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 发表于 2012-3-29 16:59 ![]()
冬眠结束,出来热身,一跑就是两个100多公里,够强悍。
下月一同出行,可要脚下留情哟。可别一个在前面跑 ...
亭林镇是沪郊金山区的东北门户,东与奉贤区为邻,北与松江区接壤,是上海浦南地区著名的历史古镇,在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列为16个中心镇之一。 亭林有着4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据《松江府志》记载,亭林古有八景:读书堆、骨牌松、洗砚池、八角井、仙人洞、楞严塔、子昂碑和览翠楼。亭林所以命名为亭林,是因为南北朝梁陈年间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曾隐居于此。顾野王隐居亭林镇的一个高阜上,建茅舍读书。其宅旁有林,人称“顾亭林宅”,亭林之名即源于此。 据史料载,亭林在唐代已经形成市集。至明清两代,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市面繁荣繁华,成为浦南首镇。当时亭林寺庙香火也十分兴旺。相传后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亭林建有一座1048间的宝云寺,梵宇轩昂,绵延数华里,号称“云间古刹”。由此可见,亭林在当时江南地区已有很高的地位和独特的知名度。 古松园位于亭林镇复兴东路,间杂在镇上老街的一隅。园子只有几亩见方,两边两扇拱门其一入内,小桥、古松、假山,藤蔓青石,廊台亭榭,小亭名“松风草堂” 系砖木结构,飞檐吊瓦,飞檐翘角的房子,叫“曲廊”的回廊,满目草木葱翠,一片幽然。园子虽小,但很别致,紧凑的结构,玲珑的布局,别有一番小巧的情趣,充满丁中国江南园林意境的小院。园内有号称“江南第一松”的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杨维祯(诗坛领袖,其诗称“铁崖体”)亲植的罗汉松,人称“铁崖松” ,已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1356年,杨维祯游顾野王读书堆,恰逢六十寿诞,门人于东街为其祝寿,酒酣兴浓,亲植罗汉松以志寿庆。因这株罗汉松入秋后,叶背上隐现点点斑纹,宛若骨牌上的黑点,故亦称“骨牌松”,剔牙松。此罗汉松树龄有600余年,树高7.2米,树径89.17厘米,树冠4.8米,树围2.8米,苍老的古松,遒劲略斜,历经风霜雨雪,树身虽已朽裂,仅存半株,仍叶繁姿雄,傲然屹立,树身整体油光发亮,四季常青,生气勃勃,参天生长,枝干拔长错节劲韧,老当益壮,仿佛能让人读到历史的沧桑留痕。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微服游抵亭林镇,当时古松外围墙大门紧闭,乾隆只得透过花墙的孔洞瞄视,拾起被风吹落地上的树叶观赏,连称“妙哉!妙哉!”。 罗汉松相邻的北侧是一棵厚壳松,与罗汉松的褐黑油亮相比,树身淡土黄,较圆,枝干挺直。据旁碑石介绍,植种于清同治年,据说,是亭林同善堂种。 厚壳松旁有一古井,井栏呈八角形,近旁的假石上写“八角古井”。据传,八角井是旧时亭林八景之一,此井应在读书堆东侧(现邮电局)位置,井边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辩,栏下用瓦砌直至井底。不知此井是否属于原古井移来,还是另一古井,因井封闭,不得而知。 古松园给人的感觉小却又不小,说它小,是园林高度微缩,用书法类比,是把字写在小玉石上的感觉,用放大镜才能看,但却是精致的。说它不小,当然是指那棵罗汉松等的历史,和一代文化人物和界地的人文气息。 读书堆位于中山街寺平南路与大通路交汇处,俗称“大寺山”,据传建于南朝梁初。南北朝梁陈时期顾野王晚年隐居于此读书写作,故称为“读书堆”。这是现今上海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宅园。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数十亩,树木茂密,可惜主峰于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现形似土山,山上仍然树木葱郁。大寺山向西,在一所小学的绿化带内,竖有六角形中柱一座,镌刻陀罗尼经,覆顶雕有莲花,高约丈许。这是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的楞严塔中柱,弥足珍贵。在中柱东侧还存有古碑一块,高约1米有余。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诗一首,“寥寥湖山亭,不见野王居。平林岂旧物,岁晚空扶疏。自古贤圣人,邑国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 光福寺,相传曾是顾野王第宅。寺旁有“墨池”(又称“墨沼”),传说顾野王在此著书洗砚。寺边有祠堂以祭祀。其墓在石湖南下舟村,为市级文保单位。 在亭林三门口,从亭林邮电局门前的路一直往南走到底,可以看到亭林在位最老的桥———“宝云桥” ,“宝云桥”修建于民国十五年三月,此桥完全是石头材质,有模糊不清的刻纹,桥通南北,河流横跨是东西方向,桥的北面就是亭林以前的古寺庙———宝云寺,寺庙一直延伸到旧址的亭林小学,现在的亭新中心小学。 宝云寺从前被誉为“云间古刹”,即俗称的“大寺”,寺内东侧偏殿有顾公祠。元代成庭珪有诗云:“宝云寺里旧祠堂,自汲清泉酹野王。”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松雪碑”,记述重修宝云寺的事宜,现尚有拓印碑文在民间流传。历朝不少墨客寻踪而来,览景吟咏,寄寓情怀,惜年代久远,名迹类多湮没,所存无几。宝云寺内原有唐咸通二年(861)所建的楞严塔,又名飞来塔,现仅存中柱,尚竖于亭新中心小学内。 松隐禅寺位于亭林镇松隐境内,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三面环水,龙河围绕,松隐山庄紧邻全市闻名的佛教圣地——松隐禅寺,此寺建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原名松隐庵。 松隐禅寺有座造型独特的古塔———华严塔,至今已有600多年,已被列为市级文物。华严塔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由僧德然率徒慧照、道安募资建造而成。据传,德然法师为建塔化缘求募,云游四方,数年才募得造塔的资金,经过4年修筑才成。据塔的碑文记载:塔高150尺(31.4米),周长35尺,四方形砖木结构,共九层,塔内有梯级以升,飞檐斗拱,檐牙高啄,扶拦傍翼,风铃叮当,悠扬悦耳…… 明代后,随着松隐禅寺声誉日增,华严塔已同方塔、西林塔、礼塔誉称为松江府四塔。初春时节,昊天朗日,骚人墨客寻芳揽胜多汇于此,登塔展望,但见一片黄墙碧瓦,殿宇辉煌,香烟缭绕。每逢佛家盛典,钟鼓长鸣,声传数里,四方信徒,成群结队,络绎于途。民国初年在松隐人陈陶遗赞助下,凿放生池,植莲藕;建藏经楼,贮大乘真经,环寺塔河架花岗石拱形石桥;造碑廊记寺塔兴衰;壁间书画琳琅,悉出名家之手。画家张大千的山水画和他哥哥张善子的画虎等栩栩如生,均极珍贵。庭院遍植异木名花。宿儒朱乐天、名流陈陶遗写的匾额嵌于寺内显要之处。 2008年1月2日上午,上海市金山区松隐禅寺举行钟鼓楼落成暨华严三圣像开光典礼。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金山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刘其龙,副区长李华桂,区政协副主席、亭林镇镇长倪向军,区民宗办主任沈保泉等出席活动。刘其龙代表金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和区委统战部对庆典活动的隆重举行表示衷心祝贺。来自上海市部分区县的佛教界代表人士,以及近三千名信徒参加了活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亭林的顾野王读书堆、江南第一松,想来算得上亭林镇文化精髓之所在了。顾野王读书堆与江南第一松,带着历史和沧桑,注视着亭林人,安详而有所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