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阿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海天涯27天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21:29:12 | 只看该作者
延吉老葛 发表于 2011-12-27 21:24

谢谢老葛!谢谢老葛的队友金宝!
7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21:3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1-12-28 08:34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7 21:29
谢谢老葛!谢谢老葛的队友金宝!


D 19     12月8日       晴         新洲——吴川         196km
   
4:50  新洲 S365 ——6:55 33km 阳东——阳江市  上G325——10:20 88km 阳西——12:10  茂名市界——岭门(电白界)——15:45 164km 电白县城——17:00  196km  吴川

阳江城里的景观。出阳江城就上G325,能看到湛江的字样了。12点多才走出阳西到达茂名地界,从阳东到阳西,累的臭要死,整整五个多小时!








中午12:30,陈队短消息:我们住海口汽车西站。呵呵,会师的日子临近了!
电白麻岗的中学生午饭后烈日当空去学校上学男女学生骑着单车撑着五颜六色的伞,白色的校服,就像一群一群彩色的天鹅,壮观而好看!

一群逐日的夸父   夕阳西沉,国道宽阔,车马稀少,只有我们三辆单车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沿着不断延伸的海岸线,不知疲倦的跑呀跑呀,不管唇焦口燥,不管饥肠辘辘,不管灰头垢面,就像《山海经》里的夸父,为了实现一个信念,为了实践一个追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是我生活中的一抹色彩,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个追求。我想,我是停不下来了,骑车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我跨不上车,直到……
关于茂名的三个地名:茂名果然是有人叫茂名——茂名因出产能榨出石油的石头而出名,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由人名而至县名,由县名而至市名。潘茂名,晋代人,一生向道,学易明诗,治病救人,相传于高州之观山参透禅机,得道成仙,驾石船飞升仙游而去。当年隋帝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而延用至今。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历史功绩,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  现在高州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潘仙的传奇故事。

高州果然名声很高——茂名的发生地,“三个代表“的发起地,江泽民在高州视察作报告首次提出三个代表思想。这是这次旅途中一个茂名骑友告诉我的。一查果然。
电白果然带电——  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因当地的雷电多而叫神电卫城。《汉书•叙传下》:“上天下泽,春靁奋作。”电白也是南中国春节过后第一声春雷响起的地方。不过电白的路确实不太好走,G325在城里城外大修,尘土漫天。

吴川夜景



73
发表于 2011-12-27 21:33:58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7 21:29
谢谢老葛!谢谢老葛的队友金宝!

祝贺你们骑游快乐!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1:5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1-12-28 11:57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7 21:33
D 19     12月8日       晴         新洲——吴川         196km
   
4:50  新洲 S365 ——6:55 33km 阳 ...


D20      12月9日        阴           吴川——英利        169km
  5:40 吴川——6:40 19Km  黄坡大桥——S081 往湛江  跨海大桥  注意,这儿有Y型分叉,左向去大桥——S373坡头区   注意,此处有Y型分叉,左向去坡头区——8:20 45km  湛江渡口——海滨东一路——海滨大道中——海滨大道南——解放东路——人民大道南——友谊路——湖光路  即S373——10.20 70km湖光镇——11:30  90km 太平镇 午餐——13:00 98km 沈塘——G207110km——雷州——南兴——龙门——16:00 169km英利
成功穿越湛江市  今天要经过一个较大的城市湛江,因要绕过海湾,G325要偏向西北再转回来,多跑几十公里,我们决定走坡头。经过两次分叉折转,终于来到湛江渡口,看着大海对面霞山城区,知道已绕到湛江的南面了。







渡轮客人的告诫    渡船上一摩托驾驶员闲聊时说,雷州、英利一带处地较偏,经济落后,民风刁悍,多有抢劫发生,小心为是,我们一般下午4点以后就不敢走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善意告诫,当心点就是了,没事不惹事,有事别怕事。
湖光岩,老陈他们刚来过,我们是走过路过,拜拜!有几个数字还是值得记一下:湖光岩是距今16至14万年间经多次平地火山爆炸深陷而形成的玛珥湖。湖面积2.3平方公里,湖深446米,其中火山泥沉积物400多米,水深20余米。  湖和火山泥含有60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罕见的“天然年鉴”和“自然博物馆”。 湖光岩的玛珥湖比德国的玛珥湖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玛珥湖,且保存得非常自然,完整。 湖中没有蚂蝗,没有青蛙和蛇,却有大量的鱼虾,甚至有巨大的神龟龙鱼出没。长年累月不管落叶尘埃如何侵染湖面,5个小时后湖水自有神奇的自我净化功能,把杂物消得无影无踪,湖水清澈,明净如镜,湖光岩其美丽的不解之谜一直是大自然中的谜团,吸引着中外科学家考察探研。


雷州半岛及英利印象
雷州半岛,中国三大半岛之一(余为辽东、胶东),因古雷州得名,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与海南岛共扼琼州海峡,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 1950年解放军四野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强渡琼州海峡,5月1日解放海南岛。雷州人发原自福建闽南,后与当地百越民族互相混合,刚毅果敢,淳朴重义,有较强的团结性,出外和潮汕人一样喜欢抱团。  
对于雷州因多雷而得名,甚至有人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其实缺乏依据,“雷州多雷传说”告诉人们,雷州之地天上有阳雷,人间有阴雷,(阳雷有声音,主生,行云化雨,造福人世。阴雷无声,也看不见,主杀,专事惩办恶人。那些连得什么病都来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阴雷击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恶);山上有风雷,(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经常生出雷来。这山有洞窍与琼州的息风山相通,琼州那边一刮风,雷州这边就打雷。琼州风多,所以雷州雷多);地下有猪雷,(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贞观始名,说者谓其多雷,至冬蛰而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说近诞。”)真可谓雷州无处不有雷。“雷州多雷说”是科学不昌明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跟从、附会。因此,雷州就“多雷”了。
一路看到的却是,地域辽阔却荒凉落后,村落稀,厂矿企业少,不见烟囱,也少见大片农田,路边多蕉林、蔗林、菠萝地等等,其余多见芦苇地、赤裸的红土地。老百姓衣着远不及其他地方。英利小镇更是一言以蔽之“脏乱差”,道路不平整,街巷缺规划,灰尘满天飞,垃圾遍地撒,车辆胡乱穿。行人各色人等都有,不少穿黑布民族服装的妇女,时值放学,最多的是满街乱跑的中小学生。当地人以看外星人的目光围观我们三个骑车者,一路上还有不少骑摩托的农民、年轻人尾随打量,不紧不慢,想起渡轮客的告诫,不由得提高戒备,列队而行,幸好无事。










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4:04:07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8 11:52
D20       12月9日        阴           吴川——英利        169km
  5:40 吴川——6:40 19Km  黄坡大桥 ...

金宝在检查车况
7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4: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1-12-28 14:31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8 14:04
金宝在检查车况



D21   12月10日    晴      英利——海口    44km         海口半日游


5:20 英利——6:50 29km 徐闻 ——7:45 40km 海安渡口——8:28开船 渡轮全程18海里——11:30  海口秀英港
跑了20来天,,海南岛近在咫尺,顿时豪气万丈,5:20就上路了,一个半小时就到徐闻。徐闻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县份,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和外调基地,满坡成片,青翠连天,碧波起伏,犹如翡翠之海,又称“菠萝的海”。





海安渡口。此行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渡口了








琼州海峡            海口到了,却上不了岸,说泊位还没让出来,让一船人旱在海口门口的海面上,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花了三个小时。




寻到旅馆,老陈他们外出,龙图休息,我们也抓紧游玩。昨夜西风凋碧树,今朝又遇艳阳天。天气大好,心情大好,与金宝两人一连跑了三个景点。
海瑞墓
  正午的阳光热辣明亮,丘海大道旁的海瑞墓景区人迹稀少。对这位海南最有名的历史人物,我是崇敬有加。海瑞是海南琼山县人,在任期间,大胆革除弊端, 惩办权奸,为民请命,平反冤狱,深得民心,当 时明世宗酒色朝政,朝廷上下无人敢谏,海瑞视死如归,自备棺木,上奏一本《治安疏》,结果锒铛入狱,世宗死后,海瑞获释,官复原职。后受奸佞排挤,被罢官还乡为民,在琼山老家闲居16年。 72岁时,海瑞被明神宗起用,到南京为官。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万历皇帝下诏南京、北京二都举行公祭,丧出江上,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灵柩还乡启程那天,南京市民罢市数天悼念。死后财物只有俸银8 两、旧袍数件,但却留下了“南包公”、“海青天”的美名。如今的海瑞墓,只是空坟一座——十年动乱中,海瑞的尸骨被挖出, 先是游街示众,最后在海口市中心广场被焚烧,这真是历史的悲哀啊。海瑞和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可谓入骨三分。














DSCF1375.JPG (167.76 KB, 下载次数: 2)

DSCF1375.JPG
77
发表于 2011-12-28 15:2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常青藤 于 2011-12-28 15:21 编辑

读圣贤书,干国家事
7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5:3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1-12-28 15:47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8 14:18
D21   12月10日    晴      英利——海口    44km         海口半日游


海瑞故居  在海口的东西大通道南海大道旁,和一些老宅子一样,故居也是牌轩门楼、红墙黑瓦,木结构的房舍。风格简洁古朴,惟有年代久远,物换星移,带有深深的岁月烙印和后人不断修缮斧凿的痕迹。在这古宅里海瑞开始了他最初的人生。命运多舛,四岁丧父,由寡母谢氏一手养大。母亲贤惠、刚直,课子苦读,教会海瑞背《孝经》吟《四书》,修身养性,铸造了海瑞刚正不阿的人格。站在海瑞的故里细细仰望凭吊,天格外蓝,云分外白,仿佛空气中也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仿佛听到海瑞在说:“爵位者,所托为民之器也。” 故居广场两旁的十大清官、十大廉吏也很有教育意义和认识意义。



















7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5:45:17 | 只看该作者
常青藤 发表于 2011-12-28 15:20
读圣贤书,干国家事

公仆们研习好这八个字,离清官加政治实干家也不远了。
8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50:51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1-12-28 15:45
公仆们研习好这八个字,离清官加政治实干家也不远了。

五公祠,苏公祠          海瑞故居再向东走不多时就到五公祠了。骑自行车真方便,再远的地方也来得,市内景点随看随到。这五公祠也是海口一大胜迹,不可不到。










 “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全。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后来便以五公祠称呼海南第一楼及其周围一组古建筑。"海南第一楼"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层顶四角攒尖,素瓦红椽,二楼正面,"海南第一楼"横额赫然入目;楼下大厅楹柱上有二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读罢,抚古悠思,五公英烈之气荡然而生。导游介绍:抗金名臣李纲在金兵侵汴京时,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就为投降派所排斥,后被谪贬到海南抑郁而终,“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是他著名的诗句。他调侃道“这李纲可是岳飞的半个老师呢,可不要扯到那个“我爸是李刚”呀!轰然一笑!








苏东坡被贬来琼曾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后人在东侧建苏公祠。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从36岁就开始过贬谪的生活。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杭州,再贬黄州。司马光为相一度奉召回朝。章敦为相时,苏轼因坚持他的见解被贬广东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徽宗就位召还苏轼,次年途经常州病卒。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一辈子颠沛流离。











三军大会师     陈队 老王 是先头部队,早我们一个月出发,我仨是快速机动部队,老俞小刘等三人是紧急驰援部队,三军会师海口,意义重大!人生四大快心事,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过去式,只有这他乡遇故知,才是现在时,才是快心事!把盏言欢,觥箸交错,切磋技艺,何其乐也。老俞他们车子未到,金宝初次到海南,还要细嚼慢咽好好品尝海南味,加入老陈队伍。明天我与小龚奔三亚。




DSCF1423.JPG (153.1 KB, 下载次数: 2)

DSCF1423.JPG

DSCF1398.JPG (70.11 KB, 下载次数: 3)

DSCF1398.JPG

DSCF1397.JPG (119.04 KB, 下载次数: 2)

DSCF139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