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21 23:37:47
|
只看该作者
GT ,GT是个非常有特点的品牌,现在GT的营销推广是被闪电trek虐成了渣,但是在90年代,GT可是大杀四方的霸主级一线品牌。用过的管材囊括了雷诺,TT,单下等管材,级别阵容相当的庞杂强大,凭借开天辟地的三角互锁专利结构,成为单车界的一颗巨大奇葩。很多人喜欢GT是因为特立独行的造型,其实为了这个结构,GT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直观的就是同等尺寸的车架,GT钢架的要比其他品牌的平均多用150-200克的材料,重量占据劣势,同时制造过程也更加复杂,成本更高。例如上管要做异性,立管结合部位要打洞,让座管穿过去,穿过去还不算,焊接的时候还要控制变形,防止立管受热变形不直,座杆无法插入。上管最末端还要焊接封口,焊接用的铁板上面还打着浮雕的GT字样。后上叉连接上管的部位角度非常小,这就要求管材切割时候精度很高,同时因为角度小,所以对焊接的要求也很高。后上叉由于长度比较大,为了保持侧向刚性,后上叉连接杆增加了一根,变为两个,这在重量和加工成本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是!!!!故事出现“但是”,剧情就会转折,猜对了,GT付出这么多,不但没有拖累他的性能,反而有很独特的路感。GT也像个任性的孩子,将复杂的工艺进行到底。很多GT钢架的上管下方竟然是内凹的,刹车线走下管下方,嵌入凹槽,上管后方会在设置一个直线槽,后面接线管,然后立管上增加一个圆形的卡线环,控制线管的定位和走向,真的是任性的设计啊。。。。。这结构光是内凹的管材,后端打洞,然后再凹陷处前后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焊接止线座,我靠,想想都脑袋大。有可能你觉得这些没什么,但是自行车架本身成本比较透明,这些工艺在巨大的产量之下,会产生巨大的成本压力。再对比的大名,闪电那些哪有便宜劳动力就到哪生产,有奶就是娘的小气品牌,更加觉得GT是有格调的品牌,即使后期的GT也有台湾代工。我骑的是KARAKORAM,大概属于钢架第三档次左右,不是很肯定。车架尺寸很小,16寸的。不知是不是和架子小管材短有关系,这个架子在我骑过的架子中钢性非常顶尖,这个车架五通立管也作出了异形加宽,踩踏感受是KONA那种硬,硬而不僵。整体上的前后三角互锁结构,使得车架前后的整体感超强。在遇到颠簸扭曲的时候会觉得很有劲,不会扭曲,这可能和非常粗而且有复杂异形的上管有关。虽然车架略重,但是由于五通硬度出色,效率够高,并不觉得缀脚,当然有也没有KONA那种轻而爽的感觉。所以,想把GT装的好骑,建议把轮组和三件套的重量尽量控制。为了体味原汁原味的硬度,不建议用超轻的牙盘,当然中空曲柄换上7075CNC高厚度盘片,钢性应该够用,当然要是能找到RACEFACE老款CNC曲柄就更理想了。舒适性上,后上叉连接的是上管,比传统设计长很多,震动由后插上管间接传导到座管。所以舒适性不错。总体来讲GT单车历史中值得尊敬的品牌,为了整体性能,舍的下功夫,又不像一些哗众取宠的异形车架。当然因为GT的车架历史很长,档次分的很复杂,早期的有纹把立有些非常的重造型也非常的奇葩,好像木头的卯榫感觉,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车架上管都有这么复杂的凹陷过线工艺。这款K应该是94-96的产品,大口径无纹前叉,叉子倒是很轻,84X克,两侧叉脚还有浮雕LOGO,叉子很不错。后期的产品听说有16寸钢架用好管材做到了1800俱乐部的,没有体验过,希望有机会能够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