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还是首先表个态:更早的环法研究不深,光这2年的情况。
讨论一下使用轮组类型的问题。
车友会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把轮组分为如:
训练轮和比赛轮;爬坡轮,平路(惯性)论和综合轮;铝合金轮和碳轮;开放轮和封闭轮。
这里主要想讨论爬坡轮,平路(惯性)论和综合轮及铝合金轮和碳轮这两组分类情况。
先说爬坡轮、平路轮和综合轮。典型的例子是MAVIC KSYRIUM ES(还可以包含它的前身KSYRIUM SL)是个爬坡轮,且属于铝合金顶级。拿它作为平地惯性轮的话,几乎没有很好的惯性可言。而7801,EURUS,SHAMAL,RACING 1/ZERO这种算是铝合金综合轮了,尤其G3的轮,平地和爬坡都很出色。
可现在问题就来了。按理说,不同赛段,侧重点不同,应该选用不同类型的轮组。
(一)TT赛自然不必说了,几乎清一色碳轮,且前大碳刀后封闭轮,起码有要前后都碳刀。没有任何争议。
(二)问题来了。现在看到不少爬坡段,反而用起了大刀,如LIGHTWEIGHT家的,CP家的BORA ULTRA,SHIMANO家的DURA ACE CARBON,FULCURM的大刀。
(三)还是那问题,平地赛段,到看到用铝合金顶级的选手不在少数,如RACING 1/ZERO最近就很流行。
先撇开商业利益吧,这种做法怎么说。我自己有点愚见,供大家拍砖和商榷:
(1)以前认为平地惯性轮可以重点,重量往轮圈处更集中有利于保持高速惯性。而爬坡最好轻量,车架都可以选小一号。
不过,目前形势变了。KSYRIUM ES,以及暂且把RACING 1/ZERO,EURUS/SHAMAL当作爬坡轮吧,保持高性能,硬朗的感觉下,重量做到顶了也就1390克,MAVIC的实际要15XX克(据说16XX克)。而现在大刀,只要不是场地赛,TT赛那种,都可以轻易做到这种重量,乃至更轻。如BORA ULTRA,DURA ACE CARBON都是15XX克,不去说LIGHTWEIGHT这种豆腐了(最近更是发布了更轻的一对6XX克的极品)。也就是说,大刀的重量也已经可以用来爬坡了!甚至比铝合金顶级的那些更轻。
(2)爬坡的硬朗感觉。这个我也没什么发言权,只知道爬坡要求轮组感觉硬朗,不能连续摇车时软绵绵。像BORA这种G3编法的大刀,是不是也能满足爬坡的性能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也难怪选用了。
(3)各赛段(平地TT除外),即使是平地赛段,好坏也有那么几个难度不高的坡,而纯爬坡段,也不至于一开始比赛就一直爬到尾(除非爬坡TT),平地和山麓还是有穿插的,特别还有高速下坡。我想说的是:是不是在前两点已经满足的情况下,用大刀去爬坡还能兼顾平地和高速下坡的惯性呢?
个人的想法,欢迎讨论。因为最近2年看环法,发觉MAVIC的轮子用的少了,几乎不见车队用,还是比较喜欢它家的COSMIC系列大刀,KSYRIUM ES毁誉参半不去说了,现在感觉轮组常见的也就广受欢迎的ZIPP 404/909/999系列,FULCURM RACING ZERO/1,CP的BORA ULTRA,SHIMANO WH7801和7801大刀(感觉今年用的少点了),闪电 ROVAL,AGRITUBEL车队用的REYNOLDS。所以怎么看也没看到几个用KSYRIUM ES去爬坡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