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4|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节前踏青扫墓,革命先驱永垂不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7 16:51: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奉贤骑士 于 2015-3-8 18:31 编辑

3月7日6:30-15:40,多云,南桥--华泾--龙华--南浦大桥--世博源--三林--南桥 ,骑行88公里

今天是久雨后的好天,小组7人准时出发,一路向北,沪杭公路,西渡摆渡,到达
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15-3-7 17:18:46 | 只看该作者
革命先驱永垂不朽!

点评

谢谢关注! 一、邹容墓---华泾镇西 [attachimg]1027433[/attachimg][attachimg]1027434[/attachimg][attachimg]1027435[/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8 09:54
3
发表于 2015-3-7 19:57:5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关注! 二、黄道婆墓----徐梅路700号 [attachimg]1027440[/attachimg][attachimg]1027441[/attachimg][attachimg]1027442[/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8 10:01
4
发表于 2015-3-7 20:22:58 | 只看该作者
缅怀先烈,不忘历史——好活动!

点评

谢谢关注! 三、龙华烈士陵园----龙华西路180号 [attachimg]1027465[/attachimg][attachimg]1027467[/attachimg][attachimg]1027468[/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8 10:15
5
发表于 2015-3-8 07:42:54 | 只看该作者
祭扫英灵,铭记历史,赞!

点评

谢谢关注! 四、龙华寺----龙华路2583号 龙华寺位于徐汇区的龙华寺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的佛教寺院。相传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47年),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现以古寺、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8 10:29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09:54:55 | 只看该作者
zlm5501 发表于 2015-3-7 17:18
革命先驱永垂不朽!

谢谢关注!

一、邹容墓---华泾镇西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09:57:31 | 只看该作者
    邹容(1885一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冲重庆市巴南区)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到上海,著述《革命军》,号召推翻清皇朝,建立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1903年苏报案发生,被租界巡捕房拘捕,后死于狱中,年仅21岁。当时有义士刘三收其遗骸,葬于华泾镇刘宅旁的工地上。1924年,修墓立碑。1981年重建。墓区占地1亩余,坐北朝南,中间是一座高2.4米的塔形墓标,上书“邹容之墓”四宇。墓标后为圆筒状墓,高2.36米,直径2.48米。墓后有章太炎所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墓碑。墓碑后是石屏,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石亭。东边石亭内矗立着一座高近3米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石刻,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丹书。四周遍植松柏,庄严肃穆。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01: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

二、黄道婆墓----徐梅路700号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05:32 | 只看该作者
   黄道婆墓的墓冢四周砌有50厘米高的大理石护圈,中为椭圆形石圈土墓,
[url=http://p9.qhimg.com/t0130992869e1761595.jpg][/url]
墓冢前立有一汉白玉墓碑,其正面镌刻有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题写的“元黄道婆墓”的手迹,墓碑背面刻有墓志,墓碑前置有长条形石供桌和石凳。墓的四周植有松柏、黄杨、盘槐、罗汉松等常绿树木,三面围以白色院墙,整个墓地显得简朴、庄重。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07:30 | 只看该作者
   黄道婆 ,又名黄婆、黄四娘、巧姑。生于宋末元初, 乌泥泾镇人。早年家境贫困,她十二三岁时,为生活所迫做了童养媳,后又流落在凉州(海南岛)。黄道婆在那里度过了几十个春秋,从黎族民间学会了植棉纺织的技能,晚年返回故乡后她积极从事棉织工业的生产,用在海南学到的技术,结合汉族民间的纺织方法,进一步改变纺织工具,将先进纺织工具和技术传授当地妇女,使当地棉纺织品销路远广,促进了松江一带纺织业的发展和繁荣。到了明代松江一带即成为国内出产棉布的中心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