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16|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培林和滚珠哪个更高大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8 15:19: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培林就好比纯ic功放,滚珠就好比分立元件功放,哪个更能出好声音,这很难说。但就可玩性来说,分立元件而非集成ic更受发烧友的喜爱。而大部分普通人用ic是个明智的选择。
我大概研究了一下培林和滚珠的结构,区别不大,都是通过滚珠滚动。最大区别是滚珠提供了螺纹来调节间隙,培林的间隙是不可改变的,这就如集成ic被分装好了。其次两者在受力角度上培林是垂直于轴,滚珠是跟轴成45度角,这同样对滚珠有利,一个是两点受力一个是一点受力,培林需要更精确的加工更硬的材料才能赶上滚珠的效果。
所以原始的分立元件功放由于其复杂性,体积,功耗,寿命已经被集成IC所取代,但发烧领域分立更灵活,更艺术,更亲切。这一定在滚珠上也是相通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14-9-28 18:19:55 | 只看该作者
轴承更换方便,滚珠调整是个技术活动
3
发表于 2014-9-28 18:51:53 | 只看该作者
Seiko 发表于 2014-9-28 18:19
轴承更换方便,滚珠调整是个技术活动

换培林肯定没有换滚珠方便,专用工具不说,装得不好一骑就坏了.滚珠就算花了骑起来也没啥感觉,除非真的框量特别的大.同等级价格也是滚珠便宜,
4
发表于 2014-9-28 20:23:26 | 只看该作者
飞舞的浪漫 发表于 2014-9-28 18:51
换培林肯定没有换滚珠方便,专用工具不说,装得不好一骑就坏了.滚珠就算花了骑起来也没啥感觉,除非真的框量 ...

看来您对shimano的轴很有研究啊。

5
发表于 2014-9-28 23:11:47 | 只看该作者
只是一个集成,一个分体的,都各自有高低级别,结构上我不认为谁一定比谁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00:16: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enyuexin 于 2014-9-29 10:24 编辑
刘影 发表于 2014-9-28 23:11
只是一个集成,一个分体的,都各自有高低级别,结构上我不认为谁一定比谁好 ...

正是这个道理,培林的主要贡献是集成,这就使得设计简单化,应用更容易,符合标准化工业化的趋势。比如车架的转点,旱冰鞋的轮子都是培林结构。而且深沟球培林,也只是最基本的一种,还有很多其他用途和结构的培林,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集成也是创新的一种,滚珠结构可以看作是培林的老祖宗。也许最早滚珠只是车轮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为了使车轮转动轻快加入了滚珠,后来转动部分被独立出来了,就有了培林,用到了各种不同的场合,再后来原先花鼓的滚珠也被培林取代了,人们已经看不到滚珠长啥模样了。这就像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改头换面转了一圈后以洋枪洋炮的形式把中国人打败了。
7
发表于 2014-9-29 09:12:20 | 只看该作者
刘影 发表于 2014-9-28 23:11
只是一个集成,一个分体的,都各自有高低级别,结构上我不认为谁一定比谁好 ...

结构上滚珠要比一般的培林更适合自行车,普通的培林用在一般的摩托车上还可以,适合一直是单向受力和高速旋转的地方。自行车由于骑行时人一直会动,在轴受力不均匀时阻力会加大造成能量损失,虽说不少,但是一百多公里哪怕就省一脚的力下来可能就是冠亚军的区别。滚珠结构的优势就在于无论哪个角度受力,阻力一直是均匀的,能量损失比普通培林更少。
8
发表于 2014-9-29 09:55:04 | 只看该作者
滚珠做得好的比培林好,这里有个受力的问题,垂直受力和侧向受力,滚珠更有优势,这点喜马诺的珠挡花鼓是很好的,一般来说,珠挡更适合山地车,轴承比较适合公路车
9
发表于 2014-9-29 16:36:31 | 只看该作者
好专业技术水准啊。
10
发表于 2014-9-29 22:28:07 | 只看该作者
滚珠修补件不方便,密封性不好。现在的发展趋势绝对是通用规格的高级轴承是主流。这点无庸置疑
看看高级的花鼓,绝大部分都是顶级轴承。轴承的缺点就是所谓的侧向力,用小滚针轴承或者加多2颗轴承+横套就解决了。具体参看棒槌哥前轮花鼓就知道了,前轮给了四颗轴承,中间2个轴承用横套。多大的受力面啊,侧向力一流。经典设计

喜玛诺号称滚珠的祖宗,在最新的9000脚踏里还不是在中间给了一颗滚针轴承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