古读,最终成为 了一个大学问家。

灯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在革命斗争中也发挥过重大作用。看到这个李铁梅高举红灯的塑像,大家一定觉得很熟悉吧,它就取自现代京剧《红灯记》,表达了热血青年继承烈士遗志,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其实,这盏红灯是千千万万红灯中的代表,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红灯,才使得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使天安门城楼的彩灯更光辉夺目。

好了,看完楼下的展品,我们再到楼上看看灯的历史,请大家上楼走好。

来到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历史年代比较悠久的青铜灯和陶瓷灯。我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距今约三千多年,古代的灯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内涵。大家请看这边的青铜灯,它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王室贵族的照明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融于一体。大家请看这盏灯,这是一盏飞天铜人吊灯,上面系着三条铜链,它可以挂在厅堂或房间里,造型非常优美,更奇特的是它能自动供油。因为这个飞天铜人是空心的,里面可以储藏灯油,通过手臂与灯盘相连,当盘中的灯油只剩0.5厘米的时候,体内的灯油就会通过手臂流入灯盘内,从而减少添油次数,这种人形吊灯造型新奇、构思巧妙、经济实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工艺品。

请大家往这边走,这是一盏长信宫灯,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双手持灯的宫女,形象生动逼真,线条清晰,比例协调,光从外表看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这个灯具的结构十分巧妙实用,它的整体是空心的,灯座、灯盘、灯罩均可拆卸,灯盘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灯罩可以任意调节灯光的强弱和照射方向,灯火冒出的烟尘通过上面的虹管流入溶于盛水的灯座中,从而保持着室内空气的清洁。这座二千多年前的青铜灯具,在1968年河北满城的古墓中出土后,曾经轰动了世界,被誉为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古灯,成为我国在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重要实证,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卓越的才智和高超的技术。

大家再看一下这盏朱雀青羊灯,在古代,朱雀、青羊是道教中的吉祥动物,所以这盏灯也称为吉祥灯。它是西汉时期(距今2100多年)陶豆式灯具,所谓陶豆式是一种浅盘,内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你们看,朱雀昂首翘尾,嘴衔灯盘,脚踏青羊,展翅欲飞,青羊抬头望灯,似乎在期盼光明,形象极为生动,是汉代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下面我们到这里来看另一种灯——陶瓷灯。陶瓷灯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瓷灯,由于陶瓷灯主要用白陶、黄陶、黑陶、青瓷、彩瓷等制作,材料广泛,制作简便,而且经济实用,老百姓用得起,所以流传下来的数量最多。陶瓷灯的制作在增强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性、装饰性,因而更加丰富多彩,精巧美观,更加具有观赏性。

大家知道,灯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用钻木的方法取得火种,用火来煮食、驱寒和照明。但用了以后容易熄灭,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人们为能够较长地利用火种,想方设法借用一些原始的盛器来保存火源。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演变,就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灯具。

我们再来看这一排展窗,这是煤油灯系列。自从18世纪煤油传入我国,打破了我国用植物油作点灯燃料的习俗,煤油灯应运而生,并且广泛的在城镇和乡村中使用。因为煤油灯是外国人弄进来的,所以当时称煤油为洋油,煤油灯也称为洋油灯。煤油灯结构分为灯座和灯罩,大多数为玻璃制品,有的灯座用铜制作。富家的灯较大而豪华,穷人的灯较小而简陋,有的干脆不用灯罩。而且,根据不同用途,出现了号志灯、航运灯、油汽灯、人力车灯、鸦片灯等等特殊煤油灯。煤油灯出现的最晚,但消失的最快,前后不过100多年历史,但我们的祖辈曾经用它渡过漫漫黑夜。

附:部分煤油灯简介

1、  豪华吊灯。这只造型精巧的吊灯是富豪人家挂在大厅的灯具。它的灯心比一般的煤油灯要宽,所以亮度高。灯的上面安装了链条、齿轮和垂重球,这样可以轻松地上下升降,以便于调节灯光。

2、  号志灯。我们在楼下看到的李铁梅塑像高高举起的就是这种灯。它是铁路上夜间发信号的专用灯具,这灯里有一块反光镜,所以灯光能照射较远距离。号志灯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能变换颜色,使行驶中的火车知道前方的路况。

3、  仓灯。是仓库的专用照明灯具,根据仓库防火的需要,所以做得比较结实,不易打翻、破碎。

4、  油汽灯。利用气压,增加煤油的可燃性,从而提高了亮度。一般用于较大的公共场所。如会场、戏院等。

5、  车灯。是二十世纪初人力车挂在车前的照明工具。它采用凸透镜聚光原理,所以有一定的照射距离。

6、  航运灯。一般挂在船头船尾,作夜间航运信号之用。

7、  鸦片灯。是19世纪中叶,英国人将鸦片贩入中国后的历史特定产物,是点燃鸦片的专用灯具。

好了,看完这边的百灯就请大家到百篮馆去参观一下。

这里首先欢迎大家的是这只大篮,它两头翘,中间凹,形状像元宝,所以称它为元宝篮。这种篮不仅美观、实用,还可以买菜装东西,又可当做摆设,在过去几乎家家都有。我想你们中间的老人家可能也拎过这种元宝篮去买东西,(对青少年团队可改说为:你们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说不定也拎过这种元宝篮呢)这只大元宝篮宽3.8米,连篮环高2.8米,共用了33根毛竹,而且只用篾青,不用篾黄,花了100个人工才做成。据我们调查,到现在为止,社会上还没有比这只更大的元宝篮,所以国画大师程十发欣然为它题名:天下第一篮。这只篮里还装着一条昂首翘尾的金色鲤鱼,鲤鱼在民间寓意吉祥,它在这边祝愿各位游客日日有余(鱼)、月月有余(鱼)、年年有余(鱼),人人都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如果哪位游客能把一元的硬币投入鱼的嘴里,幸福之水就会喷流而出,祝你好运滚滚来,中奖又中彩,有兴趣的游客不妨试试。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口古井,因为井水污染少,比较干净,从前大多数人家烧饭用井水,洗衣用河水。原先我们镇上也有许多井,但后来由于自来水安装到了家家户户,人们再不用花力气去吊井水,所以井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留下为数不多的井作为那一段历史的见证。这口井的栏圈厚重而井口较小,说明当时这座大宅院的主人很注意安全,为防止小孩子在井边玩耍时出意外而特意设置的。以前有句话叫“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我们枫泾的竹篮编制的非常密,那这句话也要改一下,叫做“竹篮打水篮不空”!大家如果不信的话可以试一下。当然,竹篮打水需要一点窍门,谁能把水打上来,谁就是手段高、福气好。

好了,我们已经看完这边的天下第一篮,玩过能打水的竹篮,现在我们就到百篮馆去欣赏一下琳琅满目的篮子,这大门上的百篮馆三个字也是著名漫画大师丁聪所题写的。

篮子的材料大多数是就地取材,北方用柳条编织,广东一带用藤条编织,江南一带用竹编织。由于竹的特殊性能,许多能工巧匠把竹劈成条、剥成篾、切成丝,做成千姿百态的轻巧实用的竹篮。大家请看这只首饰篮,用薄薄的竹篾编成,它分上下两格,是太太小姐们放戒指、耳环、项链、玉簪等较贵重首饰的盛具。这只首饰篮的篮环左右各有一个小洞,大家猜猜是做什么用的。(如猜中了,则加一个“对”,如猜不中,则直接说),这两个小洞是插铜片的固定孔,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插上铜片可把篮盖固定住,二是可以上锁,防止失窃。大家再看这只篮是放胭脂口红、夹针等普通化妆品,就没有固定孔,但做得也比较小巧玲珑。在这边做的最精致的是这只梅花篮,它是用直径仅一毫米的竹丝编成,篮底和篮环刻有梅花图案,非常精美。再看这只花篮,它是竹块合成,外型象正在开放的玉兰花,放在家里就是不插花也是极好的装饰品。像这只篮是江南水乡用的船篮,它用宽宽的竹片做成,起到了防水作用,这样在船上就不怕雨水溅湿里面盛放的东西。还有这只篮,上尖下圆,是清朝做官的人放官帽的帽篮。我们这边还有许许多多的篮,大家不妨可以一一看一下。

看了这么多篮想必大家也眼花缭乱了,就听我讲个故事吧。大家听过“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吗?这句话中的泰山不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其实泰山是个人名,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后来拜鲁班为师,因为泰山性格内向,虽然肯动脑筋,肯下苦功,但是不敢向师傅求教,也不大和师兄弟交流,一直是默默无闻,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学习成绩并不出色。泰山学满出师后就来到了南方,他发现了竹子不仅有韧性而且有结,就不断摸索,终于做出了竹椅、竹凳、竹床,并且掌握了分竹篾的技术,又从编中国结中受到启发,编出了各种各样轻巧实用的竹篮,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竹篮很快就在江南流行起来,泰山从此名声大振。有一次,鲁班来到南方,他发现竹篮有比木桶轻巧而美观的优点,而且工艺很有特色,感到编竹篮的人很有创造性,于是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泰山。泰山见是师傅登门,立刻出门迎接,恭恭敬敬地把鲁班师傅请进庄内坐在正堂,然后屈膝就拜。因为鲁班教的学徒很多,对泰山印象又不深,一下子居然没有认出来,就赶紧把泰山扶起来,连连说不敢当,并称赞他竹器做的好。泰山就说当初如果没有师傅教我做木匠的手艺,就不可能做出竹器来,既然今天师傅亲自登门,还请 师傅多多指教。鲁班听了感慨万分,连连说:“我有眼不识泰山”。这句俗语就从鲁班的嘴里流传到现在,为纪念这位富有创造性的竹器祖师爷,我们给他塑了像,喏,就是那一位!

我们再看这边,这个厨房的灶头非常富有枫泾特色,灶上画满了寓意吉祥的画,我们把它称为灶壁画,闻名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就是吸取了灶壁画的特色发展而来的。大家看到的这个灶头是个三眼灶,又称为老虎灶,据说这样的灶头在当时只有比较富裕的人家才会使用。小小的厨房里篮头特别多,饭篮、菜篮、果品篮、长篮、扁篮、元宝篮等一应俱全。我想大家早就注意到了这张八仙桌上摆放着的八道大菜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八道大菜是全荤的呢?当年农村一年都难得吃上一次这样的菜,因为这八道大菜在当年的档次是很高的,一般都是家里有贵客或婚庆喜事才会出现这样的菜。这里是布机房,同样也要许多篮,什么针线篮、布篮、纱篮等等。这说明了过去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篮子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楼上还有篮子的展示,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楼下更精彩,请大家步步高升,上楼参观。来到百篮馆的二楼,我们先参观一下这间新房,这里面也有很多篮子。这是针线篮,那只是果品篮,还有文房四宝篮,礼品篮。最有趣的是这只摇篮,按理说篮应该有篮环,就是摇篮没有篮环而称为篮。实际上最早的摇篮是有篮环的,可以挂在梁上,像荡秋千一样,但是有篮环的摇篮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且抱孩子时碍手碍脚,于是改进为这样的摇篮。我想婴儿睡在这样的摇篮里轻轻地摇动,一定十分惬意,可惜我年纪轻,小的时候只睡过席梦斯,没有睡过摇篮,我想在你们中间的老人家在幼小的时候可能享受过。

篮子是以前江南水乡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组组塑像更加形象的说明了篮子的用处。人们摘果子、采桑叶需要篮子,买菜卖菜更需要篮子,农民和渔翁把农产品和鱼虾挑到城镇来用的也是篮子,杂货店、花店更少不了篮子。所以过去篮店生意比较好,花色品种也特别多。从摇篮到菜篮,可以说过去篮子几乎陪伴了人们的一生,虽然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而成为古董,但我们回味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大家请看这幅百篮图,它是金山著名的农民画家创作的,非常富有生活气息。



十、三桥景观


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枫泾的另一道风景线——枫泾三桥。大家可能知道,周庄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我想我们的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我们看到的清风桥、清风阁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员外郎。

十一、桥湾里、施王桥、施王庙

走到这边的桥湾里,正好体现了我们江南水乡古镇的三大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走在幽静的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也是一种享受。

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就是施王桥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在岳飞遭秦桧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桧,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桧所骑马的腿上,行刺没有成功,而他却被五马分尸。在民间关于施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行刺秦桧未果后,就隐居来到我们金山一带,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他死后当地的百姓就自发筹集银两为他建造了施王庙。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施王庙了。

走在这座桥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边是我们的古镇,另一边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具有北美风格的新城,所以在我们当地有种说法:站在这座施王桥上就能看到枫泾的过去和未来。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枫泾还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众多的祠堂庙宇构成了枫泾除伊斯兰教之外四教汇聚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现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庙,在我们当地又称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并扩建为前、中、后三隶殿堂的建筑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吴越近邻一带颇具规模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历史上施王庙是金山区道教的一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主奉神灵施王的诞辰日,即农历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这个日子,施王庙都会举行施王爷出巡会,远近数十里的乡民,摇撸齐集,舟塞泾满,人娱神欢,热闹非凡,。

1966年,施王庙宗教活动停止,庙业渐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枫泾被列为上海重点城镇建设之一,区政府对枫泾镇作出了相应规划和调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愿望下,2003年7月,经上海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的北大街409号重建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十二、丁聪漫画陈列馆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丁聪漫画陈列馆了,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个门头上方就是由丁聪的世交好友、我国著名的美术史学家、评论家、书法家黄苗子所题的,下面就请到馆内看一下。

   走进了漫画馆,迎面就是这棵树龄已有400多年的古银杏了,这棵树高25米,胸围3米,现在它被列为区文物保护树种。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这是一棵雄性的、只开花不结果的银杏,最为奇特的就是在这棵银杏树的半腰还长了一棵枸杞树,像这样树中长树的奇观应该还是比较少见的。在银杏的旁边还有紫薇、芭蕉、桂花、腊梅,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下面就请大家到展馆里面看一下。

这边的第一间就是前言厅了,丁聪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他出生于1916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已经在发表漫画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作品至今仍在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在墙上的左右两边就是丁聪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画的两幅代表作,左边是丁聪在1944年画的《现象图》,形象勾画出了抗战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当时社会的惨状。贪官、伤兵、淑女、官商、穷教授、沽名钓誉的画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画面。右边则是丁聪在三年后创作的另一长卷《现实图》,它描绘了在内战风云中大发战争财的中外商人、饥饿中的穷人、被迫上阵的“炮灰”……在丁聪的笔下不同性质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我们的第二个展厅里还是一些有关于丁聪的图文资料的介绍。丁家原先一共有兄弟姐妹十一人,但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丁家六兄妹,丁聪排行老大。丁聪的一生基本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不到20岁就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离开老家上海,后又转辗香港、内地。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了上海,在1946—1947年间画了大量有影响的“争民主”的漫画。大家看到最大的一张照片,就是我国第一届漫画展上,当时的四位漫画界的新秀,其中就有丁聪。丁聪出生在一个漫画世家,他的父亲丁悚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因此他从小就在当时文艺界的名人中很有人缘,这张就是丁聪和上海有名的金嗓子周璇的合影。除了画画外,丁聪还喜欢京剧,这张照片就是丁聪以京剧票友的身份登台的情景。在我们这边还展出有丁聪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宋庆龄的合影,1939年宋庆龄在香港举办了抗日画展,选中了丁聪所画的这幅《逃亡》作为当时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画,这幅作品呈现了战乱中在广袤土地上流离失所的中国民众,画中手牵毛驴逃亡的一家老小凄惨地伫立着,其中怀抱孩子的妇女和回头凝望的老奶奶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当时宋庆龄将这副作品在海内外广为散发,以呼吁世界友好人士关注中国民众的苦难,慷慨解囊相助。大家再看一下,这幅就是丁聪父母的合影,很多游客都说丁家父子长得非常相像。

1956年丁聪总算有了个家,可幸福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丁聪才得以翻身,但那时大好的年华已过去22年,此时他已63岁,他曾戏说:“人家60岁下岗,我是63岁才上岗。”这一幅就是丁聪以四人帮为素材所画的一幅作品,应该说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的。

大家看一下这幅作品“良民塑像”,描绘了嘴巴被锁住,思想被当局检查限制,耳朵被收买的现象,辛辣讽刺了当时没有言论自由的中国现状,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当年的丁聪呼唤民主和自由,对法西斯式的独裁统治有着天然的批判精神。

在一楼都是丁聪的一些图文资料的介绍,二楼则是丁聪在历年所创作的漫画作品,大家可以上去看一下。

在二楼一共有五间展室,前四间都是丁聪的作品,最后一间则是丁聪的父亲——丁悚的作品。

这里的第一、第二间展室展出了丁聪的部分讽刺幽默作品。丁聪喜爱笑话也爱听笑话,所以他选择部分古代、现代笑话配以漫画与读者共享。有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他对旧社会反动统治的不满,给予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无情的鞭挞,从这些作品中也处处透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文豪矛盾在1980年与丁聪再次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了一首《五绝》:“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爽直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评价。

在文革期间,丁聪没条件发表漫画,他就以一种“交保险”的方法给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图,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牛天赐传》等,还为鲁迅、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名作绘过插图。所以我们要看的第三个展室就是丁聪所画的一些名著的插图。

现在我们走进的是《人物肖像》作品展室,老舍、鲁迅、矛盾、黄苗子、冰心、梅兰芳、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等一个个名人的漫画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丁聪不但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广泛,而且与他们都有深厚的友情。在此还展出了丁聪的自画像以及他儿子、孙子的漫画像。

丁聪有如此的成就和他父亲从小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个展室展出的就是他父亲丁悚的部分作品。丁悚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上世纪前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的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美专时专门请丁悚担任第一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恒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美女《百美图》曾广为流传。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鸳鸯蝴蝶派”,因为丁聪的一个大妹妹在国外,他们家也被说成是“特务联络站”。丁悚患有肺气肿,有一次抄家,他很生气,吃了饭后上楼洗脚,过了一会儿没动静了,上去一看已经过世了,最后只叫了一辆黄包车送去火化,而当时的丁聪还在“牛棚”里,所以没见上父亲的最后一面。每次想到此,丁聪总不免伤悲,而这所有的困难与打击都没有使丁聪放下画笔,他把他对社会的不满与讽刺用他的一支画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终成一位“天下无人不识丁”的一代漫画大师。1994年3月,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公墓安葬。

参观完展室后,请大家再到“小丁书屋”看一下。丁聪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深邃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漫画大作,皆因胸有万卷书。丁聪一生爱书,他上街光顾最多的就是书店,买的最多的也是书本。日积月累,他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家里成了书的海洋,丁聪孜孜不倦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老且愈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一生除了画画外,最大的嗜好就是买书,我是买的多,看的少,原因是工作一直很忙,没有时间看书,看见喜欢的买回来翻一翻,放在书柜里就放心了。我准备老了
退休了再慢慢享用,但谁曾想到今年已经88岁,仍抽不出多少时间看书,而书却越来越多,弄得家里连走路的都困难,也常为此闹出不少家庭矛盾。我已近90岁,唯一的财产就是书,将来怎么办也不知道。现在的四居室已堆的满满的,桌上、地上、走廊里,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全被占满了。陌生的朋友来看见那个乱劲还以为我搬家呢!正在此时,枫泾老家来人看到这种情景,主动提出要为我盖个小书屋,让我搬一部分书到枫泾去,这就是为什么有‘小丁书屋’的由来。”大家看到这里所陈列的仅是丁聪的一小部分藏书,大概近两千册左右,从中我们可看到丁聪广文博识的名家风范和热爱故乡的赤子情怀。

丁聪藏书中,有一部分是作者亲自赠送的,在玻璃橱柜里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钱伟长、著名作家池北偶、周而覆的书,还有诗人邵燕祥、艺术家张瑞芳、戴爱莲、赵青等人的书,他们的著作与丁聪的作品交相辉映,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光华。

大家请看这本书是著名的美术史学家、评论家、书法家黄苗子及夫人郁风亲笔签名的书,黄苗子与丁聪有70年的交情,他是广东人,年轻的时候是丁家的常客,称丁聪的父亲叫丁家伯伯,丁聪1935年中学毕业后,家里困难,就没有继续上大学,第二年由黄苗子介绍进了《良友》编辑部和黄苗子一起工作并成为好友。1958年的一天,丁聪和黄苗子一起乘上了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被送到荒凉的北大荒,流放北大荒虽然只有三年,但在丁聪的一生中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在那段时间里和黄苗子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3年9月陈列馆开馆时,黄苗子也陪伴丁聪来到了枫泾并留下了墨宝。

大家再看这本书,他的作者是手冢治虫,他就是著名的日本漫画《铁臂阿童木》的作者,他对丁聪先生的漫画很是欣赏,经常在漫画方面请教丁聪先生。

看完楼上的展室,请大家再到楼下看一下。这三间所陈列的就是丁聪少年时用过的一些实物,墙上挂着少年时丁聪和弟妹们一起玩耍、与父母游园以及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到北大荒劳动时的一些照片,这些各个时期的照片无声的向我们讲述了丁聪的一生。

走进偏房,这边有一张书桌,丁聪曾在这张书桌上看书、作画,为党为人民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抽屉里曾经存放过当时有共产党背景的中国美协、漫协的图章。每次丁聪回故乡都在这张书桌上为游客签字,与游客合影。在柜子上面还有个旧木箱,这是丁聪小时候的“百宝箱”,曾装满了他喜欢的连环画、老杂志、旧画报等。

上世纪二十年代,丁悚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时,丁家是明星、艺术家聚会的场所,张光宇、叶浅予、王人美、周璇、聂耳、金焰等上海文艺界名人是丁家的常客,他们聚在一起畅谈人生、社会,嬉笑怒骂,自由交流。丁聪从小就是在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给丁聪今后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十三、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现在来到的就是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了。

农民画是上世纪中叶以来产生于中国大陆广受世人瞩目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金山农民画是继江苏邳县、陕西户县之后掀起的中国农民画创作的第三次高潮,我们枫泾则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早在1963年,枫泾镇中洪村陈富林等一批农民受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的启发,成功地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将江南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作为绘画题材,以朴实的手法,创作出了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程十发、韩和平、郑家声等当时下放到枫泾的上海名画家和县文化馆美术指导老师吴彤章等几位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农民画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创作出大量富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农民画,并参加了县老市有关展览。1980年4月,金山农民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首展就轰动了京城。1988年,金山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自此,金山农民画走出国门,先后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17个国家展出,博得一片好评,金山农民画作品被誉为“世界民间艺术珍品”朋。在前后几十年时间里,枫泾涌现出了陈富林、陈芙蓉、曹秀文、王金喜、朱素珍、曹金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画家,枫寿为名副其实的金山农民画画乡。

我们的展示中心共有十个展室,不仅介绍了农民画在枫泾产生的渊源、发展的历程,而且集中展出了枫泾地区近三十位农民画家创作的100多幅代表作,在这里还能欣赏到精美的以农民画为题材的系列衍生品:农民画刺绣、农民画丝毯。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祝各位老朋友旅途骑游快乐长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07-3-12 21:50:24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详细动人的导游文章,使我们老年骑游活动不单单在健身方面得益,而且在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得到了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忘。感谢白云支持指导,我将向不上网的老年朋友们介绍这篇有意义的文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2:58:05 | 只看该作者
本人觉得对围棋感兴趣的话、一代围棋大师顾水如墓可去一观。地址在枫泾公墓内即可找到。

转帖   顾水如(1892—1971)


中国围棋手。名思浩。上海金山人。幼年由父启蒙学奕,青年时已无敌于乡里。1914年去北京与日本高部道平对垒百余局,造诣益深。 1917年春留学日本,是中国出国学习围棋第一人。归国后先后在《时报》、《时事新报》上发表棋谱、棋话。1929年为天津《商报》编围棋专栏。1933年移居上海,与过惕生共同创办“上海弈社”。1942年 日本棋手獭越宪作一行访华时承认他为四段棋手。建国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围棋协会委员、《围棋》月刊副主编等。曾指导少年时期吴清源、陈祖德等名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