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柳州路集合点的骑行目标是松江马桥古文化遗址和春申君祠。
马桥古文化遗址
马桥古文化遗址座落于上海市闵行区沪松公路花王路口的。遗址地势平坦,海拔4.46-6.29米。现在看到的只是绿油油的草坪。1959年12月7日,当时马桥公社联工六队社员挖掘粪坑,在1.5米左右深处发现鹿角和红色印纹软陶碎片。10日,上海重型机器厂于俞塘北岸用推土机取土,在1.2米左右深处又发现大量的印纹陶片以及少量的石器。经挖掘和考证,上海县博物馆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确认为是古文化遗址。遗址的发现,引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的关注和重视。市文管会对遗址先后进行两次发掘。1960年12月探明遗址范围,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60米,并清理发掘2000平方米。1966年又揭开589平方米。
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古文化和上海地方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系统研究东南地区古文化填补空白,又为南北方文化间的关系和影响提供连接的纽带,为推断上海成陆进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前,国内外有人断言,上海地区成陆年代有限,无古可考,历史不会超过2000年等等。遗址第五层中出土的陶器和发现的建筑遗迹和墓葬等,均可证明4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上海成陆的年代,由此而上推2000年。1977年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命名为马桥文化。
春申君祠
上海有一个简称“申”,上海又称为“申城”。传说与战国时期春申君有关。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人,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名,史称战国四君子。现在的上海皖南苏锡一带就是当年春申君的封地。他在封地区地域政绩显赫,深得民心。故此,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地方命名,上海简称为申,即是因纪念黄歇而得名。上海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很多地名与他有关,比如嘉定“黄渡镇”,即是相传春申君黄歇在此率军渡江伐秦而得名,始称“黄歇渡”,后人沿称为“黄渡”。上海黄浦江,别称“黄歇浦”、“春申江”。相传现黄浦江下游一带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浅的小河。常泛滥成灾,人们深受其害。春申君黄歇不辞辛劳带领百姓疏浚拓宽治理,使得水畅其流。以后经过千百年的时光变迁,后人的不断治理,以及江水的冲刷,黄浦江成了现在的样子。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浦,简称黄浦,又名春申江。
春申村相传曾是黄歇开浚浦江时的“指挥所”和居住地,附近春申江、春申桥、春申塘等古地名亦沿袭至今。民间有儿歌传唱:“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然后再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黄泥浜。”春申村因江而得名,近五公里长的春申江蜿蜒绕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