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2-8-27 06:06 编辑
简单方法让你告别身体七部位疼痛 骑行的时候由于姿势或者自行车没有调整好,骑完以后经常会觉得身体上疼痛。现就针对骑行疼痛位置,列出原因及解决方法。 肩膀疼 引发这个部位的疼痛主要是车子上管比较长,车把比较低,上肢支撑身体的超过了你的肌肉负载能力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升高车把高度,减少车把和车座之间的高度差,使用上管把立短一些的组合。 脖子疼 这个往往和肩膀疼同时出现出现,解决办法同上,需要说明的是,看前方的路,可以先看看前面比较远的地方,有没有+字路口,有没有需要躲避的行人或者障碍物,同时判断需不需要提前减速,然后转而观看比较近的路面信息,看看有没有小石头或者坑需要躲避,这样不停的转换观察的视角,就可以避免脖子疼。 腰疼 这个往往是骑行的时候身体比较直造成的,因为更多的力量负担在腰部,会导致腰部疲劳,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身体重心及时前移,压低上身角度,让手臂负担更多的身体重量,这样会减轻腰部的压力,情况可以减轻。 膝盖疼 1、[膝盖上部疼]:一般都是运动量比较大时发生的,也就是肌肉疲劳,产生疼痛也是肌肉自我保护的方法。 [解决办法]:多用小齿比起行!就是依靠脚踏的快频率来提高速度,同时付出最小的力量! [座包-脚踏的距离]:出现膝盖上部疼也有可能是座包-脚踏的距离比较短造成的!如果这个距离太短,容易在完成一个蹬踏动作周期的时候,腿部一直处在疲劳状态,而不能得到休息,正确的座包-脚踏的距离值应该是光脚时座到座包上面,脚跟可以刚好碰到脚踏作蹬踏运动,并且屁股不会因为脚够不到脚踏而左右扭动!这个距离也和腿部柔韧性有一定的关系,柔韧性好的可以适量增加这个距离,反之! 2、[膝盖后部疼]:一般都是座包高度太高引发的,或者很久没有骑车,突然间骑车,身体不太适应造成。 [解决办法]:降低座包高度,随着骑车的越来越多在慢慢提升这个高度! [座包-脚踏的距离]:出现膝盖后部疼是因为后面的韧带有点拉伤导致,这也和不正规的脚踏姿势有关! 正确的姿势和正确选择车子大小和角度也决定了骑车的舒适程度先说说正确的姿势: 脚踏 正确的脚踏部位是前脚掌部分,这个部分控制最为灵活,而且发力也最为容易,同时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这和使用脚掌中部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穿鞋踩道脚踏上面时,蹬踏时脚向外部撇或者向内部撇都是错误的动作,这样在整个蹬踏过程中,你的脚会在脚踏上面左右扭动,这会磨损你的膝盖,同样也在你发力骑行的时候对膝盖带来不适,同时也会卸力!脚腕的角度问题,蹬踏技术有很多,但是对于长途骑行,目前最好的脚踏技术就是脚腕一直保持90度角,而不是来回变化,这样可以保护你的脚腕,也可以均衡的发力,有利于骑行舒适感的提高。 膝盖部分的动作 这是你动力的源泉,这部分动作最为重要!首先你的膝部在等塔过程中不能左右晃动!否责回磨损你的膝盖,上坡发力的时候最为明显!!!关于座包前后位子的调整!!!在脚踏前方向水平于地面的时候,你的膝盖部分和小腿应该垂直于地面,而不是过前或者过后!这样不仅回影响你的发力,也会带来不舒适的骑行感觉! 踩踏 这可是最难的一项技术啊!可能有人会说,这又什么的,不就是使劲踩吗?呵呵,这样回答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正确地脚踏是在正个圆周过程中,都能完美的发力!也就是均衡的给你的车子动力!我们平时骑车,都是每个腿的蹬踏负责一个半圆的范围,也就是说是分开用力,而不是同时用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加速的时候你感觉车子一纵一纵的!其实那个停顿就是我们常说的“脚踏死点”!也就是在2个曲柄垂直地面的时候,这时候车子基本不受力!如何能够在每个圆周流畅的蹬踏!这就出现了“自锁”,自锁的出现算是自行车界最伟大的发明吧!他取代了以前脚踏解脱不方便的缺点!但是有带来了在脚踏过程中,一只腿蹬踏的同时,另一只腿可以上提的动作,这样配合,就可以带来近乎完美的蹬踏,也可以平滑的度过“脚踏死点”!但是穿上自锁鞋不意味着就能根本改善你的蹬踏技术,因为你还需要有意识的练习一只腿蹬踏的同时,另一只腿可以上提的动作这样正确的脚踏技术,但是只要你穿上了,就能改善很多,当然,舒适感也增强很多。
如何防治旅游中易患的五种病 腹泻 传播途径:食用被污染食物或水 旅途中保持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就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因为食用和饮用被病毒、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容易发生腹泻、呕吐(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和寄生虫),发热(伤寒和弓形虫病),或肝损伤(肝炎)等。 旅行者在旅行期间应注意避免食入或饮用可能有污染的食物、饮料和饮用水,比如去印度很容易出现“德里肚子”———腹泻,绝大部分是因饮用被污染的水引起的,而饮用瓶装水或开水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德里肚子”。 另外,旅游在外,一些人往往不习惯,会出现头昏无力、胃口不好、睡眠不佳等现象,这是水土不服的表现。患了水土不服,需要多食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如果在旅途中感到进食后有胃肠不适,可服用黄连素片、腹可安,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万一发生严重的腹泻,应该服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并及时就诊。 高原反应 途径:登山、去高原 许多人去高原旅游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你不能适应高原,一般1-2天后症状会好转或消失。当然,上高原、登山之前要做足准备,出发前两个星期服用红景天等药物预防高原反应。进入高原之后,由于缺氧,可能出现头痛症状,可服用止痛片如布络芬缓解症状,出现胸闷、心绞痛等可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等止痛。如果有心脏病、高血压、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就最好就不去高原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因此要多喝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因为在高原,感冒可称得上是“万恶之源”,它可能引发肺水肿。所以一旦发现有感冒的迹象,立即控制住病情并就诊。 登革热 传播途径:伊蚊传播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加,并导致数起本地暴发疫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多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部分国家疫情尤为严重,比如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已报告了数万例登革热病例,其中上百人死亡。 所以,去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旅行时,要注意避免蚊虫叮咬,使用蚊帐和驱蚊液。一旦被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后,人体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即三红征)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疟疾 传播途径:由按蚊叮咬而传播 疟疾俗称“打摆子”,人体会有连续发冷、发烧、冒汗、头痛、肌肉痛和疲倦等症状,最严重的后果是影响中央神经系统,甚至会致死。因为疟疾主要由按蚊叮咬而传播致病,所以,去疟疾流行的国家尤其要注意防蚊虫叮咬,比如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朝鲜、韩国、阿富汗、孟加拉、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旅游,应注意避免感染疟疾。 旅游前应咨询医生,最好携带一些抗疟药,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前往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这些国家应携带除氯喹以外的抗疟药,因为氯喹在上述国家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专家强调,所有旅行者都应该至少携带阿托伐醌、强力霉素、伯氨喹其中的一种药物。万一发病,您可以服用青蒿素类药物,有条件的要及时就医。 莱姆病 传播途径:蜱 外出旅游,特别是穿过草丛或露宿时,千万当心莱姆病。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每年被蜱(属寄螨科,会吸血,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每年有2-3万人的新患者。莱姆病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中部、中西部上部以及加拿大的西南部也很流行。 旅行者去我国北方和到欧美的森林地区旅行要注意防止蜱叮咬,要穿长袖衣和长裤,要用驱虫剂涂在衣物上防止蜱侵袭。最好不要露宿,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者皮肤出现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应用抗菌素,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