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筑天路到底牺牲多少大兵-----------------闻所未闻的艰难辛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2 06:0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4-8-13 05:50 编辑




        西行路上多忠骨,“天路”捷报慰英魂。“何日铁路进西藏,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两年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汽车十六团驾驶员、青藏公路的见证者高文虎在病重时曾给子女留下的一道特殊遗嘱。这位躲过了死神召唤的筑路老兵在沈阳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地说:“我真幸运,能亲眼看见西藏通火车,但对那些牺牲的战友来说,这是他们永远的遗憾……”
        1950年底,因天气变化,高文虎所在的运输团暂时不能用汽车向工地运送物资,只好改用马匹、骆驼,所有汽车都停在了几百公里以外的驻地。“让一个在战场上打冲锋的战士突然放下武器去修路?我当时就不干了,找连长去哭鼻子,结果被狠狠地训了一顿,只好乖乖地去汽车团报到了。后来我才想起来,连里只有我一个人会开汽车,所以才只抽调了我一个人……”高文虎说。
        “唐古拉山口最高海拔5800多米,缺氧让人感到头昏脑涨,两腿虚软得像是陷在了淤泥里。牲畜也因为缺氧,胸脯像风箱那样大起大落,嘴里喷着白沫晃晃悠悠地迈不开步子。雪山上除了缺氧还没有草,牲畜吃不到东西,又冷又饿,体力消耗非常大。有一天,我牵着的骆驼走着走着就突然趴倒在地再也起不来,正在低空盘旋着的兀鹰一看见骆驼倒下了,就俯冲下来先啄掉了骆驼的眼睛,然后成群的兀鹰飞来撕食整头骆驼。当时,我急忙用随身带的冲锋枪向兀鹰扫射,虽然打下了几只,但是血腥味儿立即招引来了更多的兀鹰。在过唐古拉山的短短几天时间内,大批的骆驼、马和牦牛死在那。沿途留下的一堆堆牛、马、骆驼的骸骨连绵不断,后来竟成了唐古拉山艰险旅程上奇特的路标。”高文虎说。
        从西宁向昌都的筑路工地运送给养和物资,运输队到达昆仑山下,经过了一道很宽的山梁,山梁上横着很多野牛、野羊的骨架,翻过山梁就进入了黄河源头地区。“第一天,在泥沼草地里走了不到40里路,可这段路却让我终身难忘。这哪里是路啊,许多地方不是走过去的,而是躺下来滚过去的,过不去的骡马就掉到泥潭里淹死了。
        “这天我们连队里,有十几个同志陷进泥沼里,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往下沉。上面有命令,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搭救,不然会牺牲更多的人。有个宁夏籍的战士开始还扑腾着,咕嘟一声就让黑泥汤埋得看不见了,水面上只露出一只手。几十年来,多少回梦里我都会看到这只手,到现在,谁要是在我面前猛一下举起手臂来,我就忍不住脊梁发冷……”。
        “除了气候严酷,补给难也是筑路大军所面临的大问题。那时,沿途购买马草一斤要两块银元,而一匹马一天至少得十几斤草,按里程计算比当时的飞机票还贵。大军每前进一程,补给运输线就得延长一程,运输中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常常供应不上。”
        有的筑路部队断粮已接近一周,但是工程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上级领导到部队慰问,看到的竟是战士们在抓捕老鼠的场面,而这些老鼠就是上等干粮。“当时,我们抓老鼠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掘地半尺,在洞里把地老鼠捉住,但老鼠洞遍地皆是,往往这个洞被挖开,老鼠又逃进别的洞里了,所以,我们就采取第二种办法——用水灌,这样,老鼠都聚集到了高处,一次能捉到一大群。”
        “有时,驻地离水源较远,没水可灌,我们就用第三种方法——用烟熏,在洞口点燃碎草,把烟扇进洞里,熏出老鼠,还可以把羊皮风箱插入老鼠洞口,用力鼓风,老鼠受惊后就会从洞内逃出,这时,只要用麻袋将其他洞口堵住,老鼠便会自动进入麻袋。”
        “有一次在矮拉山以西的便道上,开着运送大米的汽车前行,在经过一个筑路工地时,远远就看见十几个战士涌向路旁,望着摇摇晃晃开来的汽车,那盼望救星般的表情,那饥饿的目光,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
        看着车上的米包,几名战士恳求道:“同志,给我们留下一袋吧。”由于大米是送往更前面的部队,我们只好不停地解释:“对不起,前面的同志更需要啊。”一听到“前面的同志”,几名战士都沉默了,他们知道,那里的筑路部队更多,离供应点路程更远,缺粮的日子也就更长。“这沉默比任何话语都让人感动,我觉得,他们是在大海中游得筋疲力尽了,才刚刚抓住一个救生圈,却又立刻抛给了更需要的人。”
        “随后的日子就是大雪封山,当第二年春天,我们的汽车可以再次经过那里时,山冈上已经多了十几座墓碑,这就是那群可爱的战士的坟墓。据上级领导说,这是一个筑路攻坚班,他们牺牲的原因就是饥饿。”说到这里,老人已经泣不成声。
        高文虎老人还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工地发现,工地上的有些战士头上缠着绷带。高文虎很是奇怪,就向他们询问,为什么这么多人的头都破了,而得到的答复同样令老人难以忘怀。由于大雪封山不能通行,运输线又拉得非常长,筑路物资也同样很难及时运到。刚一开工,筑路战士就先遇到了缺乏工具的问题,120人的连队,只有7把十字镐,没有一把铁锨,因为人多工具少,大家又抢着拿镐干活,挤在一起甚至把头都碰破了。
        雨季到来后,战士们白天在工地上淋了一天的雨,夜间睡的帐篷也有不少漏了雨,脱下来的湿衣服也没有地方放。有位战士作诗说:“达马拉六月雨茫茫,冰水浸透皮衣裳。”由于做饭找不到干柴,炊事员只好把自己床铺底下的柴草拿出来烧饭,吃夹生饭是经常的事。

        公路延一公里倒下一名战士。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对记者说:“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安、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巴宿、波密、林芝到拉萨。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为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青藏公路始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30多公里。这两条路总长度4000多公里,海拔也都在4000米以上,而我们为此付出了4000多个战士的生命。” 4000多名战士永远地留在这里,高原、雪山作证,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将永远为逝去的英魂低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06:0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4-8-12 06:12 编辑

慕生忠将军和青藏公路的故事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横贯着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天路”、“神路”的公路,这条公路像一条玉带飘过雪山之巅,像一道彩虹跨过泥沼深潭,将西藏与祖国内地紧紧地连接起来——它就是青藏公路。这条曾经担负着85%的进藏物资、90%的出藏物资运输的公路,是慕生忠将军在上世纪50年代初率部修筑的。慕生忠将军也因这一历史功绩而被人们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5月11日是青藏公路正式破土动工的日期,让我们随着慕生忠将军之子慕雅峰的讲述,一同回顾那火热的年代、艰苦的征战。
        2.8万头骆驼几乎全部覆没
        1953年底,为了解决驻扎西藏数万军民所面临的缺粮困境,中央责成西北局负责组建西藏运输总队,总部设在青海的香日德,有关领导点名要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的父亲(正在北京准备调动工作)担任政委,这是父亲第二次进西藏。说是运输总队,其实是个骆驼运输队,因为这支运输队是由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收购来的2.8万头骆驼组成的。据说当时全国的骆驼总量也不过是20万头,这近3万头的役驼可不是个小数字了。运输总队把这些骆驼与驼工们编成队,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
        1954年初,驼工们陆陆续续返回了香日德。他们去时牵着骆驼,回来时却两手空空:由于高原上恶劣的气候环境,这批进藏骆驼大队损失惨重,2.8万头骆驼几乎“全军覆没”。目睹了进藏部队物资的极度缺乏,目睹了骆驼运输总队的惨重损失,父亲十分痛心。利用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父亲带着秘书、警卫员和一名向导一行几人,从拉萨出发,沿着正在修筑的康藏公路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历时四十几天,全程走完了康藏线。康藏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雪崩、泥石流、塌方等事故经常发生。就是一场小雪,经风一吹也会形成雪堆。父亲一路上看到了这些情况,他认为从康藏线上修公路进藏困难太多,而且就算修成了,也难以保障运输的畅通。
        然而,仅仅靠骆驼来运送进藏物资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要想解决西藏运输的困难,就非得修路不可。既然康藏线困难重重,那么从西北开辟一条入藏公路如何呢?父亲的这一想法和副政委任启明等同志不谋而合,于是父亲先后派出两批人,用木轮大车和胶轮马车向藏北重镇黑河(今西藏那曲)出发探路。父亲则前往北京,为修建青藏公路筹集资金与物资。
        父亲来到北京,找到了老首长彭德怀(彭德怀在第一野战军担任司令员时,父亲是第一野战军的民运部长)。在此之前,父亲刚刚收到前往黑河探路的任启明的一封电报,电报上写着这样4句话——远看是山,近走是川,山高坡度缓,河多水不深。原来经过考察,探路队发现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可是群山之间高度差小,坡度也相对缓和;此外,高原上虽然河流密布,但是河床很浅。在这种条件下,修建青藏公路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父亲拿到电报,心里更有了底儿。在老首长面前,父亲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一条青藏线,可以分成几段修,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的300公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听完汇报,彭德怀踱步走到挂在墙上的中国地图前。只见彭德怀抬起手,从敦煌一下划到西藏南部,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看,非有一条交通大动脉不可嘛!”彭德怀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上肯定了修建青藏公路的必要性。

        当日,彭德怀留下父亲在家里吃饭,用苏联军事代表团送给自己的“洋酒”招待了父亲。临别前,彭德怀要父亲写个修路报告,再由他转交给周恩来。几天后,周恩来亲自批准了青藏公路的修路报告,同意先修格尔木至可可西里段,批下来30万元作为修路经费。按照当时修建公路的最低标准,这30万元充其量能修5公里,虽是杯水车薪,但对父亲来说也是弥足珍贵了。彭德怀又安排兰州军区为父亲拨出了10名工兵、10辆十轮卡车、1200把铁锹、1200把十字镐、150公斤炸药等物资,支持父亲修建青藏公路。多少年过去了,父亲每次提起彭德怀,总会这么说:“没有彭老总,就没有青藏公路!”
        早在1953年底西藏运输总队进藏运粮时,驼工们就发现在香日德以西300公里之处,有个叫“噶尔穆”的地方,从那里进昆仑山路比较好走,没有多少沼泽盆地。这个“噶尔穆”就是后来成为筑路大本营和青藏公路南线起点的大名鼎鼎的“格尔木”前身。根据骆工们提供的信息,几个得力的年轻人,拉着几头骆驼,去格尔木建立转运站。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扎下了6顶帐篷。为了防御野狼的袭击,又到十几公里外运回了沙柳,绕着帐篷垒起两米多高的围墙,他们给自己的城堡起了个名字——“柴禾城”。这便是格尔木最初的建筑。后来,1200人组成的修路队伍拉到了格尔木,在柴禾城的周围又冒出了近百个帐篷,荒无人烟的格尔木日渐热闹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本营。
        如今的青藏公路是以格尔木为转折点,分为东、南两线。东线起自西宁,经湟源、香日德、诺木洪,到格尔木。南线经纳赤台,跨过昆仑山、唐古拉山直下藏北大草原,经过那曲、羊八井,到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当年父亲领导修筑的青藏公路,便是这南线近1300公里的公路。跨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两大山系的南线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河网密布,沼泽绵延不绝,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永冻土层深达12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也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在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在极度缺乏人力、物资的条件下修筑公路,不能不说是一场极其艰苦的征战。
        父亲从北京筹到了30万元的修路款和物资后,兴冲冲地返回了格尔木,准备带领运输队的1200名驼工大干一场。可是在驼工中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青藏高原上根本不能劳动,一干重活就会死人。”于是队伍中有的人开始闹逃跑。父亲将这些闹逃跑的人召集到一起做工作。父亲说:“青藏高原的确太苦,你们一定要回家,我也不强留了。我带着大家来运粮,粮运不过去,你们能走我却不能走。这样吧,大家临走之前,帮我开一天荒,往地里种点儿萝卜籽,我好留下来待命,也好自己养活自己,行不行啊?”
        驼工们一听,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当然行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将近100名驼工来到荒滩上,挥起铁锹开荒。一天下来,开出了整整27亩荒地(后来被称为“27亩园”),所有的驼工都安然无恙。父亲把这些人集合起来,他说:“谁说青藏高原上不能干重活?大家开了一天荒,这活也不轻嘛。修路就跟开荒差不多,有什么可怕的?大家留下来跟我一起修路,这是历史上还没人干过的一项伟大事业。不平常的事业就是咱们这些平平常常的人干出来的。咱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在世界屋脊上开辟一条平坦的大道,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一劳动就死人”的谣言就这样不攻自破了,而父亲所说的最后两句话,也成为了两句口号,一直激励着青藏公路和格尔木建设的几代人。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格尔木正式破土动工。二十几名干部、1200个驼工组成的队伍分为6队,每人配备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开始了艰苦的征战。父亲后来把修筑这条公路的战略指导思想总结为4个字:一气呵成。一气呵成的具体实施必须以军事指挥和军事行动为保证。先将全线分为几个大段,大段又划成小段,各队按指定地段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刚出了格尔木不久,向南32公里处的昆仑山下,有个叫“艾家沟”的沟口。这里的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刚出师不久的修路大军便遇到了困难。这里遍布着被西北人称为“燎焦石”的天然盐碛石。炸药对这种岩石发挥不了威力,只能靠人用十字镐狠劲儿地砸,才能一点一点挖开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父亲组织了大会战,参加会战的3队人马各自铆足了劲儿,不甘落后。一日三餐是盐水煮面疙瘩,渴了趴在河边喝一口带泥的雪水,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0个小时,甚至夜幕降临后队员们也不愿意收工。会战的结果是比预定的日期提前了一个星期完成任务,队员们好不兴奋!
        然而不久后,民工们被一种奇怪的病缠住了:轻者腿上生起一块块紫斑,重者整个腿部肿烂流脓。身经百战的父亲傻了眼,逢人便问这是什么病症,可是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病。父亲心疼病号,叫山下的27亩园运上来半汽车的萝卜给病号们尝口鲜,就是这半车的萝卜,救了所有病号的命。
        原来,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再加上没有新鲜蔬菜,导致维生素缺乏,民工们得了败血症。作为一军统帅,这次教训是沉痛的,父亲在作了深刻的反省后召集全体人员,郑重宣布:以后不再搞会战、竞赛一类的事情,同时制定出十几条劳动生活纪律,如晚上睡觉枕头垫高,防止呼吸窒息;白天干活不能用力过猛;走路不准跑;休息时不准追打嬉闹等等。
        说起来令人感到诧异,修建难度这么高、距离这么长的一条公路,负责设计的工程师却只有一人——从西北交通部调来的工程师邓郁清。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军阀马步芳曾奉国民政府之命两次从西宁修公路至玉树,这条公路被称为旧青藏公路,说是青藏公路,可是还没沾到西藏的边儿,这项工程就因资金匮乏而告终了。那时,毕业于福建龙溪工业专科学校的邓郁清怀着满腔的热忱,同众多的工程师一样,自愿来开发祖国的大西北。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邓郁清曾随进藏大军一同进藏,带领着工程技术人员沿路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并不具备修建青藏公路的条件。
        之后,邓郁清便去西安修建阎良机场。1954年父亲带领民工们开始修筑青藏公路时,邓郁清应父亲之邀,前来全面主持技术工作。修一条公路,只有一个工程师,一开始邓郁清对此也存有疑虑,可是等他赶到了艾家沟,眼前巨大的反差深深地震撼了他:一方面是民工们拼死拼活地搞会战;而另一方面是极其薄弱的技术力量,队里的几个工程测量干部虽然搞过一些军事工程,但没有一个真正修过公路!邓郁清留了下来,他想:即使只有一个工程师,也要尽一个工程师的力量。
        公路向前伸展着,修到距格尔木73公里处的那神河畔停住了。这里是个很深的峡谷,谷底浪涛汹涌,令人不寒而栗。然而作为进藏的咽喉,这里必须架桥。之前,10名工兵带着民工已经选好了桥的位置,可是架桥的材料却只有9根9米长的松木和几根短杂木,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材料。而河涧宽度也是9米,工期只有3天,这桥该怎么架起来呢?邓郁清将大家召集起来集思广益。一个民工提出在山涧两边的岩石上打石窝,将立柱插到石窝里,再用立柱撑起9根松木作为桥梁。邓郁清画了草图、做了计算,发现这个方案完全可行。
        3天之后,青藏公路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9根松木并排摆在峡谷上,两侧由插到石窝里的立柱撑起,桥桩与横梁用接榫加蚂蟥钉加铁丝固定,桥头用石片做护坡,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桥。10辆满载着面粉的大卡车停在桥头准备试车。邓郁清担心出事,坐进了第一辆车的驾驶室,准备过桥。这时,父亲一把将邓郁清从驾驶室里拽了下来,自己跳到了车上,然后探出头来说:“这桥是你造的,你不指挥谁指挥?你给我过去,站那头指挥。”一辆,两辆,三辆……10辆大卡车终于顺利通过桥梁。邓郁清走到父亲面前,说:“政委,您的心意我理解,可您是一军主帅,您亲自试车太危险了。”父亲则说:“你是咱们唯一的工程师,万一你有个闪失,再没有第二人了……”父亲给这座桥取名为“天涯桥”,1956年陈毅同志路过此地时,将此桥更名为“昆仑桥”。
        父亲这一生因修筑青藏公路而被人们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父亲的身后,却是千千万万个热血男儿,没有他们的豪情壮志,没有他们的挥汗流血,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青藏公路。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名字:宋剑伯、张兆祥、张炳武、何畏、杨景震、张震寰、朱飞、张启华、阎文仪、王德明、席上珍、马珍、王廷杰、赵建忠、尤忠、李秀成、王仕禄、包林、火高明、韩庆、王志明、工程师邓玉清、医生王德明,这23人是这支队伍中的所有干部。此外,还有1200名驼工、10名工兵,也许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同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父亲和任启明率领着这支队伍,开始了青藏公路的修建。他们仅仅用了7个月零4天的时间,使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1283公里(当时测定的数据)公路全线贯通。与此同时,由齐天然带队修筑的自甘肃敦煌至格尔木的公路敦格线也全线贯通,与青藏线共同保障了内地到西藏的运输。说到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到这些先辈们,虽然他们都已不在人世,但这一历史功绩是他们共同创造的,他们都应该名存青史。
        1954年7月底,公路通到了可可西里。父亲在五道梁山上发出了电报:彭总并转中央,我们的汽车已经开上了可可西里,我们正在乘胜前进。接着父亲又到北京,彭德怀答应再给200万元的拨款、给100辆汽车、1000名工兵。得到彭德怀的支持后,父亲满怀信心地回到青藏高原上,带领筑路队伍把青藏公路继续向拉萨推进。
        10月间,筑路队伍开上了唐古拉山。唐古拉山上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不要说是甩大锤修路,就是站着说话都非常吃力。经过了4个月的艰苦征战,民工们已经是筋疲力尽了。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氧,他们大多染上了各种各样的高原病:嘴唇破裂、鼻孔流血、指甲凹陷、手指红肿,头炸裂似的疼痛。吃饭的面粉虽然不缺,但没有牛粪,生不起来火时就只能吃雪拌炒面。开工时发的铁锹和十字镐已磨损得不成样子,有的民工干脆就用双手扒土、抓石块。
        大军在唐古拉山上整整鏖战了40天,这段路终于被打通了。胜利在望,大家情绪异常高涨,仅仅20天,公路就向前延伸了300公里到达了黑河(那曲)。以后的10天,又推进了200公里,抵达羊八井。羊八井是当雄河和羊八井湖汇流后冲刷出来的一道石峡,过了羊八井,就是拉萨的郊区了。此刻,由彭德怀批准,兰州军区派来的1000名工兵已经与筑路队伍会师,工兵部队还带来了当时很先进的钻孔机等设备。全体人员不分昼夜地苦干了10天,打通了石峡。
        12月15日,父亲带着筑路大军开进了拉萨,父亲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坐着汽车进拉萨的人。12月25日,拉萨举行了康藏、青藏两大公路的通车典礼。通车典礼结束后,父亲带上他的人马,浩浩荡荡回师格尔木。筑路大军回到格尔木之后,父亲宣布,青藏公路已经修好,休假3个月。民工回家后不想来的,可以不来了。几个月过去了,回老家探亲的人们又回到了格尔木,这回已有人携妻带子,要定居在格尔木了。问他们为什么又回来,朴实的人们这样说:“自己养的娃儿还是自己亲,舍不得离开青藏公路和格尔木……”于是,望柳庄、十八间窑洞、格尔木农场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平地而起,父亲带领着这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铁军,要把格尔木构建成他心目中花园般美丽的城市。

点评

吃水不忘打井人,骑自行车的、坐火车去西藏的,不能忘记这些英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2 14:01
以后有机会去格尔木,一定要在格尔木多停几天,感受一下这座不平凡的城市。  发表于 2014-8-12 09:18
3
发表于 2014-8-12 10:20: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前辈,把美好留给人间
4
发表于 2014-8-12 11:35:47 | 只看该作者
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
5
发表于 2014-8-12 14:01:47 | 只看该作者
xuxuxu88 发表于 2014-8-12 06:09
慕生忠将军和青藏公路的故事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横贯着一条被当地人称为“天路”、“ ...



吃水不忘打井人,骑自行车的、坐火车去西藏的,不能忘记这些英雄。
6
发表于 2014-8-12 17:44:37 | 只看该作者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敌人都能战胜。
7
发表于 2014-8-12 19:40:3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感人了
8
发表于 2014-8-12 20:19:10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8-13 11:40:35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中国军人
10
发表于 2014-8-13 14:3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童心未泯 于 2014-8-13 14:33 编辑

拜读了全文很是感人.这才是真正人民的军队.

历经千辛万苦为后人开辟了天路.吃水不忘挖井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