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阿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山迎送 常来常熟 ——常熟2日骑游记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08:2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9-10 13:43 编辑
大顺 发表于 2013-9-10 08:05


谢老叶、大顺关注。下次还要跟大顺去虞山赏桂观枫呢!继续。

第二天,9月7号,一早起来去看方塔,常熟的标志性建筑。清晨的老城厢行人稀稀落落,地名很有趣:引线街、寺后街、县后街、粉皮街,铺着块石,传统的、新潮的小店铺比肩而立,透露着浓浓的世俗生活情调。喜欢摄影的小曹不断地咂嘴:太好了,很喜欢,下次自己再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教兴福寺塔,俗名方塔,常熟古城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当时有僧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遂令建塔。方塔与园内的古井、古银杏并称为“方塔三宝”。7点前免票,是本地人养身健身怡情的好天地。塔前路边一排排桌椅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老人说,4元一桌一椅,一壶茶一瓶水,天天来格……方塔前逗鸟喝茶聊天,是许多常熟人颐养晚年的生活方式。


















































方塔前的这家点心店人气很旺,买馒头要排很长的队,我在这吃了碗鱼排面,好大一块刚炸好的鱼排把碗口都盖住了,8块钱物有所值。








接着去虞山脚下寻访两位先贤,两位与常熟关系密切的重量级人物。


言子墓









言子就是孔子的弟子子游,常熟人,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一个南方人,学成之后就到南方教授学问,足迹遍东南,为古中国的东南文化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称他道启东南,南方夫子。
言子一个故事竟跳出了三个成语——杀鸡用牛刀、莞尔一笑、弦歌之声,短短一篇子之武城,把孔子与言子的施政理念、人物的个性特色,对话的跌宕起伏,描绘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言子墓初建于西汉,经历代修建,乃有今日宏大规模。墓门面对北门大街,墓道延伸至半山腰,长达142米,自下而上有牌坊三道,均有匾额柱联,第三道牌坊为雍正江苏布政使额书“南方夫子”,墓道还有石亭三座、有康熙御书横额“文开吴会”等。










膜拜一下这位常熟人。史无前例时他也没逃脱厄运,这是后来拼接起来的。











DSCF4260.JPG (66.06 KB, 下载次数: 7)

DSCF4260.JPG

DSCF4250.JPG (59.66 KB, 下载次数: 7)

DSCF4250.JPG
32
发表于 2013-9-10 12:16:53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3-9-10 08:21
谢老叶、大顺关注。下次还要跟大顺去虞山赏桂观枫呢!继续。

第二天,9月7号,一早起来去看方塔,常熟的 ...

     跟随阿康添加几张照片。






33
发表于 2013-9-10 12:19:06 | 只看该作者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9-10 12:16
跟随阿康添加几张照片。

    言子墓













点评

你的照片比我拍得清楚漂亮。继续。 如果说言子以才见长,那另一位虞仲则以德扬名天下。从言子墓向西北横插过去几十步,就是虞仲墓。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0 13:59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13:5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9-10 14:01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9-10 12:19
言子墓




你的照片比我拍得清楚漂亮。继续。





如果说言子以才见长,那另一位虞仲则以德扬名天下。从言子墓向西北横插过去几十步,就是虞仲墓。仲雍,又名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亶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泰伯同奔南方(今无锡、常熟一带),并“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立为句吴,泰伯无子,由仲雍继位,成为吴君,殁后葬于常熟乌目山,乌目山因而改名为虞山。








要了解虞仲,先看看这所清权祠。这儿原是祭祀仲雍的地方,也是守墓人住的地方。大门上方悬挂的匾额“清权祠”三字为曾国藩手迹。内设仲雍塑像、《世系表》、历代名人歌颂仲雍诗句等。为什么要叫清权祠呢?距今三千多年前正是商末周兴的时代。《封神榜》中的周文王应称仲雍为二伯,周武王应叫仲雍为二伯公。仲雍的父亲史称周太王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生三个儿子,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幼子季历。古公亶父喜爱季历所生的孙子昌,即史称的周文王,欲让季历接位以传给昌。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心意后,兄弟二人借到南方找药给父亲治病为由,离开岐山来到 “荆蛮之地”的吴地。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并耕而食。兴修水利开凿河道,使民人殷富,得民众爱戴建立勾吴国,众人拥戴太伯为王。太伯没有后代,由弟仲雍继承君位。3000多年来受到吴地人民的敬仰和称颂,尊为吴文化始祖。后世对仲雍跟随兄长让国同心、清廉淡泊、礼让权宜的行为有“道中清权垂百世”的赞颂,“中”指符合、切合,言其淡泊君权,这就是“清权祠”名称的由来。我想,没有太伯虞仲的逊国清权,就没有文王武王的业绩,周朝800年历史也不知是何模样。相比下来,那个同样为叔的朱棣太失水准,抢做皇帝,把个正宗侄儿皇帝建文帝赶得走投无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他的墓就在仲雍旁边),从此吴国成为周朝正式的诸侯国,这个有名的故事被司马迁列为史记三十世家之首。从太伯到夫差,凡二十六代且千岁,吴文化自此逐渐展露了光辉。认识吴国,认识常熟,要从认识虞仲开始。















这块是较早的一块


与小动物逗乐





35
发表于 2013-9-10 19:37:49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3-9-10 13:59
你的照片比我拍得清楚漂亮。继续。

      仲雍墓照片发几张。

36
发表于 2013-9-10 19:40:03 | 只看该作者

观看晨练的老人


37
发表于 2013-9-10 19:41:12 |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3-9-10 19:42:45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春天贴照片! 最后一个节目就是爬山,第一次骑车登虞山都有点兴奋,也有点忐忑。言子墓北去几十米就是虞山中路,一条完整的登山之路,一走完柏油路,路面登时陡峭起来,一律行道砖铺成的上山路,脚下顿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0 20:26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20:2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9-10 20:30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9-10 19:42




谢谢春天贴照片!



最后一个节目就是爬山,第一次骑车登虞山都有点兴奋,也有点忐忑。言子墓北去几十米就是虞山中路,一条完整的登山之路,一走完柏油路,路面登时陡峭起来,一律行道砖铺成的上山路,脚下顿时变得沉重起来。登山好手老李老早就变好档,轻松的蹬起来,其他人启动慢吃了点亏。上山道还算平整,却是角度不小,一直不见变缓,连续的上坡,上坡,有两个已经下车推行了,其余都气喘吁吁地,向上看看,丝毫没有变缓的样子,倒吸一口冷气——今天遇上考验了。春天的大行小轮车到过漠河,平地上跑起来呼呼叫,这下链条绷得嘎嘎响,只好推行。我几个调整好呼吸,小牙配大轮,奋力S型缓行,也不知拐了几个弯,爬了几公里,见到城楼听到人声,才知到了虞山门,昨天下午在山下阜成门见到的山顶城楼,常熟城最高处的城门。


登山起点



骑友老李




虞山门下锻炼的老人




稍事休息,人齐以后继续爬坡,虽然仍是不断向上,坡度略有变化,甚至还有小下坡,两旁的风景也更好看了,亭阁、茶园、枫林、观景台……不时有当地骑友与我们同骑。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登上263米高的剑门风景区。剑门是虞山顶绝之处,峰峦险峻,悬崖凌空,气势雄浑。相传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石一剑劈开,裂为石门。大家在山顶候车站休息交流——登虞山重点在山脚到虞山门一段,最好一口气抵达,余下一段虽长但已不难;爬山用山地车旅行车最好,公路、小折比较吃亏;山路陡而长,以S型攀行较省力,路窄特别注意前后方来人来车;长途外出前来此试试脚力最合适不过……  山顶最好的风景已被圈起买票,我们在门口拍照留念后就相互关照向下冲去。上的艰难下的惊险,弯多路陡,还有成群结队的上山旅行团和小中巴,确实是训练冲山技术的好场所。早就听说车友冲山受伤遭管理方禁止,不过我们看来消息不实。所幸大家都有冲山的经历,十分钟后皆平安滑到山脚。
山顶




















车差还是力气差,爬到坡顶再理论




山顶合影





偏锋享受不求人






归途中经过枫林路,想起一年一度的常熟红枫节即将开幕。小曹又在嚷嚷下次再来,我笑言——此地有湖山迎送,你何不常来常熟!?
中午在双凤镇喝羊杂汤,还看了新建的寺庙。到家4点多,全程228公里.









DSCF4299.JPG (100.62 KB, 下载次数: 6)

DSCF4299.JPG
40
发表于 2013-9-11 13:33:39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3-9-10 20:26
谢谢春天贴照片!

     虞山到顶坡太陡,自行车上山非常吃力,阿康、老李和偏锋炮局体力相当好,骑上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