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4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连载:90年代美国主流品牌钢架 各种挑毛病,粉丝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0-12 20:33: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入钢架坑几年,玩了一些山地钢架,经常有车友骑了老钢架,就仨字,很好骑,或者很舒服。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每个厂商的设计都有侧重点,有些厂家注重扎实耐用,有些厂家注重车架的轻量灵动,有的厂家注重五通刚性。千差万别,百家争鸣。90年代到2000年是钢架技术最为成熟(包括管材的进化)也是加工最为用心的时代。因为当时新材料尚未普及,钢架是最主力的产品,倾注了各品牌的大量优秀设计,所以那时候钢架能体现出厂商的设计理念和用心的工艺技术,拿捏着工艺和成本的平衡。有着工业感和工匠精神混合的味道,比现在北美手工展上一些为了华丽而华丽的味道更接地气。我用过的车架多数是各品牌中钢架的中高端产品,多数是第二或者第三级别的,有一定的可比性。这其中各有特色,当然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这些东西是单车文化的一部分。发个关于美国主流山地品牌的对比贴,抛砖引玉,希望有同好的可以深入对比下意大利的公路车马玺,梅花之类的感受。
      用过的主流钢架有 TREK SPECILIZED KONA SCHWINN SCOTT GT diamondback等,高端点的有IF RITCHEY我个人玩钢架不是用来竞速,拼性能,称重量(这些都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被新材料压倒性的颠覆了)。schwinn比较老,管材和级别不够高,IF 和RITCHEY是手工车架,价格和工艺不是一个层次,就不做横向对比了。以下都是个人感受,欢迎同好的交流拍砖。

     今天说当初心中的神器闪电。我曾经骑过两台闪电的stumpjunper,,SJ能算是钢架时代的高端产品了。这款车架最大的特点就是纵向钢性很好,起步和一般坐姿踩踏,硬度反馈很硬郎。这主要是拜更宽的后下叉所赐,闪电高端钢家的后下叉接近五通的部位很宽,大概拆过后面变细地方的两倍,管子是卷的,下面可以看到隐隐的管材接缝。后上管也不是圆形,做了椭圆处理,但是这种纵向椭圆处理显然不是为了提高舒适性,而是为了更高的钢性。对于钢架而言,后叉尤其后上叉的硬度越高,对于震动的传导就越多,同时高速通过颠簸路段的时候,车架太硬,后轮就会很跳。提高的一点点钢性反而由于后轮的贴地性不足,无法更高效的驱动快速车辆前进。这就是很多钢架迷口中的僵硬,不够Q弹。也许正是苦恼硬架的舒适性和效率不容易和谐,所以后来闪电属于较早就主推软尾车型,同时软尾设计也很注重能量的损耗(如epic使用宽大的后下叉等细节),这也和他家追求高效率的设计理念吻合。SJ的前三角角度比大名钢架前瞻,可以容下40-60行程的前叉。车架重量不太轻,17寸的在2150克左右,但是管材敲击的感觉却好像很薄的感觉。用的是单下PRISTIGE管,闪电钢架90年代多数是日本给代工的。还有个地方进行了加粗,就是座管口的位置。主要是为了加强强度,防止爆裂这点是闪电一个用心的细节,我很欣赏。闪电的后抓钩处理的实在太丑了,没有档次感。闪电纵向钢性很好,但是侧向刚性并没有优势,摇车的时候会觉得和坐姿踩踏感觉有点区别,我怀疑和斜管比较薄有关。总体而言,闪电SJ的车架很好的体现了闪电对于钢性的追求,也在耐用性上用了心。只是有点过犹不及,纵向钢性很好,侧向刚性一般,后插的震动传到基本快赶上铝架子了很颠。外观设计见仁见智,值得表扬的是橙色的油漆,多年没有褪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15-10-12 21:33:1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闪电,几乎完全放弃了金属架,全身心投入碳纤维;
接触闪电,是从M5开始。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22:32:11 | 只看该作者
阿越 发表于 2015-10-12 21:33
现在的闪电,几乎完全放弃了金属架,全身心投入碳纤维;
接触闪电,是从M5开始。 ...

M5也是一代经典,铝架子的顶级产品之一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3 21:03:51 | 只看该作者
TREK930TREK的次顶级钢架。管材是TTOXII系列。当年的TREK很偏爱TT管材,顶级的990OXIII,次顶级的970930等根据年款不同,有OXII的三抽,有双抽的但是都没有太轻的,我见过的18930 950重量在2200克以上。TREK的焊接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尤其是顶级的990,焊接真可谓鬼哭狼嚎。抛掉焊接细节,TREK车架的管材抽的普遍不是很薄,是同级别钢架里的重量较大的。曾经见过很多更老的车架,OXI管材的甚至达到了2.5KG以上。930跑起来整体感觉就是扎实厚重,加速时侯感觉有十足的重量感。没有特别加强五通钢性的地方,后插和上管立管等传统减重部位也没有进行太多的减重,所以在一些扭转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整体的都很紧凑,但是也够重。前叉角度和闪电相似,叉子可以有一定的形成,但是没有KONA那么高的前叉空间。TREK是比较注重车架的耐用性,不少细节都体现了对车架的保护。比如后下叉驱动侧有防止掉链挂擦后插的保护座等。记得后来TREK刚出9000的时候,也是碳架里的重量选手,不过结实程度也是用碳架子当中可以最放心的(貌似很多大牌出现碳架断裂门之后,TREK还没有什么动静)。TREK在钢架里面的涂装属于很漂亮的,和GT的车队版色彩搭配拼接见长不同,TREK经常会有一些颜色非常艳丽耐看的油漆出现,我手头没有图了,记得群里东东曾经有个非常漂亮的TREK930颜色真是绚丽。TREK还有个特点就是到处打各种标,也有TREK的凹字logo,也有handbuilt in the usa字样不论头标还是五通,都会到处写。。。。。。整体没有特殊的设计,性能上属于中规中矩的车型。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9:38:44 | 只看该作者
KONA,原本在我心中,闪电trek gt是第一阵营的品牌。 KONA  SCOTT  MARIN 都是在后面追赶的。但是实践让我明白,品牌知名度未必和产品设计水准完全的吻合。偶然间看到一辆kona kilaver,在KONA钢架里并不是最顶级的,但是车上的很多细节设计吸引了我,使我想了解这车。首先说车架。最吸引我的是五通立管夸张的变径,从28,6的立管变径到32以上的直径,不知道这么夸张的变径,对管子的钢材有什么样的要求。但优秀的钢性和响应,印证了用变态管材的作用,五通踩踏不论高速低速都非常的“有劲”但又有区别于闪电那种纵向僵硬的感觉。下管也有微微OVAL管设计,不是很明显。这个kona17寸的,车架重量带着上下碗(钢制)和两个变速内线在2050克左右,脱光了估计在1900-2000之间,作为量产钢架,重量控制的很不错,进了2kg俱乐部。后插外侧看规矩低调,但内侧进行了尽可能的镂空减重。Kona的设计理念在当时非常先进,早年曾对大名鼎鼎的PROJECTTWO前叉没太多了解,只知道很贵,很有名。拿到实物测量后发现其高度基本相当于XC700曼尼托4等叉子的预压高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牌的插肩高度,这就意味着KONA的架子角度可以容纳更高的前叉,承受更重型的玩法,也可以适应现在前叉的角度。同时PROJECTTWO叉子还有个特点就是轻。叉肩高本身就是两根管子同时增长,这个前叉重量仅为810克不到。把立更是轻的逆天了,双钉,带两个过线机构的12cm钢制鹅颈,竟然逆天的只有266克。原车配的碗组也是个用了心的地方,上面是普通的珠架碗组,下面奇葩的采用了散珠的,没有卡尺,目测珠子直径至少在6mm以上,珠子越大,接触面越大,强度就越高。真为干重活考虑到了所有的细节。这一切的细节,都体现出kona对于重量和性能的仔细权衡,虽然不是最顶级的产品,但是要求一点都不低,路感上kona是五通侧向硬朗,纵向并不僵硬,起步轻盈,大力踩踏很扎实。后部弹性还不错的,虽然没有过多异形的后插,综合KONA很轻的重量,我推测应该是采用了抽管后插,才能有此表现。总的来说是KILAVER是辆整体很灵动的车架,这种路感很见功力,后来大陆热卖的voodoo早期就在角度和很多细节上模仿了kona,当然VOODOO没有使用变径的管材,但是前三角采用了强度更高的853管材,后期17寸的相对于这个kona没有什么重量优势,所以可能是后插管材比较厚导致的。但是这并不妨碍VOODOO在国内获得巨大的销量。可是KONA这么用心的东西,为什么多年来没有大红大紫呢?这里有句中国的老话可能起到了作用“货卖一张皮”KONA的涂装实在是太不走心了。很多款式都有一款绿色,说白了简直是过了油的老葱叶子那个颜色。这个KILAVER说香槟色吧,也是经历了天津爆炸的香槟,反正就是没有人家TREK的艳丽,也没有GT配色的经典,颜色实在非主流,货架请无视,是为了把车弄丑点,免得丢了。
6
发表于 2015-10-15 11:00:2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现在唯一遗憾就是国内淘旧件不易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22:58:27 | 只看该作者
SCOTT 斯科特近些年是以碳纤车架轻量先锋形象出现,但是钢架时期的设计是很传统的,没有那么多风骚的噱头,角度非常的平,和大名差不多,太低了,有避震的叉子装上基本都会翘头,只能配钢叉。采用的管材高端的是日本单下的UL管,还有些低端是打着scott标的4130等壁管材。设计上都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设计,相对的偏民用化一些。Scott最高级的TEAM,重量在17寸1900克左右,在当时性能和重量上相比KONA 那类压缩架子有些差距,角度设计也没有kona的前瞻性,角度很平。前叉插肩不能太高。后来国内有过一批大名代工的SCOTT主要是一些等壁4130管材的低端XC架子和700C旅行车架子。SCOTT的尺寸算CC也是偏大的,但是上管没有大名那么长,同样18寸的上官能短1-1,5cm的样子,这对于TT长度已经是很大的改变了。SCOTT粉丝不要喷我,其实SCOTT在钢架的水平真的缺乏亮点,基本和大名差不多,高端的车架管材还没有大名的用的好。但是不可否认SCOTT涉猎新材料和软尾的范畴都很早,见过很老很老的SCOTT前铝后钢的软尾车架,虽然不轻,但绝对体现了品牌不断学习创新的精神。后来一步一步经历铝架走到碳纤时代,应该说SCOTT品牌的学习能力很强。scott也是个很自恋的品牌,车架上多数立管都会贴美国国旗标,最入门的等壁4130管材,还非要在管材标的下面印上自己的大名。我很久以前的SCOTT照片都没有找到,找了几张车友的SCOTT车架照片,图片中也能看出SCOTT配上避震很容易翘头。大家要是有这些品牌的钢架也欢迎贴出来 讨论一下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23:37:47 | 只看该作者
GTGT是个非常有特点的品牌,现在GT的营销推广是被闪电trek虐成了渣,但是在90年代,GT可是大杀四方的霸主级一线品牌。用过的管材囊括了雷诺,TT,单下等管材,级别阵容相当的庞杂强大,凭借开天辟地的三角互锁专利结构,成为单车界的一颗巨大奇葩。很多人喜欢GT是因为特立独行的造型,其实为了这个结构,GT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直观的就是同等尺寸的车架,GT钢架的要比其他品牌的平均多用150-200克的材料,重量占据劣势,同时制造过程也更加复杂,成本更高。例如上管要做异性,立管结合部位要打洞,让座管穿过去,穿过去还不算,焊接的时候还要控制变形,防止立管受热变形不直,座杆无法插入。上管最末端还要焊接封口,焊接用的铁板上面还打着浮雕的GT字样。后上叉连接上管的部位角度非常小,这就要求管材切割时候精度很高,同时因为角度小,所以对焊接的要求也很高。后上叉由于长度比较大,为了保持侧向刚性,后上叉连接杆增加了一根,变为两个,这在重量和加工成本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是!!!!故事出现“但是”,剧情就会转折,猜对了,GT付出这么多,不但没有拖累他的性能,反而有很独特的路感。GT也像个任性的孩子,将复杂的工艺进行到底。很多GT钢架的上管下方竟然是内凹的,刹车线走下管下方,嵌入凹槽,上管后方会在设置一个直线槽,后面接线管,然后立管上增加一个圆形的卡线环,控制线管的定位和走向,真的是任性的设计啊。。。。。这结构光是内凹的管材,后端打洞,然后再凹陷处前后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焊接止线座,我靠,想想都脑袋大。有可能你觉得这些没什么,但是自行车架本身成本比较透明,这些工艺在巨大的产量之下,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压力。再对比的大名,闪电那些哪有便宜劳动力就到哪生产,有奶就是娘的小气品牌,更加觉得GT是有格调的品牌,即使后期的GT也有台湾代工。我骑的是KARAKORAM,大概属于钢架第三档次左右,不是很肯定。车架尺寸很小,16寸的。不知是不是和架子小管材短有关系,这个架子在我骑过的架子中钢性非常顶尖,这个车架五通立管也作出了异形加宽,踩踏感受是KONA那种硬,硬而不僵。整体上的前后三角互锁结构,使得车架前后的整体感超强。在遇到颠簸扭曲的时候会觉得很有劲,不会扭曲,这可能和非常粗而且有复杂异形的上管有关。虽然车架略重,但是由于五通硬度出色,效率够高,并不觉得缀脚,当然有也没有KONA那种轻而爽的感觉。所以,想把GT装的好骑,建议把轮组和三件套的重量尽量控制。为了体味原汁原味的硬度,不建议用超轻的牙盘,当然中空曲柄换上7075CNC高厚度盘片,钢性应该够用,当然要是能找到RACEFACE老款CNC曲柄就更理想了。舒适性上,后上叉连接的是上管,比传统设计长很多,震动由后插上管间接传导到座管。所以舒适性不错。总体来讲GT单车历史中值得尊敬的品牌,为了整体性能,舍的下功夫,又不像一些哗众取宠的异形车架。当然因为GT的车架历史很长,档次分的很复杂,早期的有纹把立有些非常的重造型也非常的奇葩,好像木头的卯榫感觉,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车架上管都有这么复杂的凹陷过线工艺。这款K应该是94-96的产品,大口径无纹前叉,叉子倒是很轻,84X克,两侧叉脚还有浮雕LOGO,叉子很不错。后期的产品听说有16寸钢架用好管材做到了1800俱乐部的,没有体验过,希望有机会能够体验。

~GH2KZH49QE$F0F%GX{J07R.jpg (175.36 KB, 下载次数: 27)

~GH2KZH49QE$F0F%GX{J07R.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23:39:07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5-10-22 01:52:11 | 只看该作者
GT 21世纪初被收购后,的确变狗一样,我留着一台末代 i-driver ,那个CNC 的公转自转的中轴蛋蛋,已是传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