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llanwalke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小蒋江苏单车网精华贴转发(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1:30:48 | 只看该作者
北京装车故事
到了北京,人生地不熟,再说,也没有时间去折腾得人熟地熟的,北京太大了,人太多了,哪这么容易就全认识了?
所以,到某车行,就这样了:
某车行还是很大的,服务态度也不错,前台小MM也很漂亮,墙上的画报还有两张庙里龙的照片——小家伙火了?让我有如归家的感觉。
二话不说,放架装车。
旁边呼啦啦围上来一群北京侃爷(大家都知道的),对我的新车一顿品头论足
更重要的是,我是从单位直接打车到车行的,工作关系,穿得西装革履,旁边一漂亮MM(估计是某位学生车友的女友),偷偷的说,不幸被窝听到:“长得还行,可惜老男人了。”晕哦,MM,我也不想穿成这样,哪天一定调戏回来!
一帮侃爷在那帮我出谋划策,什么车架大小,什么是X前叉,为什么这么落伍,继续使用V刹,怎么后拨还是正拉,大家都反拉了,你这么走线不对,胎装反了(晕,看过MBA评价没有,这条胎就要反装才适合我用)

反正,装车的两个小时,我从头到尾,重新入门了。
晚上,前拨口径不对,少一个转换座,想起家里还有,就说,明天过来装前拨吧

今天早上,穿上牛仔裤,运动装,网球鞋,出发了,到了店里,昨天调戏我那MM还在,笑着问她“还老吗?”
MM霎时脸红,不管,继续装车
旁边又上来一群人,指手画脚,走到他们海报前,指着小庙照片:“认识吗?当年骑不过我”
后半句没有说出来:”现在随便就能搞定我。。。。。。。“
一群人无语退下
安装完毕,自己调试变速,走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1:31:27 | 只看该作者
原贴地址http://bbs.jsbike.com.cn/viewthr ... amp;extra=page%3D13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说我物质崇拜,那是小看我了。

但是,对于某些东西,我是绝对崇拜的。比如工业艺术品。老实说,我看不懂所谓的某些艺术品。为什么一张纸就能够上万上亿。但是,对机器上加工出来的东西,我却一直顶礼膜拜。

我们认为自行车是廉价的东西,现在的情况下,你也可以认为自行车是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产物。(有幸的是,即使在我们这个年代,还是有些人坚持着他们的固执,用自己的手艺和经验与计算机上的三维模型和强度分析对抗着)。事实上,如果你走过中国深圳,台湾的某些工业区的时候,你会看到太多让你震惊的东西,即使是你最崇拜的某些车辆的部件,也已经融入了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年代。即使是意大利人,也免不了在成本,环境方面取得折中。碳纤维,只有在中国生产的,可能才是成本最好的。

你以为中国的这些代工企业都是小家伙吗?不是的,他们在业界举足轻重,只是他们没有露出水面而已。可能因为他们不愿意,可能因为他们没兴趣,可能因为他们没有最好的、最具有经验的设计师,还有可能是他们的第一桶金来的并不正当(我认识一些当年靠走私发家的老板,下次有时间回来和大家绍邵)。

他们很大牌,但是,他们也很实在,产量低了,不做。产量上来了,价格实在又实惠(你不能想象能实惠到什么地步)。

这就是一个大产量,工业化的时代。

只有少数的钢家伙,还在小作坊或者贵族式的工厂里边,延续着高价的奇迹。

该给现在的碳纤维车定什么价格?现在的高档车的价格是靠什么定的?就是——所有的高档车,都是延续当年顶级钢架的价格,一路走高的。

其实,碳纤维的车,可以卖得很便宜。但是,黑金啊!一方面说明了碳纤维凸现出来的某些优秀特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碳纤维车的暴利。

只有钢架,和某些铝架车的生产企业,还延续着传统。

Steel is real!

我们来看看最近30年来的某些钢家伙的照片,只有这30年,才体现了钢架制造水平的最高工艺和最多的智慧。



Si9uoT1l.jpg (44.04 KB)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2007-4-27 21:27

rSVY4dxq.jpg (128.95 KB)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2007-4-27 21:28

wD6gBh4j.jpg (40.68 KB)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2007-4-27 21:31

VYMlWhi4.jpg (47.45 KB)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2007-4-27 21:31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小蒋自认在公路车方面不是什么内行(山地车方面也是刚刚入门)但是,上边的三个车的牌子还是听过的,前两个蓝色的是意大利前著名高贵品牌西涅利(cinelli)(为什么是“前”呢?因为我觉得他现在的车虽然仍然漂亮,但是,已经开始媚俗了),型号是——         ,分别针对个人计时赛和大组公路赛。后边那个红色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品牌吗?

看前叉,注意看前叉,

对了,就是梅花。



我们先从档次比较低的梅花说起,这个架子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也可以随便买到的梅花的(classic)有什么具体区别呢?先不说工艺加工的复杂性,这个还是一会留在后边的西涅利来说,因为西涅利的工艺将更加复杂。梅花这个架子的优势在于它的管材,在80年代,有几个公司可以使用水滴型的钢管的?包括头管也使用水滴型钢管,然后那银色的LOG(就是管材接头自然也能够做成水滴型的)同志们,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牛鼻的三维造型软件,不好控制这些曲面的。更不要说在钢材的成型过程中,要精确的控制厚薄,变形曲线(你要知道,这个图上的水滴型管材,不同的地方,横截面的形状还是不一样的。

除了牛鼻,还能说什么。



好了,觉得梅花的够牛鼻的了吧,但是,我们还没有说真正让人觉得牛鼻的型号。就是蓝色的西涅利。上面的两个其实是一样的型号。只是面对的方向不同。这个感觉就像GIANT前几年给所有的山地车命名一样。都叫ATX,有ATX-ONE(面向速降),ATX-TEAM(越野竞赛——顺便说一下,漂亮的涂装)。ATX-890(个人觉得最好纳入越野竞赛训练架——但是,竞赛用绝对不逊色)。

第一眼看到这个架子,我怎么都不相信是钢的——钢的怎么能做出碳纤维车架一样流畅的钢管间的曲线?

另外,注释一下,那个计时赛车的轮子大小不是照片的视差,确实是前后轮不一样大,后边是标准的700,前轮是650的。这样的目的是让车手上身可以趴得更低,风阻更小。




HTD7vL3L.jpg (35.61 KB)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2007-4-27 21:33

摘抄一段描述这个车架工艺的原话(别人翻译的)。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Cinelli Laser" 跟 "Super Corsa" 一樣,也在當時開創了幾個革命性的設計 ~ 首創把"TIG" 無接頭式焊接(lugless) 帶入自行車業.另外也設計出世界上第一款 "Funny Bike" , "Funny Bike" 也就是照片中的計時車~前小後大的低風組輪徑設計.這些創新的設計也在實際的競賽場上得到證明~據統計"Laser"車系已經在不同的自行車比賽項目中, 得到超過28個奧運及世界冠軍的頭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Cinelli Laser" 除了贏得許多工業設計上的獎項之外,也成為美國 "芝加哥近代藝術館" &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的展覽品.

               照片中這部 "Laser" 公路計時車生產於1994年,已經算是這車系的最末代,使用了 "Columbus SLX New" 的管材,也因此省去&簡化了以前很多繁複的工序與細部的特殊造型.但是這車架保留了並且加強了 "Laser" 車系的設計主軸~比起早期的車款,有著更為流暢的車架外型曲線.我想隨著時代潮流的演進,"化繁為簡"也應該算是另一種進化.

                ~ "Cinelli" 在光榮的 "SUPER CORSA" 時代之後,再度展現了全球頂尖的自行車工藝.”


看着这段话,有点眩目吧,一个自行车架需要这么复杂的工艺吗?

就那么点钢管子,需要这么多复杂的工艺吗?答案是,对于意大利人的追求来说,需要。对于全世界的人民来说,更是需要。为什么意大利能够引领那么多年的潮流 ——特别是在公路车领域?致使这几年,意大利车虽然在碳纤维的工艺方面,相对有些地方(很小的地方)有一些落后,仍然能够凭借血统占据优秀的口碑?这基础就是意大利的钢架打下来的!

恩,好了,小蒋水平不够,到现在为止,能谈的就这么多了。

这边,公路车靠着钢架一枝独秀。而把山地车的工艺发挥到极致的,可能更多的是钛合金。

虽然到底在山地车上全面使用钛合金是不是合适,但是,当年,自行车工程师也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下一次就来聊聊山地车里边的钛合金们。

当然,我们先预告两张照片吧。



meO4e11P.jpg (132.11 KB)
那是一个奢华的年代
2007-4-27 21:37
13
发表于 2008-5-27 21:31:48 | 只看该作者
好象有些图片不能显示.

LZ我也很喜欢南京这个城市,因为比较有回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1:33:15 | 只看该作者
在探索中走向奢华,在奢华中走向平凡

原贴地址:http://bbs.jsbike.com.cn/viewthr ... amp;extra=page%3D14

老实说,我自己对这篇文章并不满意,是在飞机上匆匆赶制而成,先发上来,以后慢慢补全

回想山地自行车的发展是一件很容易让人兴奋,又很容易让人感到难为的事情。

这么说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山地自行车,或者仅仅才是一个狂热的入门者,而是山地自行车这些年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渐渐发现对他的定义越来越不可捉摸。准确说就是,几乎不能定义,不能限制山地自行车的思维。
这也就是山地自行车迷人的地方。你永远不能限制你的思维,说这就是山地自行车的极致了。
大约一年之前,我认真看了mountainbike action 的一篇评论。大致的说法是,现代的山地自行车越来越没有乐趣了。原因是,10年之前,我们的速降是一个硬架,搭配一个行程很短的前叉,在一条平坦的土坡上飞驰而下,时速达到60-80是经常的,而今天的速降比赛,却越来越失去了这种内涵。我们一味的提高了技术难度,弯道,巨石,树林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障碍,印面飞起的是沙石,一次次的冲击让前叉的行程越来越长,效率却越来越低。有人不禁问道,山地自行车后边应该何去何从?
我大致不是这样思考的,事实上,我们现在的选择是越来越广了,当年那种80公里时速的比赛,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越野车去追逐,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10寸行程的速降车去追逐,那样的安全性会更高。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骑行方式更多,也更加的细化了我们的工具,我们被工具娇惯了。
我们今天把自己的车库认真地进行了分类,同时可以拥有公路,越野,公路越野,全山地,速降与自由骑,甚至还有街式等等。对于我们的前辈来说,一辆车是万能的,对我们来说,装备齐全才能万能。

这个变化很正常,应变了潮流,即使有着最悠久传统的公路车运动也没能免俗,曾经,我们是使用一辆车,几条备胎征战环法,今天我们有好多车架,好多轮子,好多空气动力把,甚至好多变速系统来支持我们的比赛。
进步是好的,但是,我相信,进步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归于一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得来,或许是因为有人对自己的喜好作出了取舍,也许是因为真的出来这么一辆车,能够涵盖多个相近的领域。
还是让我们从头开始讲述一下山地自行车的进化史吧。
自行车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百年,而山地自行车的历史不过30年,如果要追本溯源,真正能够有所表达的官方证明,应该是闪电的第一辆山地自行车由两个小伙子在仓库外边的土堆上进行绕圈比赛,这第一辆官方的山地车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STUMJUMPER。



没有找到图片,姑且用这个车凑数吧
200535212625428.jpg (79.89 KB)
2008-3-2 22:40


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辆车未来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前后避震,从橡胶减震到弹簧减震,到油压阻尼,到气压避震,钛合金弹簧,一体成型车架,各种复杂的切割技术,碳纤维的应用更加给山地自行车的制造带来了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这样观察一下我们前辈走过的历程,首先,我们有一天突发奇想,想到,我们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骑车,或者在人工的小土道上奔驰一下。可是传统的公路自行车方向太敏感,轮子太细,踩踏起来还很费劲。于是,我们需要一个大宽把,宽轮胎,可变速的自行车。
这个车融合了公路自行车的效率和沙滩自行车的宽厚。还有很轻松的变速系统。
这辆车的骨子里边还是公路车。我们的用法也是公路的用法,只是把它搬到山上的土路去了。
后来,我们发现,我们需要点特别的东西,因为山上的土路在我们下坡的时候,实在是太颠簸了。。。。。。。
于是,避震出现了,这是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管,里边套着一根弹簧。这种感觉很好,很强大。
但是,后来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发现这个东西虽然能够吸收振动,但是,马上又会反弹回来,在连续的颠簸中,根本不能控制车身姿态,于是,我们想到了阻尼,就是如何让反弹变得更慢的东西,一开始,我们让两根钢管之间,用橡胶让他们夹得很紧,一开始,这招比较奏效,可是,稍后,我们发现,橡胶环很容易磨损,于是我们想到了油,在钢管中加入油。这个效果很好,但是,唯一不好的事,油总要漏出来,于是,我们想,要密封好,而你知道的,要密封好,必须两个面非常光滑的贴合,于是,我们考虑的办法就是,把里边那根管子处理得更加光滑,而且,这样一来,磨损也减少了,顺带的是,整个前叉运行也更加顺畅了。只是,普通的金属加工已经达不到我们需要的光滑度了,我们必须镀膜,于是,你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膜,用在内管表面,黑的,银灰的,还有现在大家都觉得很流行的金色的。
前叉后来要求越来越轻,我们不得不思考更好的系统,那就是气压。气压要求更高的气密性,幸好,我们之前积累了很多的密封性方面的经验,更好的是,如果我们把气压设定得越高,气密性越好,而我们细小的前叉,需要的就是高气压,一举两得。气压前叉出来了。
前后总是要均衡的,就像一个美女,必须同时占有美貌和完美的身材,才能吸引眼球,所以,后避震的路也就这样发展上来了。
后边是什么,对行程,就是你能压缩多长距离。
我们之前认为,40就很够了,但是,慢慢的,我们野心越来越大。到现在,已经220了,但是,看来,某些时候,还是不够用,

总体来说,即使有各种技术,避震的行程还是和他的效率成反比的。所以,行程最后能发展到多少,我们不知道。各取所需吧,我知道,我最喜欢的越野行程是60-80,最喜欢的全山地行程是110-130,速降?我从来没有去试图体会过。山地自行车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就是避震的变迁,和骑行方式的变迁。器材的变迁主要是因为人的思想为转移的。公路车就不同,公路的特点,已经把公路车思想的发挥限制了,我们能想出来的玩法不外乎那么几种,而山地车,你可以想出无数的玩法,你可以给自己制造很多的部件去搭配自己的玩法。这些东西不需要很精准,可靠很多时候是最重要的。这也应该是有些人至今对碳纤维心存芥蒂的原因。总体来说,我们谈到的变迁包括几点1.骑行方式的变迁2.避震的变迁3.材料的变迁4.车架的变迁(结合逼真的变迁,和车身角度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骑行方式最后会细分,但是,会出现一些主流避震的变迁还会继续下去,我们没有能力去夸口预测未来,就像10年前(或者好像更早),有人预言,60绝对是避震的极限一样,未来,行程可能会还有一些增加,但是,我想,主要应该是功能上的增加。智能化和简单化,就像FOX曾经的X系列一样。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系列到底是会让位给手动锁死,还是电子控制?材料的变迁,就像MR。E以前说的,60年代的人,盼望的是一辆车,70年代的,最好是铝合金的,6061就可以了,7075更好,80年代的,碳纤维,90年代,碳纤维,可以想象,00年代,可能还是黑塑料。偶尔80年代出现一两个异癖,比如我这种,不会影响大潮流。车架的变迁很有意思,当骑行方式改变后,我们发现整个车的角度都要变换,曾经,我们认为头71,尾73是很好的选择,现在,我们不这么认为,或许某些方式需要更直立或拖拉的头管角度,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相似的骑法,有相似的角度,而一个角度系统,又不能满足另一个系统。所以,可能,最后,我们只会喜欢一个系统。最后上几张照片,看看我们山地车,曾经有过的绝代风华。
15
发表于 2008-5-28 14:02:46 | 只看该作者
受益非浅...
16
发表于 2008-5-28 14:45:01 | 只看该作者
顶了再看!!!
17
发表于 2008-5-28 14:50:47 | 只看该作者
恩~~~     
18
发表于 2008-5-28 15:37: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LZ有才,有机会当面指教.
19
发表于 2008-5-29 01:10:56 | 只看该作者
   tu?
20
发表于 2008-5-30 16:59:2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