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阿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1876走来——骑游中国最老火车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09:1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5-2-28 09:13 编辑
苦行者 发表于 2015-2-28 08:45
看帖长学问。赞一个!




谢谢苦行者关注!




江湾车站的位置在汶水路广纪路口,三号线大柏树站北50米。

关于江湾镇   ——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这是明代上海周边市镇的GDP排名,而他们可并不靠近当时上海的中心松江。城市,依水而生,江湾就是这样一座千年古镇,其得名,有赖于虬江蟠曲于此。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虬江之畔,演练水陆各军。如今,在江湾公园(前丰镇公园)里,还有一尊韩王像。

宋朝开始,江湾镇已经成为了上海最重要的港口。特别是南宋时期,以海外贸易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而到了明代嘉靖时期,江湾镇却遭遇了没顶之灾。由于倭寇袭扰,全镇被毁。铜江湾的名号之盛,则要有赖于170年前的上海开埠。由于江湾镇南紧靠租界,外商竞相来此租地办厂,市面日趋繁荣。至民国肇始,全镇有大小商铺300多家,特别是秋季的棉市,繁盛一时。而编结手工业、棉织、酿造、化工等厂相继设立,特别是“模范工厂橡胶工场”为全上海第一家橡胶厂。


江湾公园                     江湾第一人韩世忠,天天看着劲爆的大妈舞,既无奈又不屑——这花拳绣腿同俺家红玉擂鼓退金兵相比,差距大着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09:58:17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5-2-28 09:11
谢谢苦行者关注!



昔日的江湾站,今日的大柏树站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0:0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5-2-28 10:35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5-2-28 09:58
昔日的江湾站,今日的大柏树站




沿着三号线南下进入虹口闹市区,到得宝山路天通庵路口,又是个老车站旧址,要注意搜索才能找到天通庵车站的些许遗迹。在路口拐角一小片绿丛中,有一块石碑——

石碑后面有一段铁轨和一盏信号灯

这是淞沪铁路从起点出来的第二站
 

咋的啦,都坐着不干,想罢工啊?



14
发表于 2015-2-28 10:58: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介绍!

点评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5-2-28 11:1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1:0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5-2-28 16:18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5-2-28 10:04
沿着三号线南下进入虹口闹市区,到得宝山路天通庵路口,又是个老车站旧址,要注意搜索才能找到天通庵车 ...




铁马菜场今何在          在天潼路住了大半辈子的锦河,站在河南路塘沽路口,指着对面的三角形地块说,原来这里是菜场,还有一家浴室……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也记得小时到城隍庙坐66路汽车总会看到路边的铁马商场,自作聪明的联系起58年大炼钢铁千里马。














河南北路、彭泽路、塘沽路交叉口的铁马商场建于上世纪20年代,原名铁马路菜场,是目前上海滩最老的二层楼封闭型欧式菜场建筑。1843年上海开埠前,市内没有综合性的室内菜场,只有肉铺、鱼行和鸡鸭行,蔬菜由农民和小贩沿街叫卖,或聚集成市,形成马路菜场。开埠后,居民密集区域开始先后出现卖菜木屋和室内菜场。与铁马路菜场同样高龄的还有八仙桥菜场、虹口菜场(后更名为三角地菜场),上世纪80年代初,铁马菜场易名为"江西北菜场",后来又改为"铁马商场”。河南北路拓宽成为一条通衢大道,原来的菜场、商场就湮没在路中了。

其实,真正可惜的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火车站也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1:11: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狼来了的关注!




铁马路——铁马菜场——上海火轮房——上海火车站
   追究铁马两个字,却是与铁路有缘。铁马,是铁马路的意思,这是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铁路的通俗称呼。“铁马路”是今日河南北路的旧称。将“铁路”与“马路”混搭组词的确略显别扭,现在听来感到有点好笑,但却反映了耐人寻味的历史。当年吴淞铁路全线设上海、江湾和吴淞3座车站。上海站就设在北河南路口铁马菜场处,时称“上海火轮房”。它是上海、也是中国最早的火车站。火轮房站房包括售票、行车、机房各一间,加起来共100平方米左右,设一座长50米的单侧式站台。车站南面是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后来被填没,筑成七浦路,如今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服装批发市场。
度来几张当年的旧照片看看
北河南路上的“上海火轮房”


吴淞铁路通车时的盛况



用于线路调试的“先锋号”机车




17
发表于 2015-2-28 13:29:25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5-2-28 11:11
谢谢狼来了的关注!

火车头由几个人能抗起来,可见其功率也不大.不果在当时也算是高新技术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4:4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5-2-28 16:19 编辑
静思 发表于 2015-2-28 13:29
火车头由几个人能抗起来,可见其功率也不大.不果在当时也算是高新技术了. ...



高科技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抗拒的!    谢谢关注!




面对着一片高楼、住宅、商铺,遗迹荡然无存,只有借助资料,扒开历史的厚幕瞧一眼——

吴淞铁路火车开行的那天,《申报》记者前去采访,还没进火轮房,老远就见铁路边“观者云集,欲搭坐者,已繁杂不可计数”。当火车即将启动前,工作人员摇动铃铛,提示车上的乘客就位安坐,还没来得及上车的人只好等下一班了。随着汽笛鸣响数声,火车缓缓起步,“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上海到江湾的一路上,大多是棉花地,“此处素称僻静,罕见过客”。忽然,一条吐着白烟的铁龙从农田间呼啸而过,四近乡民莫不停下手中的农活,诧异地看着,其表情可以说千姿百态:“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唇者,或有少年倚望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喜笑者”,“或牵牛惊看,似作逃避之状者”。毕竟是头一回看到火车,无论谁见了都会惊喜交加吧。
上海至吴淞间每日发车7对。每列挂客车6至9列,全程行驶需时35分钟。1877年10月20日,中国赎路款项按时付清,吴淞铁路于当天下午2时正式收回。到这天为止,吴淞铁路载客共16万余人次,营业利润几乎可以和当年英国铁路的运营收益媲美。
此前一再声明要“收回自办”的清政府在拿回吴淞铁路的主权之后,却出人意料地将它一拆了之,拆卸下来的设施全被存放在板箱里。花费一年多建成的吴淞铁路在短短两个月内变成了吴淞“马路”。北河南路上的铁轨和火轮房亦消失得无影无踪,板箱里的这些设备也锈蚀成为一堆废铁
在舆论呼声下,清政府主导建成了淞沪铁路。淞沪铁路上海站的站址在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浜北岸(今天目东路)北侧。当时,这里四周相当荒僻,很少有老百姓居住,周边多沟浜、荒地。当时的站屋只有两间房,砖木结构,售票房20平方米,行车房仅有售票房的一半,而旅客乘车的月台则是泥土夯制而成的。尽管车站很简陋,但毕竟是自己的,百姓都踊跃来乘坐,有钱的公子小姐自不待言,就是那些拉黄包车的小伙子,或是在四马路书寓里卖唱的女子也来赶一赶时髦……
读了以上这段文字,不由感慨万千——满清政府保守闭关愚昧武断,先是视火轮车为妖孽,赎回后一拆了之,一拖二十年,为舆论逼迫再度上马,根本不从国计民生想;反观英人高瞻远瞩,雷厉风行,刚柔兼施,1月铺轨,6月至江湾段竣工;7月3日正式营业;12月至吴淞全线通车。因其新奇便捷,一时“铁路两旁观者云集,欲搭坐者已繁杂不可计数”。英人笑也笑不动数钱数的手抽筋,这是愚昧与科学、落后与先进的对决。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6:46: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5-2-28 16:47 编辑





谢谢关注!



对着空空如也的火轮车房遗址发了一通议论,继续骑车向西穿过塘沽路、康乐路,再去看看老北站,上海的第三代火车站。
上海北火车站,简称上海北站,俗称老北站,1950年至1987年间曾称上海站,位于中国上海市闸北区天目东路宝山路口。1987年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建成后停用。这是地铁三号线、四号线宝山路站,下面就是老北站的北候车室,当年插队落户进出上海都是从这里走的。


从老北站地区动迁过来的小周说,老北站对过的北站一号大饭店原来是泰山电影院,小时常来看电影



点评

20岁到60岁的人生轨迹,从蹉跎岁月到荣归故里,细细道来可写一本书。  发表于 2015-3-1 18:58
是啊,20岁出去,40岁回来,又过20年退休了。  发表于 2015-3-1 12:59
难道阿康兄也是从老北站乘车上山下乡去了?  发表于 2015-3-1 09:29
20
发表于 2015-2-28 20:29:14 | 只看该作者

记忆有错,这里本来就是饭店,街面是各种商店,泰山电影院在现在的橙子公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