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佰足之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环中国

  [复制链接]
39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3:59:1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在乐山和一些当地人聊起乐山大佛。我告诉他们不进去看的原因,是这座雕像毫无美感。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四川男人有这么难看吗?那个设计画像的人不但连印度都没去过,可能连印度人都没见过。
看看石像的那些比例吧,还有分寸吗?
392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3:59:48 | 只看该作者
你到庙里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弥勒佛,有何感想?你不认为他有三高症吗?你不认为只有穷疯了的人才会把这种超级肥胖之躯供作财神?
393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0:20 | 只看该作者
我去过韶山冲,知道毛家房上刻有什么图案吗?哈哈。
那么,毛泽东为何要起来破除封建迷信?难道老毛这也做错了?
39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1:5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这里还是阴天,无法捕足光线,一点提相机的兴趣也没有。
只能拍点四川好吃的东西,介绍给大家。

图片:川西柚.jpg


图片:水煮嫩鱼.jpg


图片:赖茅酒.jpg

39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2:31 | 只看该作者
川西柚,味美汁多,绝对上品。
可酱香赖茅,绝世好酒!旧上海卖的酒全是赖茅酒。
后中共进驻,改赖茅为茅台酒。
之所以我贴张酒图在这,因为接下来,我将进行中国的酒乡之旅。
39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佰足之虫 于 2012-3-1 14:04 编辑

回 606楼(lzylzy) 的帖子

网友一直追问我头像中如巧克力般的石头,是何宝贝,我在此作个简单介绍。这是块叫天黄石的奇石,质地细腻到极致,通体丝光发亮,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光泽,需数亿年细沙冲刷形成。据奇石收藏行家说如此完美的石头,是在自然界中浑然天成,极其希罕,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他说,传说中有皇家收藏过,象征九五至尊、圆融富贵,不过他没能亲眼目睹过,这回他也是也是第一次看见。


39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5:13 | 只看该作者
五斤重的川西柚,我一个人两天还吃不完

图片:五斤重的川西柚,我一个人两天还吃不完.jpg

39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佰足之虫 于 2012-3-1 14:07 编辑

回 616楼(日秀) 的帖子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杨振宁
(2004年9月3日 人民大会堂)

--------------------------------------------------------------------------------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39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7:3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40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4:08:09 | 只看该作者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