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堰位于上海南部,张堰这个地名,显示了张堰历史的重厚。“张”字的来历,传说二千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游,曾到此隐居。张堰镇上至今还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华亭濒海之“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存者唯张泾一堰”。张泾堰的遗址,就在今张堰镇石皮弄口。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上海市区发现的志丹苑元代石闸遗址,对于上海大都市水利发展史而言,价值重大。从整个上海地区而言,张堰的“一堰一闸”,张泾堰建造年代比元朝开国早三个半世纪以上,距今约1200年;张泾闸建造年代也比元朝开国早一个多世纪,距今858年。如经考古发掘有所发现,其价值不会逊于志丹苑元代石闸遗址。近年,张堰曾有过重大考古发现,将张堰的历史往前推进了数千年。据说,上海的考古学家因无暇顾及,暂时未作深入发掘。大多标志性的历史遗存,经人为的、自然的毁损,已经消失。但张堰仍有不少历史遗存可让今人游赏、缅怀。“三命坊”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在张堰镇中大街政安弄口南边,尚存一根石柱,便是三命坊原址旧物。三命坊为明代吴梁立。张堰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据清《重辑张堰志》载,明清两代籍属张堰的进士23人,举人55人,贡生54人,武举6人,其他知名人士100多人。明代有刑部郎中吴梁;清初有官居“宰相、尚书、都御史”的王顼龄、王鸿绪、王九龄昆仲,王鸿绪因纂《明史稿》而享誉史学界;乾嘉年间,吴毓昌编弹词《三笑姻缘》独擅词坛;清末民初有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天梅,南社诗人高吹万,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南社金山籍人士中绝大部分是张堰人;柳亚子曾多次在张堰的南社集会中与众人诗歌唱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创立者李一谔原籍张堰。抗日战争时有在金山县首举抗战义旗的李新民(李一谔的弟弟)。现代有蜚声海内外的画家白蕉,有“半仙”之称的中医妇科翁薇卿。有以名字命名月球环形山的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以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更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科技、医学等领域工作者在祖国各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张堰老镇区总体建筑风貌较为紧凑,建筑密集,呈现出很多小型空间和院落空间。原有大小弄巷29条,现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群4大块: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此之外,新尚路(旧名尚书浜)有白蕉故居和高天梅故居,高天梅故居中清代金、银桂各一株,已有150年历史,至今仍生机勃勃。百家村有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的百家天主堂,现为金山区天主教总堂。旧港村5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张单氏节孝坊。
张堰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辑张堰志》载有明清两代所著书目269种。民国期间姚石子编著的《金山艺文志》更为方志界、学术界所推崇。金山最早的报刊杂志《觉民月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诞生于张堰,由高天梅、高吹万等组织的觉民社编辑。张堰镇又是金山革命的发祥地,国民党金山县党部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均在张堰诞生。清末民初期间,张堰镇是金山县政治文化的中心。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知识分子最集中、成员社会职业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以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主国家、并力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西方进步文化、促进社会革新为主要宗旨的民间组织。南社名称的由来:“南”是反对北方清王朝的暗喻,也是“操南音不忘本”的涵义所在。
南社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社员遍布长江三角洲地区,也远及华中、华南、西南、华北及东北诸省,有个别人来自海外。南社有苏、浙、闽、粤、湘、辽六个支社以及新南社、南社纪念会,其总人数共达1650余人。南社与上述各地形成声气相通、人才汇聚的社会先进人文网络,其根据地及活动中心是在上海租界,以及附近地区金山张堰与苏州吴江等地。南社的创始人是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南社创办前的首议之地于1907年在金山张堰镇高天梅家“万梅花庐”内。南社第一次雅集(又称成立会议)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举行。南社共两位主任,前为吴江黎里柳亚子,后为金山张堰姚石子(即姚光)。
南社纪念馆
“上海南社纪念馆”经上海市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1月正式批准成立,设于金山张堰姚石子故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内。该故居是当时南社人士通讯联络及会晤交流的一个重要据点。该纪念馆是当前国内唯一的一座全面陈列南社历史人物事迹并将不断丰富内容的平台。她综合反映了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参与社会革命及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史实。她将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人文史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开展先进文化交流的基地。
姚光故居
姚光故居位于金山区张堰镇新华路139号。2004年由金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姚光(1891-1945),字凤石,号石子,张堰镇人,世代书香,为金山望族,南社第二任主任(即社长)。1918年,柳亚子辞南社主任后由姚光继任。故居系当时南社人士通讯联络及会晤交流的场所,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以前,座东朝西,有前后4幢砖木结构二层楼,每幢上下10间,加上东侧楼厢房4间及平房14间,计58间,建筑面积共1784平方米,占地面积1688平方米。1937年,日军侵占张堰镇,姚光离故居蛰居上海,编著《金山艺文志》。2006~2007年5月,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关心支助下,金山区政府与张堰镇政府共同实施修缮该故居第三、四进院落。同时在故居内筹建“上海南社纪念馆”。
该故居为典型的清末民国初年建筑风格,为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的院落布局。现存建筑共有四进三庭心,全部采用木结构,梁架为圆作,由于在最后两进檐口下方采用了斗拱等构件,使得出檐尺度较大,其斗拱造型朴素,有较强的装饰意味。一楼厅堂采用方砖铺地,二楼则为木地板。总体来说,姚光故居无论在建筑的历史、艺术方面,还是作为南社重要成员姚光活动足迹的历史记录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