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佰足之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环中国

  [复制链接]
40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8:52 | 只看该作者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图
40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0:37 | 只看该作者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十九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二十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他们的结构可以相互映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

“光即是电磁波”,

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403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1:11 | 只看该作者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

“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实至明,

似至繁,实至简,

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请参阅图二。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

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40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1:44 | 只看该作者
二、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六千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份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份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40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2:30 | 只看该作者
三、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介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介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申延。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

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

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下图表示:

40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3:02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

“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

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

而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2004年9月23日 定稿

40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3:38 | 只看该作者

看的出日秀是个易迷,这也不是坏事。我也粗读周易,只是不甚精通。前面讲过我许多句子都读不通,我只能托辞怪罪于古文之不成熟。
海宁袁花查家世代出易经大师,金庸精彩绝伦的武侠小说始终贯串了易经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这些东西中有许多违背现代科学被证明谬误千里的,但查良庸先生照搬他的祖先的旧学不放,以致象他这样如此伟大的武侠小说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蒋介石,也是个易迷。他不但痴迷它,

还把他自己的名字依据易经重新更名。
蒋介石去日本留学,学的是士官专业,立志戎马。他把自己名字也取之于易经

最利军事之卦。
当你读到第十六卦时会发现此卦是六十四卦中于军最为有利的。
第十六卦 豫:利建侯、行师。(显是出兵行军的吉时)。
爻辞解释(我摘了几句出来):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虞翻曰:介,纤也。与四为艮,艮为石,故“介于石”。   
侯果曰:得位居中,柔顺正一,明豫动之可否,辩趣舍之权宜。假如坚石,不

可移变,应时则改,不待终日。故曰豫之正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从中可看出蒋公,字介石,号中正之典出于此。

我不知道小刀会把指挥部设在上海老城隍庙中的豫园是不是也是想沾点吉福。
4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4:13 | 只看该作者
易经作为一册力求探讨世事奥秘的书,在它所处时代是了不起的。的确那时候欧洲许多地方白人还处蛮荒的食人的时代。但从现在科学篷勃发展的今天来看易经想去探求解释的东西,大多是荒诞不经毫无逻辑的(在科学面前)。所以,作为现代人要清醒地看到这点。
40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4:52 | 只看该作者
同样,《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也在那个时代,属于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巨著。
但到了西方开始踩着文明古国的文化台阶奋起直追,并引领人类科学潮流高歌猛进时,东方文明就显得落寞和古旧了。我们绝不该食古不化,要正视所谓的穴道只是解剖学揭示的骨缝中的间隙,根本无任何气道,更没有什么经脉任督,有的只是神经系统。
你明白了这点,于是中国武学所谓练气就变成了幼稚的童话。太极拳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一本正经脸色严肃地在象模象样练太极的人,看上去不可笑和可怜吗?他们一天花费了很多时间,而没锻练到人体最需要练的心肺。美国官方医疗机构早在五十年代就对太极拳进行长期研究后得出了最后结论,就是练的人除不太会摔跤外,没有其它什么作用。
4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15:24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李时珍是个家喻户晓的古代药圣。本来这次有机会去骑神农架,就是想去看看药圣萃药的神奇地方,但因去了金秋九寨不能分身只好等下次机会了。
《本草纲目》收录了三千多种方子,说是全系他亲自品尝过的,这真有点夸张了。我看了看那些所谓古方,一个健康人只消吃上百味,肯定要被毒坏身子。如若有人不信自己可亲身去试试那些古老的方子。
当然,我不是说其中全是无用江湖草药,也有少数的几种草药确有其效。但作为现代西方医学如此发达之今天,你拿可随手配制的中药,怎么去和人家经过严格临场试验的西药比。你根本没科学分析试验过,完全是凭感觉,岂不是草菅人命?
又是那位正直的学者杨振宁博士大声疾呼:是到了关停中医的时候了。可网上是一片反对声。漫天崇洋不尊重祖宗的帽子往他头上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