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拖拉机1 于 2012-10-31 16:19 编辑
瑞虹桥又称虹桥,是明代所建的一座石拦平板桥。桥不长也不高,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因为在这里爆发了一次“虹桥血案”而被广泛关注。 康熙初年,枫泾镇上布局林立,布局所雇佣的染匠、砑匠大都是江宁人,有数百人。日子一长,这些打工的不堪忍受作坊主和官府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再加上与当地黎民、缙绅的不和,矛盾日益加深,尖锐。终于他们集体罢工。作坊主联合官府、缙绅在虹桥一带进行镇压。在康熙22年(1683年)数百名染匠、砑匠在瑞桥边几乎全部被杀死,尸体遍地,河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只有十多名砑匠幸免逃生。不久,死难者家属数百人,白布扎在头上,从江宁赶到枫泾,手拿刀具、木棍决心复仇。经过多次交涉,最后拿到抚恤金,事情才平息下来。后来,在圣堂弄内立碑纪念此案,这就是“虹桥惨案”。这一事件曾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介绍,于是瑞虹桥也被载入史册。
桥旁边的碑文
瑞虹桥,俗称[虹桥],石栏平板桥,明代建,清康熙初,曾在这里发生枫泾布局所雇染匠江宁人与当地里民、缙绅叫歇殴斗的虹桥惨案,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工人是罢工运动”。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为此立案碑。
走过瑞虹桥,前面正在道路施工,不便通行,问了别人,再往前也没有什么景点可看了,就回头了,走到青枫街路口,看到台阶有的石板条还有这东西,把它拍了下来,估计这石板条原先是在什么地方放置的,而现在却成了人们脚踏的台阶,而那石板原先可能的文字,估计是被埋没在地下的那一面了,也许到某个时候,道路改造时,这块被人们重新挖起,又会有人欢呼“发现了重大历史秘密”。
沿着枫溪长廊继续往东,来到了这著名的吴越界韵,关于这个界碑,还有一大段的故事可说:
原界河位于枫泾中部,枫泾古镇起元时就相约俗成,明宣德五年(1430年)被官定为南北镇的分界河;1951年,南镇并入北镇,南北统一,但界河的历史痕迹犹存。枫泾镇内的界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分界之河,枫泾由于地跨吴越两界,素有吴越古镇的美名,又称为“吴越名镇”、“吴跟越角”。历史上枫泾以河分为南镇和北镇。自明宣德五年(1430年)建立嘉善县起,以枫泾玉虚观北侧的东西市河为界,将古镇一分为二,行政上采取南北分治,南属浙江,北属江苏。至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华亭县的西南境建立娄县,枫泾仍以界河为南北分界,北镇属于松江府的娄县,南镇不变。一直到1951年3月19日,枫泾的南镇并入北镇,枫泾镇才结束漫长的分治历史,全镇统属松江县管辖。1966年10月起,划归上海金山县(现金山区)管辖。界河东头原来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桥,叫界河桥,连接枫泾镇中心的中大街和南大街。1965年,由于城镇建设需要,界河东段被填,界河桥也被拆除。2006年2月,枫泾镇为进一步发展金山枫泾古镇旅游业,决定重新打造吴越界河。后开挖界河,并在原址恢复界河桥。现在看到的吴越界河景区的除了有水乡风味外,还体现“界”的独特性,赋予吴越文化深刻内涵。“吴越界韵”成为古镇枫泾十景之一。
界韵对面的壁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