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03|回复: 1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游记—— 走进秋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7 12:04: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流沙一砾 于 2012-11-13 03:33 编辑

       蜗居数月首热身,顺手发了“枫泾归来话热身”帖子,本想就此打住,结果一枪连着一枪放,变化远比计划快。枫泾归来去西塘,西塘回来体育公园去溜达了半天,这种事情属于“悄悄滴进去,打枪地不要”,不宜张扬的,哪知回来也有故事讲,也有人爱听爱看,过日子有多少故事谁也说不准,还是大家一起分享好。一事一贴太散乱,也不便管理,学着做加法吧。
      今天工作日,太阳底下把帖子整理一下,重新命名【小游记】,专门录入半天至一两天出游记录,两天以上另行开贴,文字限几百个字,编了目录,配了部电梯,点击目录方便上下直达。
      小游记开张了,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枫泾归来话热身

      在家蜗居数月,修练内功,时下窗外春光明媚,准备下月出山。昨日相约一支骑游队同行,进行了今年第一次骑游热身。为达到较好的热身效果,随便找了些物品压舱。上午8点出发,骑行了40多公里,中午随骑游队来到金山亭林镇,骑游队在此就餐,我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到沪浙边界的枫泾古镇,镇上转悠了一圈,一口气直接骑回家,下午630到家,全程136公里。
      回家路上,向东骑行,一路逆风。骑到松江佘山附近,一片开阔地,使劲骑也只有15-17码的速度,嘉松公路拐弯向北,花同样的力气,可以骑到26-28码,体会到逆水骑行的艰难。离开骑游队后的骑行,靠着我的循环骑行休息大法,除了吃饭、转悠、脱换衣服外,基本没有停车休息过,顶风骑行时也坚持下来了。
      一天骑行下来不是太累,肺活量不减,这点很满意。最后的20公里,腿部肌肉有点僵硬,这是长期不骑赠送的副产品。到家先洗了个澡,一摸全身皮肤有点滑,说明身上分泌了一层碱性物质,尽管一路骑行注意控制节奏,没出大汗。洗澡水比平时脏,那是全身汗腺开放的缘故,需要这样的结果,要不下月怎么出山。脚部关节及小腿肌肉、大腿肌肉酸麻程度比较均匀,证明骑行姿态合适,无需调整。晚上睡觉小腿及大腿肌肉微微有些发热,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一入睡,很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谁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呢?早上起床,精神焕发,腿部反应全部消失,正常如初。一句话,唤醒了骑行应有的感觉,达到了理想的热身效果。原打算过几天骑行去苏州扫墓的,这个项目已经连续进行三年了,通过这次热身摸底,决定取消今年骑行苏州扫墓计划。一天来回约230公里,还要花大力气上山扫墓,硬撑是不明智的,蜗居是要付代价的。
      和骑游队骑行,通过观察,骑游队大部队所以骑不快也骑不远(个别人是很强悍的,我这里主要指其他大部分人),除了个人身体条件差异较大外,认为骑行技巧有待改进。昨天还路遇2位交大毕业的男生,他们骑行去杭州,也有这个通病。和两交大同学在枫泾镇一起吃的午饭,都下午1点半了,吃了饭也不急着走,我想今天你们俩还到得了杭州吗?只见一位不急不躁地拿出一小瓶面霜之类的东西,两人使劲地往脸上抹了起来,嘴里还说是几级几级的。听的我只纳闷,不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来脑子才反应过来,他们抹的是防晒霜,能防几级几级等级的紫外线,嗨,现在初春,抹这个有必要吗?骑行队也有女同胞,昨日也没见使用这个玩意儿。一位老年骑友遇到过两位70多岁的骑者在西部骑行,两位连续平均每天骑行240公里,有时一天骑行300公里,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70多岁的骑者有12字骑行秘籍(好像是16字),说通过训练,他们中的女同胞也能骑到260公里。现在我悟出两句:前掌踏板。提高踏频。我观察骑游队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做的,献丑供各位参考。
      光骑不游真没劲,热身骑行也要游,挑选47幅枫泾古镇照片呈上。

点评

难得一见骑后感的好文章。  发表于 2012-3-27 17:46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174
发表于 2012-11-9 18:29:45 | 只看该作者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2:13:04 | 只看该作者
拖拉机1 发表于 2012-11-7 20:24
非常有诗意的“走进秋天”,你的文笔确实很好,照片也拍得很好,学习了!
...

谢谢鼓励。以前不会写,也没有写过,去年10月根据骑游后的感受才开始写。
体会是:
一.脸皮厚点,写了就发,一发就收不回来了,这样逼自己写好,慢慢就写顺手了。
二.细观察多思考就会有所斩获。“走进秋天”中间一段,故事和照片都出自十来步长的河边。故事当时就酝酿产生了,然后根据情节拍摄,回家抓紧处理照片,看着照片再写,夜里出炉上传,时间可没少花哟。


论坛上好几位骑友游记拍的都很好,描写的生动、细致。你的枫泾游就是。
只要想写敢写,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多写 都能写好,貌似这也是个熟练工种。

172
发表于 2012-11-7 20:40:38 | 只看该作者
随意拍的照片不简单

点评

多拍多想,事事物物会开口说话,就只剩简单了。  发表于 2012-11-7 21:30
171
发表于 2012-11-7 20:24:0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诗意的“走进秋天”,你的文笔确实很好,照片也拍得很好,学习了!
170
发表于 2012-11-6 10:4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2-11-6 20:48 编辑


点评

手里端的什么新式武器,是激光武器吗?  发表于 2012-11-6 20:11
天哪,把陵园烈士墓大理石碑去掉了,要找到你的。  发表于 2012-11-6 20:08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00:2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流沙一砾 于 2012-11-5 07:18 编辑



这是樱花树干。
找到了樱花树,一点也不出彩,看来樱花把美丽全部奉献给了春天。


陵园里背对墓区拍了一张照片,身后浅绿色的草地是烈士墓,头上是一跨断头高速,背后是高铁呼啸而过。

被五花大绑的输电塔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00:17:42 | 只看该作者


一株空巢野花孤零零地簇着,随风空摇曳。

我看见了尖尖的嫩芽,它寄托了夭折树木的全部希望。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00:10:45 | 只看该作者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00:0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流沙一砾 于 2012-11-5 20:25 编辑

                                走进秋天

    11月4日,早起推窗,凉风习习,天高云淡。一人,一车,一单衫,走进了秋天。
    去哪呢,老去附近的公园没新意,往闵行方向信马由缰随意行,反正骑在了秋天里。早上有点冷,逐步加快了速度,沿沪闵路南行,骑过莘庄镇,骑到光华路口,想起春天的时候,曾经从这里进入看樱花,不知秋天的樱花树长得什么样子,决定沿光华路西行。见公路边有一小道,顺小道进去,小道两旁树木越来越密,小道尽头路截断了,林木深处有人踩过的痕迹,推车慢慢走在了潮湿、铺满树叶的泥土地上。四下里没有人烟,断木横七竖八,原始、荒野、无人打理,低飞的小鸟前面带路,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霉朽味,秋天的味道越来越浓,我深深陷入了秋天的怀抱.
       岔道把带到小河边,和煦的阳光照得身子暖暖的。河边垂柳依依,趁着最后的好时光,正努力地积攒成材所需的热量,柳树身上的现状根本读不出秋意,这也解释了柳树生长快源自于自身的勤奋,垂柳的生存观值得借鉴。灌木丛中挂着一串串艳丽的小果实,每颗果实都由一个肉肉的五星型盘子托管,小果子分别披挂着奶白、红玉、青绿、浅蓝等各色外衣,果实熟了,换成统一黑色装。一株空巢野花孤零零地簇着,不情愿地随风空摇曳,它已经送走了全部长翅膀的草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无需再为传宗接代烦恼了,静静地安待晚年。红头绿苍蝇一改狗苟蝇营的秉性,皈依进入了正大光明之门,怎么对它拍摄都行,一动不动,默默虔诚地静候着阳光,是秋天教育了它,大自然是最称职的老师。一株折断的树枝腐烂透顶,树芯已发黑,但是,我看见了尖尖的嫩芽,它寄托了夭折树木的全部希望,若干年后,今日稚嫩的生命有望长成蔽日大树。
      秋天的故事很精彩,短短几百步路程,耗费了我二小时的秋光,樱花树还没着呢。加急到了昆阳路,昆阳湖边停满了小车,湖边草地上搭起了顶顶帐篷,烧烤小炉子一字排开,人们懒散地沐浴在秋日的暖色调里,享乐的人群规模远超出了我的预想。找到了樱花树,一点也不出彩,樱花把美丽全部奉献给了春天,樱花不属于秋天。
      回来路过闵行烈士陵园,路过N次没进去过,今天要进去看看。这里安息的大都是解放上海北桥战斗中牺牲的军人,没想明白,怎么还有新世纪2004年的烈士。陵园中背对陵墓拍了一张照片,身后浅绿色的草地是烈士墓,头上是一跨断头高速立交,背后的高铁呼啸而过,陵园已日夜不安宁了。这里也是歇息的好场所,秋天日光下,临水栏杆处,解决了一个香蕉,一只橘子,一块饼子的问题,代价500毫升水。
      今日骑行45公里,绝对休闲的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