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泼妇曰:’你是哪国人?...》帖子中某车友对话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6 07:0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关于〈 泼妇曰:’你是哪国人?说SORRY...‘ 〉帖子中某车友说“外地人素质真差”所引起的一些思考》

                                          前言

     前不久一车友在水区里发了这么一篇帖子,引起不少车友们的反响与共鸣,原帖子内容连接如下:
http://bbs.bikehome.net/diz/viewthread.php?tid=64834&extra=page%3D1

      众多回帖跟帖者中第八楼有一车友的回应内容为:“ 外地人素质真差。。。。” 此话一出,立刻有两位车友毫不客气地予以反驳。
反驳内容如下:
       第九楼:“ 啥? 说这样的话还谈何素质? 请注意一下。 ”
       第十楼:“ 请先提高自己的素质。 ”
       这本是个很寻常的对话桥段,但却引起了我的一些关注与思考。首先要说明的是,写这篇帖子目的,是在分析和思考这一对话桥段的社会公众现象,只在论事,并非评人。平心而论,泡论坛也两年多了,平日里发帖回帖量甚少,也无心挑什么事端,因此没有用显微镜看人的嗜好习惯。

                                           正文

      “外地人素质真差。。。。”,以这种狭隘的地方观与本土观念性话语来评价〈泼妇视频〉这件事,多有欠妥之处。

      “外地人素质真差。。。。”诚然,这是句脱口而出的习惯性主语称呼,但间接而客观地反映出了说此话者内心的一种真实的小市民心态。这句话,说的人并非有意而说,只是下意识里的潜在逻辑观念在做支配。我愿意相信说此话者无心,并非出自她的本意,而是在意思表达上有些词不达意,但事实上这句话却是如同“上海磁场效应”一般脱口而出。

       与 “外地人素质真差” 这种类似的、带有浓重地方小市民色彩的类似话语还有很多,比如“乡下人、乡巴佬”等等,这类话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主语 都是以 “上海本地市区市民的日常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参照物来进行对比的。因此,在“外地人素质真差”这一类话语中,说话者都是在时刻以“上海本地市区市民的日常人生观价值观” 来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评判准则和参照,凡是不符合“上海市区市民价值观人生观”的种种人或事物,他们都会对其评价为不认同,不合格。其实这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方城市里,或多或少都有这种评判准则的缩影,其原始的动机,是出于一种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市民的优越感,这是一种不自觉、在潜意识里油然而孳生出来的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感与强烈的对比性在作怪,这个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里是一种普遍所存在的现象,并且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优越认同感。

      逻辑上,城市的文化底蕴根基越浅、经济越发达,这种现象所存在和孳生的角落也就越多。这是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于迅速,而部分市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却没能跟得上这种飞快的发展速度所导致的,当思想文化水平与素质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的时候,于是过于茂盛的经济便成为了某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小市民心态”得以孳生的温床和土壤养分。因此,当一座城市越年轻、文化底蕴根基越浅、本土文化越纯粹单一、经济建设膨胀得越快的时候,“外地人素质真差”这类语言文化的社会倾向也就越普遍越明显,以上五者之间,前四者与后一者的关系是明显成反比的。有趣的是,上海,这座在近代历史里飞速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了这一城市现象的典型体现与牺牲品。当然,这种带有强烈地社会大众性质的语言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是每一座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成长过程里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必要阶段,美国的波士顿南方佬、巴黎的小妇人,这些都是都市地域色彩强烈的市民文化现象,都是这些国际化大都市在历史成长过程中短时间、暂时性、阶段性地出现文化跟不上经济的社会现象所造成的城市历史遗留痕迹,这些痕迹,在漫长的历史蜕变过程中,逐渐繁衍成为了一种城市历史遗留文化或是单词、字母、名词。而这种“短时间、暂时性、阶段性的文化跟不上经济的社会现象”对于上海而言还会持续多久?我不知道。或许几十年,又或许几百年,当上海绝大多数本土市民都能够以一种成熟、开放、智慧、包容的集体社会意识形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这种过于传统和过时了的城市语言文化现象的消失,也就会随之必然产生。一座国际大都市的彻底壮大与成熟,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彻底对等,是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之一。

        而上海,她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所承受的复杂先决条件太多了,这一点,平心而论,历史评价对于上海是有失公平的,上海做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她太年轻、她的海派文化太纯粹太单一,在长达将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中,上海的城市文化底蕴和基础被强迫塑造成了一个强迫被多种外来文化所填鸭式灌溉的畸形城市文化,她的城市文化的最初塑造是被强迫捏造成形的,于是这座在外来入侵的动荡社会环境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城市,就犹如一个在动荡家庭中所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孩子,这类孩子,脑海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留有着童年时代和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心理阴影,这类在艰难与挫折中痛苦成长并发展壮大的孩子,骨子里与生俱来便有一种对外界的排斥性、回避性、反抗感与自卑感,当然,这些都深藏在骨子、内心深处,甚至很多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所带有的这些情节存在。于是这样,便不难理解上海市民所普遍存在的语言排他性现象了,在饱经历史动荡的上海市民的骨子里,反抗精神与自卑感是混合存留着的,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我文化保护意识,淡淡地,潜移默化地在日常生活里存留着:十个上海人里,家住在不同国家的人比比皆是,甲住在日本租界、乙住在法国租界、丙住在英国租界,这些外来强迫文化的灌溉烙印,使得在中国所有城市中,上海的城市文化区域性和单一认同感显得尤为强烈,作为租界、作为抗战时期的孤岛,面对蓝眼睛们、面对太阳旗和刺刀,每个真正的上海市民的内心深处都在不约而同的发出同样一种群体文化的认同感,他们在极端畸形的城市文化里,彼此心照不宣地默默统一着他们这一支原著民群体内部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 彼此不约而同地发出这种声音:“阿拉上海宁!”。这在当时的上流列强统治阶层里,属于一种被完全孤立和弱视了的、仅属于上海市民自己所专有的草根文化,这种文化之所以草根,源于其坚实而又庞大的上海本土受压迫的民众基础,这一基础是坚固无比的,在动荡的岁月里,这种统一了的草根市民文化得到了上海市民群众们广泛地支持和认可,尤其成为了市区市民们的精神支柱,而在上海解放以后,这一奇异的海派市民文化便随着上海的第二次第三次经济开发与崛起,成为了主导上海民众的市民文化主流。然而,这种最原始的、作为一座新兴诞生、发展、壮大之初的城市市民文化现象的降生与成长过程是及其艰苦与不易的。在这种刺刀、和服、文明棍与红头阿三遍布的城市里,上海的市民文化诞生初始,便显得不服输、略自卑、排他性与包容性并存,本土性以及畸形的优越感彼此矛盾存在。设想一下,当今世界里有哪样一座国际化大都会是在这样复杂耻辱的大社会背景环境下所飞速诞生的?不能说没有,但恐怕的确很少。所以,在这里,请恕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上海的诞生有些早产,在那个屈辱的历史年代里,当祖国母亲怀孕上上海这个孩子的时候,祖国已然成为了一个未婚母亲,她无能力抚养上海这个早产儿,于是上海便不得已拱手相送,于是上海便被迫有了英国爸爸、日本后妈、法国保姆、德国蛮娘。。。。

       城市的市民文化逻辑的形成是本地原著民与不同外来民族与文化的反复大融合所产生的,但这种融合产生,多数都是自然融合,是自愿的,而上海,这个早产儿的城市市民文化逻辑的诞生与融合却带有太多的强迫融合色彩与无奈。这种文化大融合的形成与诞生之初,是充满了侵略性与强迫性的。在世界历史上,因为侵略而产生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国际化大城市也有不少,但这些城市的市民文化早在被侵略之前便已经诞生、成型、日趋成熟了,并且定型了。而上海作为大都市的诞生,她的城市市民文化的诞生、成长、成熟与定型过程,是在侵略与动荡中所塑造完成的,这一点,上海与世界上其他多数被外来文化所侵略过的国际化大都市是有所不同的。虽说都是被迫接受,但性质不同,一个已经成熟了的大人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和一个正在诞生与成长中的小孩子被迫接受外来文化,两者同为被迫接受外来文化,但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说后者的文化有些畸形。媳妇熬成婆的过程是如此艰难,更何况这婆婆是从婴儿诞生时期便开始煎熬的童养媳?因此,上海这位”婆“在某些时候心理上异于常人、有些阴影和抱怨、脾气有点古怪 ... ... 这些上海城市市民文化里所特有的毛病、瑕疵都是值得我们去谅解与包容的,这不是上海的本意。这样,便不难理解,为何上海的市民文化如此另类、如此具有排他性、如此纯粹刻薄,如此与中国其他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众不同,以上思考便是上海所特有的海派市民文化如此怪异的客观原因之一。不过,从城市的发展建设角度上来看,上海的确是相当开放和包容的,她犹如海绵般吸收着一切新兴外来事物,发扬并传承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元素,在这一点上,上海又表现出了另一种很难能可贵的多面性,然而这些吸纳与发展传承的原始动力却过多地源自和依赖于经济的主导。当然,在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他主导原因还有许多,这些其他主导原因,又成就了上海与香港、澳门、青岛、大连等其他同时代的曾也被沦为殖民地的这些城市的不同之处,在这篇文章段落里,我不愿不着边际地无限深入思索下去,以免跑题,故,就此打住。

       可以坦言,说“外地人素质真差”的这种心态反映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至少不算坏,因为这种心态是在普遍大环境下所产生的必然效应,并且出发点是出于上海本土社会主流是非道德观的从众性心理选择,是一种很明显很典型的社会从众心理。但是这种心态的自我地域性痕迹很重,过于故步自封,带有很浓重的地方主义色彩。现在回过头来,再去看原帖子里八楼说”外地人素质真差“的这位虔虔车友,作为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土地上所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本地市民,在宽阔的胸襟与社会包容性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欠缺与不足,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一个人的欠缺与不足,而是整个城市市民文化在诞生之初与成长过程里的一种缺失,这种缺失,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一种时代的遗憾与无奈。不过我相信,以后多注重和加强这方面的注意与提高,会有很大的改观,对此,还望虔虔车友好自为之。在此需要说明,“好自为之”这一词语本身就是个中性词,没有什么褒义或者贬义的成分归属,在这篇文章里,算是一种祝愿与鼓励,勿断章取义。

        只是在论事,并非在评人,意图只在分析下这一自然的社会大众现象。带有上海市民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地方性很强的大众现象,是种很值得探索的社会文化现状,其本身并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可言,有的,只是一种坦然直面的探究与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看似有些矛盾的、被认为带有强烈阿Q思想色彩的上海市民语言逻辑,在当初上海作为一座大都市而诞生的时候是很先进很进步的城市小市民思想理念,这种市民文化和语言逻辑,符合了当时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的大社会背景环境。而现在,上海作为一个脱胎换骨了的新国际化大都市,这种传统的上海小市民文化以及它的语言逻辑和思想,早已经跟不上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了,作为一个曾经很先进很进步的老一代上海市民语言逻辑,“外地人素质真差”之类的公众市民逻辑,已经很难再跟得上上海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脚步,因此,作为新生代的上海人,在这一思想领域里的再建设,便显得尤为关键。怀旧的传统的市民思维模式和语言逻辑,作为一种文化,可以保留与传承,但探询新一代上海市民的市民文化、语言逻辑、社会主导思想,是一种不可避免、无法不去面临的大趋势。

       坦率地说,我并非上海市民,我也不住在上海,我是上海传统市民文化语言中标准的所谓”外地人“,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内心对于上海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热爱,我爱这座城市,一如我热爱自己的故乡。

        一时兴起,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不觉已经天亮,对自己以及众车友道声:“早安”,也是对上海所说。

                                                                                                                                                                                                                         苏 志南  2008.08.16.
        


(注:志南原创,文字中难免会有所不足与疏漏,日后再加以补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帖最后由 苏志南 于 2008-8-16 09:17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08-8-16 09:46:30 | 只看该作者
我國地域寬廣

在語言上也與巨大的差異

即使到了上海的郊區

他們説話有時也聼不懂

所以,會產生一些狹隘的地域觀念

也就是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區別

這種情緒是要不得的

特別是在現在特殊的大環境下

應該給與客觀的評價

並不説是説話者心胸狹隘

只是在意識中無意的對某些事情有了主觀的看法

本也無可厚非

比如我在大學裏

原本不喜歡外地生——〉這裡暫且用‘外地’這個詞

1.他們玩的時候,總是不帶上海生

2.他們的寢室縂有一股味道

後來想想,爲什麽不帶我們玩

首先,在上海讀書,我們的主場,都說上海話,交流肯定有問題

每次和他們説話時,盡量注意用普通話

其次,每個人身上都有體味,只不過是濃和淡的關係

所以,我每天帶他們去洗澡

其實消除地域性區別很簡單


(突然寫不下去了)

[ 本帖最后由 cycloneeric 于 2008-8-16 09:56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08-8-16 09:47:3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再座沙发,怕对不起楼主。
4
发表于 2008-8-16 10:06:2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拜读~~
5
发表于 2008-8-16 10:10:0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会对素质比较差的那群人统称"外地人".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同时也有一定的普遍性.

LZ对于地域,文化这方面阐述得比较准确,但是我觉得"外地人"这个称谓已经突破了这一层,转变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可能略带地域性.


不管如何,水区需要这样的好帖!
6
发表于 2008-8-16 10:12:1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比较好的回复,也会做加分处理
7
发表于 2008-8-16 10:19:0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在我们这些车友当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车友。说外地人素质差这种话,很多在我们单位里也听的多了,虽然是口头形式习惯语言,但是本地人说出这样的话确实属于没有素质的一面啊!就像我们单位顾客骂员工一样。再想想在上海有多少是真正的本地人呢???

[ 本帖最后由 游星 于 2008-8-16 14:47 编辑 ]
8
发表于 2008-8-16 10:34:37 | 只看该作者
真是长文... 地域贴不是很正常么, kds上面wdr都是禁用词了...
9
发表于 2008-8-16 11:13:01 | 只看该作者
不过个人认为也不能完全怪罪那位说错话的朋友,很多情况下,一些来上海或者去大城市打工的外地工人素质是普遍很差,一方面他们的教育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在外地尤其是一些小村庄养成的习惯已经很难改正,但也不乏一下外地工人很有素质,但是转一个角度来说,大城市的本地人很多其实素质也很差,大家可以放眼上海,很多老一代的居民其素质之差,完全不亚于那些没有受过正当教育的外地工人。同时,为什么许多大城市的人会这样认为,也只能说是一种长期依赖所养成的习惯,因为大多数情况一些不讲文明的人许多是外地工人,所以在潜意识里已经养成了习惯,不文明的就是外地人,所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的人民教育水平偏低造成的,许多乡村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的刚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中国还需好好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08-8-16 11:51:15 | 只看该作者
我明白钞票说的是什么意思,只能怪外来务工人员给人的印象实在很坏,久而久之外来务工人员就和WDR挂钩了.钞票说这话只是针对"和外来务工人员一样低素质仅受低等教育的人",不是针对"外地人",其实大家第一眼看到帖子就明白,何必小题大做呢?小丰说的对,只是上海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习惯语:WD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