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诗经》中的这一篇,是用来贺新婚的。彼时,红灿灿的桃花盛开,红艳艳的新娘从树下走过,迎亲的队伍一遍遍反复吟唱着对新人的期许与祝福,喜庆四下弥漫。
又到了桃红柳绿的三月,前两周在报国寺附近看到的蓓蕾,不知此刻是否欢然绽放。
桃花本该是艳之极品,然不知为何总与凄凉、缺憾联系在一起。曹植抒情《洛神赋》,感怀甄氏“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崔护落第后,来年再叩门,遍寻佳人不着,叹“桃花依旧笑春风”;贞烈香君血溅桃花扇。但凡提及桃花,多与情爱相连。喜欢张爱玲的一个短篇《爱》,讲的也是春天桃树下一段邂逅。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