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8-8-4 18:31:51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一个芦墟的介绍吧:
汾湖柳老 --- 芦墟、黎里印象
汾湖柳老
2005.0930
一.
第一次看到“汾湖”这名字,是读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的诗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当时看了“吴越间巨浸”一句,颇惹遐想,却到底不知道这“汾湖”具体在什么地方。后来在上海通往湖州的“沪青平公路”(318 国道)上看到“汾湖旅游度假区”的广告,才知道大概的位置。
常常喜欢到沪青平公路上走走。从上海一路往湖州走去,淀山湖和太浦河、大运河,时隐时现,其中夹杂有众多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之外,更有丰厚的人文荟萃。比如金泽、震泽、盛泽这些名字,我听着总要悠然神往,想到太湖,想到蚕桑,想到当年丝绸交易的繁华盛况;湖州旧名吴兴,更是古称“三吴”的一支鼎足;还有,书上看来才女叶小鸾的吴江叶家,原来就是在汾湖附近。
书友甘兄(任远)说过,大凡喜欢一首诗,总因为自己心头有得块垒,可以借它一浇(大意如是)。对此我十分认同。而且,我还推而广之地认识到,我个人喜欢一个地方,泰半是由于自己“转注”进去不少的情感,历史的;现行的。历史的,是书上闲闲捡拾得来,一回生两回熟,心生向往;现行的,是有如兰亭胜会的雪泥鸿爪,往日游踪。假之时日,这些东西积聚多了,会发为“境由心造、借景生情”。说得好听些叫做“升华”;说得难听点是痴人说梦,与物质客观的景物竟似关涉无多了。
话说回来,碧波浩渺的汾湖(古称:分湖),位于吴越之间,以前就是吴越的分界,如今也分属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管辖。整个湖是长条形,东西长6公里,南北3公里,面积近万亩。吴江这边,算是分湖北岸;嘉善那边,称为“南汾湖”。从北岸的芦墟镇隔着分湖南望,便是嘉善的西塘,如今已是鼎鼎有名的旅游胜地了。
我到过嘉善,西塘更是去过好几回,可惜当时不知道有“南汾湖”。最近到处了解打听,才知道南汾湖离开嘉善也只有十多公里,虽然还算不上“景点”,但似乎“开发”得比北岸好的多,希望日后有机会去看看那边的“柳堤”、“蒲滩”和划船基地。
北面的汾湖,却是寂寞得近于荒凉了。
在北岸第一次找到看汾湖的地方,是在芦墟镇里的芦墟公园。
二.
从沪青平公路上往平望方向走去,过了“大观园”路标,很快便经过上海的边界金泽,进入江苏的吴江市。过收费站不久,再过桥跨越太浦河,就到了芦墟。
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小河弯弯,河的两侧就是街道和人家。“水多桥也多”,不时有小石桥沟通两岸。这里有不少商铺,多是“下店上居”,从门口看进去,店堂很深,靠里面的部分就显得暗黑暗黑的。连片成群的跨街楼,陈旧的廊棚,流连在河边的人,道旁的绿荫。。。在清波绿水中弄影模糊,浓郁的水乡风光,摇曳着梦境。
芦墟街头都是本地人,基本上没有外来的游客,也就没有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和吆喝叫卖声,相对于 “蔽日旌旗”和酱汁猪蹄的“污染”,这里是全然的“绿色”。绿得人们像婆娑老树那般清净和疏懒,尽管看到陌生人的时候,好奇之外,多半是朴素地笑脸相迎。走在老街上,看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想到的不是桃花源,而是小桥流水中时间无声的流驶,或者叫做“停滞”。吴江的经济早已腾飞,芦墟老街上的青壮年,大概也都投奔到步调快速得多的现代生活中去了。
问起汾湖,人们指点可以到镇外的芦墟公园去看。
其实,刚离开镇的南街,一箭之遥,就到了门庭冷落,门面小小的公园。在门口付过两元钱的门票,进门一看,迎面是一个带有阶梯的长条形葡萄架,杂花生树,夹道欢迎,心里先叫声好,想着出来的时候也得在这里拍几张照。
拾级而登,穿越葡萄架,顿时豁然开朗:远处一个大大的湖荡,想来就是心仪已久的汾湖;眼前如茵的绿草,把我们引导到公园的“内湖”,曲曲栏杆,依依垂柳,亭阁水榭,隐隐飞桥,虽然清净得寥无人迹,园子里盛开着的桃花,却好像主人家留守的内眷,满面笑容,殷殷迎客。心中不免又叫得一声:“惭愧”!做梦也想不到,一个没没无闻的小镇,竟会有着如此清丽的公园。要是和别人去说,从大都市老远跑出来,不去看著名的“景点”,却跑来乡镇“逛公园”,那严重的程度,就远不是“老土”两个字可以发付了。
沿着“内湖”的堤岸,迤逦来到汾湖的边上。芦荡之外,是围起来的鱼虾养殖场,再向东南面眺望,隐约间看到的南岸,可是嘉善的西塘?想来当年公路尚未发达,定必常时有小船在汾湖上南来北往,送往迎来,探亲访友,饮酒赋诗。袅袅秋风,飘送着汾湖菰米、莼羹和鲈鱼脍的清香,飘呀飘呀,飘到三千里外的洛阳。那人闻到香味,听到了家乡的召唤,二话没说,“遂命驾而归”。
张翰的家乡,正是芦墟东部的元荡。听了说了多时的“季鹰”,却原来躲在这里,真是失礼了!
松江的四腮鲈鱼,早已经没了踪影。即便还有,恐怕也欠缺鲈鱼切脍的雅兴。毕竟,生吃萨门鱼、龙虾、象鼻蚌只消蘸上点绿色的芥末,还透着流行和高档。汾湖的柳,是不是真的有点老了?
连片成群的跨街楼,陈旧的廊棚,流连在河边的人,道旁的绿荫。。。曲曲栏杆,依依垂柳,亭阁水榭,隐隐飞桥,远处,是一个大大的湖荡。。。念起旧游,经行处,芦墟的印象,依约摇曳着梦境。
汾湖的柳,也许真的有点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