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与肖申克的八年
人的认知具有阶段性,随着阅历的丰富、经历的复杂,都会让认知能力发生变化,所以认知还不成熟时看的电影,在若干年后重逢时,就有了一种带着陌生气息的熟悉,当年的懵懂也为再次的熟悉做了铺垫,这才有重逢后的一种的恍然。我看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如此。
还记得当年大学时路过的一个盗版摊,上面有着很多游戏光盘,唯独突兀在我眼里的是一套10碟装的“美国政策法律黑幕电影集”,大致是这个意思,影碟后来借给一个当时来往还算频繁的朋友,但日新月异之后,我换号码换着换着就把朋友与它都丢了。电影集中的第一部就是“刺激1995”。
大学里的生活到了大四对我而言已经成了约束,早早的就想着能进入社会,于是在看这部电影时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安迪越狱了。这是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唯一记忆。这样的结局结束了整篇的压抑,就像我从校园里走向了社会的放飞。
第二次再遇到它的时候已经过了3年,我已经不认识它了,当时借来的那张碟片叫“肖申克的救赎”。当时的我是彷徨不定的,我不知道自己创业的路在哪里,不知道做着发财的梦是否能够实现,但我仍然年轻着,憧憬着。那一次,我被影片震住的是——布鲁克斯上吊自杀了。就是那个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了50个春秋的图书馆管理员。在布鲁克斯离开的监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他可能会自杀,但当这个自杀真的发生时,我还是陷入了深深沉静,我脑海里反复响起的声音就是他怎么才能不自杀?一个习惯了50年监狱生活的人,怎么才能保有对于生活的向往,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火永放光芒?我没有答案,看完影片的我坐在电脑前久久无法离开,对于生命意义的问号,对于保持追求的问号,我都无法找到结果。
半年后的第三次相遇似乎很有涵义,借来的片子上明白的写着两个名字“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它述说着我们曾经相识的过程,也在我脑海里重现着当时挥之不去的心灵拷问。似乎我也渴望从再一次的相遇中寻求答案,寻求心灵上的解脱。
开头的剧情在第三次的重演中变得异常清晰,但什么时候我开始把心情放入剧情却如前两次一样无法考证,或许从安迪进监狱开始,也或许从反抗“姐妹”的性骚扰开始,哦,对了,还非常可能是从刷房顶开始。安迪在房顶第一次用填报税单交换来“好处”之后的神秘表情就已经开始了为我解惑。是啊,一个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东西有哪些?
从学校时代开始,我们就知道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我想监狱里的人或许最有感触,尤其是像布鲁克斯这样50年都留在那里的人,当然,如果他还记得自己是一个人。对啊,他还记得吗?肖申克里被长年关押的人都还记得自己吗?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未获成功,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士”。还记得瑞德用平缓的语气对安迪讲:“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这些高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里面;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当我在电影里寻求答案时再一次听到这话,我就突然感觉到了恐惧,一种对于失去自己的恐惧。
安迪做象棋的伊始动机是在维持着他旺盛的生命力,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不在忙碌中求生,就在困顿中等死。安迪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保留着自我,也用一切可以想到的方式巩固着自我。是啊,他也怕迷失在这个无底的监狱生活中,这与中国老话里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何其相像。作报税单、开图书馆、教书、作黑账,他这样做就是因为他想告诉自己,我还是一个人,一个活着的人。这些事情都是他在与内心害怕丢失自我的那份恐惧的战斗记录。
还记得监狱里唯一响过的那段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吗?这段以第三阶层平民战胜伪善伯爵而告终的歌剧在空洞贫乏的监狱里响起时,镜头扫过那些聚集到喇叭下的犯人时,在这一刻,我无法抑制的蹲到了板凳上,看到这些遗忘自己多少年的灵魂第一次在飘荡的歌声中得到了释放,一场精神力量的跃跃欲活。(多年后看《飞越疯人院》,病人被迈克默菲的假想解说聚集到被关闭的电视机前时,异曲同工啊。)
第三次看这部电影时的收获是巨大的,前两次的铺垫得以在这一次中得到结果,心情就变得舒畅起来。
第四次邂逅它就又是一年以后了,央视六套放映时手边碎事不断,未能安安静静的看完,立即觉着不过瘾,缺少了与影片同步的共鸣。直到几个月后又有了重看的兴趣,才借来碟片看起了第五次。
这里要插一个话题,看完第三次后,我才偶然发现了IMDB的排名,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如此有名,也才知道这部电影早早的被无数影迷推崇过、尊敬过。于是花了很长时间自嘲井底之蛙。
一部电影能看五次,对于我来说,前所未有,我以为这第五次的观影会变的淡然,但却意外的又被再次捕获。这一次,我才真正理解了被人说了不要再说的主题——希望。我已经是第五次看到瑞德与布鲁克斯住在同一间屋子里了,也是第五次听着瑞德的内心旁白,为何这次就是那么的强烈,我无法知道,或许是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也或许是我的认知有了改变,但第五次的重逢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希望。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最美好的,而且永不消逝。)
剧中的人物一次次的吸引着我,从关注安迪,到关注布鲁克斯,再到安迪,再到那个重量级的配角瑞德。他们的命运就这样一次次的更加清晰的展示出来,让我一一品味,细嚼慢咽。布鲁克斯用自杀为出狱后的生活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瑞德则用一个放弃自我的心态慢慢述说着监狱,而安迪,他进过监狱吗?没进过吗?进过吗?何必呢,只是想探讨一下。就像在电影最后说到那句——“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毛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真正关住我们的不是监狱,而是自己,对未来心怀憧憬、对生活心怀美丽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有人说希望更适用于现状不好的人,但我说,现状很好的人,更加需要保留希望,因为这个时候更容易丢失希望与期盼。这就是我与肖申克救赎的8年,我还没看够,因为瑞德最后一次获得假释的感言我还没能心有所动,或许,也正是这样,才留给了我第9年、第10年再看它的希望。
[ 本帖最后由 yankeyu 于 2008-11-14 11: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