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崇明金鳌山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崇明出了个名叫沈文镐的文人,他赴京殿试,中了探花。这一天,雍正皇帝在金銮殿上召见状元、榜眼、探花,问沈文镐家住何方,沈文镐回答:“家住太仓洲崇明县。”雍正皇帝不太熟悉崇明的详情,沈探花便禀告说:“崇明地处东海之滨,是长江口的一颗明珠。”皇上又问:“弹丸小岛,却出了你一个大文才,想必岛上有名山?”沈探花见皇上称赞他,便得意地说:“微臣僻居之岛,东有佘山捍卫边疆,西有狼山作为屏障。山清水秀,当年明太祖还御笔赐予‘东海瀛洲’之称呢。”雍正皇帝又问:“崇明既然东有佘山西有狼山,那中间呢?。”沈探花见皇上对崇明颇感兴趣,便随口说道:“岛中间有座金鳌山,山上处处有景,景景有异,幽雅清扬,乃是个游览胜地。”雍正皇帝听得动了游兴,便说:“想不到崇明岛上还有山,朕不日将巡视江南,一定前去游览一番。”
沈探花听了此言,吓得魂不守舍,暗自叫苦。因为崇明本无山,所谓金鳌山,相传建于宋代,后遭海坍,如今荡然无存。如果皇上真的要去崇明,自己的谎言一揭就穿。皇上面前说假话,犯的是欺君之罪,那还了得!想到这些,沈探花满肚忧愁,战战兢兢。
当夜,沈探花托病告假离开京城。回到崇明便召见知县,通知说,万岁不日驾到,古话说有山则灵,务必火速在岛上造山。知县不敢怠慢,当即选择在县城之东的寿安寺旁边,不惜重金召来四乡农民数百名,要求他们立即挖泥担土堆土山,并喝令:山要堆得高,速度要快。民工们挑灯夜战,硬是在一夜间堆起了一座形似鳌鱼的金鳌山。
沈探花唯恐皇上看出造山的痕迹,又让知县在山上盖起清远堂,山后植紫竹林,山中挖清凉洞,山中挖玉莲池,池中栽荷花藕,池上驾九曲桥,桥头建大有亭,鳌头筑翰墨林,鳌尾设驾山亭。一连串的造景,既有亭台又有楼阁,绝对看不出是新堆的土山。不过沈探花还是不放心,又把这些景致概括为金鳌八景,并找人赋诗作对,又寻找奇花异草、虬松古柏栽种于山上,继而在山巅上筑起名为“镇海藏”的塔,只待雍正皇帝驾到。
雍正皇帝终于没有来崇明。然而沈探花还写了篇《金鳌山游记》的文章,把金鳌山歌颂了一番,皇上看了感慨万分,金鳌山由此美名远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