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ijuy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包游淮安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3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juyan 于 2014-5-25 16:26 编辑

关忠节公祠堂
厢房,被古色古香的花墙小院护围着。神台上,关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两旁一对亲随,分别执剑捧书。享殿门上悬有“关忠节公祠”长匾额。殿两旁悬有大书法家周木斋书写的林则徐的楠木挽联
1人物生平编辑
早期经历
关天培(1781.1.8~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关天培出身于一个职位低微行武家庭,1803年(清嘉庆八年)考取武庠生,中武秀才,授把总。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等职,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勤于防务
关自抵粤接任后,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赴任后,他亲自踏勘地理形势,积极整顿防务,筑炮台,铸重炮,造暗礁,训练士兵,海防十分巩固。[3]他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并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4]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亲自率领五百士兵,分别到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地进行实战演习,操练枪炮。
关天培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体现了他关心时事、抵御侵略的海防思想。
致力禁烟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政府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主持禁烟运动。关天培除了
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贩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出动水师,首先承担了收缴和销毁鸦片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共收缴英美两国商人的鸦片两万多箱并全部交给林则徐,[6]在虎门海滩销毁。因为关天培在禁烟运动中积极配合林则徐,立下汗马功劳,还受到清廷加一级的奖励。[7]
浴血虎门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8]时任两广总督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
关提督血战虎门

关提督血战虎门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9]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受伤10多处,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关天培以身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57:18 | 只看该作者
汉韩候祠
 

       韩侯祠淮安市楚州区镇淮楼东约200多米处,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已有诗文记述韩侯祠,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祠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推官曹于对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县令徐恕重修。韩侯祠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设建筑。祠庙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3米,南北长约130米,后因城市改造拓宽道路被拆除前两殿。前为大门,门上挂“汉韩侯祠”匾额,中殿是穿堂,道中立一石刻碑记,后殿前檐有走廊,殿内设神台,帷幕佛龛,韩信坐像置于龛中,背北面南,挺胸昂首,威武雄壮,英气非常。两山墙内嵌韩信事迹和明、清名人题词石刻。
主殿后有一座3间两层楼房,楼前有株大银杏,两侧各有蝴蝶厅一个,楼后是小花园。后殿中供韩信塑像,祠内挂着几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粹;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00:05 | 只看该作者
苦行者 发表于 2014-5-25 00:18
顺心就好预祝颜老师旅途愉快完满!

谢谢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4:41:26 | 只看该作者
周恩来故居(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居”)
编辑

淮安周恩来故居 即 周恩来故居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故居”) 。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西北隅的驸马巷内。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诞生地编辑
周家到周恩来这一辈,在淮安已是第四代。1898年3月5日,周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城(今楚州区)内驸马巷的周家大院。周恩来祖父周攀龙绍兴人,曾任山阳(今淮安楚州)师爷,晚年捐了个知县,因前任拒不交印,正式上任时已病势沉重,不久就去世了,生前没有发家,仅用过去的积蓄和二哥合买了这处宅院。
周父名周贻能,娶清河知县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万冬儿为妻。万冬儿即周生母,娘家人称她为“十二姑”。
周恩来乳名“大鸾”。周家的后人从上辈那里听说,周出生前,周母梦到一只大鸟飞入自己怀中,当夜便生下了周。《山海经》称:“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认为万冬儿的梦乃是吉兆,遂给这孩子起名“大鸾”。
周在8个月大时,因叔父周贻淦重病,为了“冲喜”,过继过去。于是周有了自称的“两个母亲”,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氏。
周恩来在故乡度过了12个春秋。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赴东北伯父处读书。从此,他再没有回去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