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4-3-18 17:58 编辑
干枯的树丫张开双臂伸向天空,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没有永远的凋零,四季轮回终有时,春天或迟或早会染绿大地万物,要有耐心和定力。
最早苏醒的当是一池春水了,被一冬严寒漂白的湖水,日渐活泛,水草在池底舞动,鱼儿不再麻木不仁,悠闲地穿梭悠游。
我们不辞百里驱车到此地就是来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和恩泽,生活空间的切换,不断刷新着视窗,使得视野愈加开阔渺远。
辛苦了,小车们,你们驮着主人来到这块风水宝地,不经意地成了一道移动的风景线,增色不少。
飞翔蓝天是天鹅一生的梦想,却被时间瞬间的凝固定格在了这里,成了振翅欲飞的永恒。
我无翼可砉然冲天,可心比天高。天鹅哦,请载着我心一起飞升吧......
青衫客剑走偏锋,锐不可档,当然也有悠闲地时刻。这不,他在给各位打招呼呢。
身游不如神游,琼台楼阁,长亭接短亭,清波荡漾,置身此地,恍如仙境,欲醉欲仙。
短短不足百米的景区,桥桥相连,水水相依,层次分明,立体感特强。
与美景来一张合影吧,留住春天,留住美好的记忆,明年春天再相会。
这座很有特色的跨河廊桥在几年前来的时候就在建造了,至今尚未完工。精雕细琢的工艺必将使其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
这座仿唐结构的长桥在江南地区确实不多见,砖瓦结构的桥体看上去坚固整饬,桥上的亭翼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建成后站立桥上四顾,周遭景观尽收眼底。
散落在景区的小筑点缀其间,清新怡然,别有情趣,使我想起了远离尘世的巴厘岛,宁静而极富情趣。
在河边常常可见临水而筑的观光亭,
造型独特的路灯沿河而树,若是晚上来此地肯定另有一番味道。
也许是离昆山市区偏远的缘故,光顾这里的游客不算多,只有我们这帮骑车族在这里游荡。
仿木结构的休闲亭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很有新意。
水复水,桥复桥,曲径通幽,回转连绵,路到尽头又见路,水到边时又见水。
木板铺就的栈桥直通河边,骑在上面一个爽字。
富有乡土气息的剪纸艺术被放大,成了草地上的装置艺术,非物质文化以另外一种形式得以传承。
上桥,继续上桥,通向更深处。
又见一石拱桥在河对岸,可远观而不可近也!
远处是跨河大桥,湿地公园到此戛然而止,而夏驾河则穿桥而过,幡然进入滨江景观区。
还是把视线收回到湿地公园来吧,游遍了整个湿地公园,我开始对“水之韵”一词有了进一步的体悟,水的韵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韵不在水,而在于如何巧妙地用滩涂、芦苇、小岛、长桥、亭翼、乃至巨石、树木植被来把水域分割成既独立又关联的、大小不一的子水域,于是奇怪生焉,行走其间,韵律自生。
小轮车骑行平台的搭建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儿,让不起眼的小轮车登台亮相,展示风采,交流互通,从中寻觅到骑行乐子。
大写的人,在金字塔状的建筑物覆盖下显得越发坚实强悍。
数不清这里有多少座桥,路即桥,桥即路,路是桥的延伸,桥是路的纽带。逢河过桥,过河桥还在,这是交友的原则。
绵长的夏驾河南北相贯,像护城河横亘城东,让我想起了上海的苏州河。
亲水平台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很多人从市区驱车过来休闲钓鱼,享受阳光的怃慰,消磨整个下午美好时光。
对岸原是一片农田,阳春三月,金灿灿的油菜花托起红日,煞是好看。如今这里早已被夷为平地,滋长生命的土壤被掏空后灌浆夯实,长出的是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喜焉?悲焉?
生活总要继续,安居乐业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只是有些东西永远失去了,找不回了,只是残留在记忆里。
这条长约三公里的滨江大道上在设计上还是很有创意的,很具人性化,把景观和休闲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陶冶性情的效果。
后现代的装帧艺术融进了东方审美理念,木结构的凉棚更具亲和力,这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视觉情趣,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人们离自然太远了。
猩红的自行车道从草坪中间蜿蜒穿行,想象一下吧,骑在上面该是如何一种的愉悦心情吧。
水在侧畔流,人在画中。此情此景,相信但凡骑车来到这里的车手,必定激情澎湃,欲歌欲诗。我想,即便是个哑巴也会呀呀大声唱出歌儿来。
沿着夏驾河来到了前进路上的晨曦公园,广场上高耸着一座新建的高浮雕石碑,气势宏大庄严。
春天总是美好的,也许留不住春天,就像留不住青春年华一样,不过我们会珍惜大好时光,不让皱褶像藤蔓一样爬上额头。
你们看,照片中的骑友都是60来岁爷爷奶奶辈的人啦,脸上却都绽放着孩童般的灿烂笑容,骑车人永远保持着年轻心态。
这是晨曦公园中央的祭潭,何以起此名?我猜想昆山曾经出过许多名人,诸如:春申君、陆机、祖冲之、顾炎武、朱伯庐等等,因此祭潭当是祭祀先人而命名。
紧挨着祭潭旁边的广场上耸立的方碑镌刻着昆山的地理风物及历代名人的丰功伟绩,叹为观止。
石碑四面匾额上分别刻着:创新、诚信、高效、务实四组篆体字样,传递着昆山人在传承的基石上立志更上一层楼的决心,一言九鼎,掷地铮然。
街头雕塑总会给人以许多联想,这不是水之韵的律动吗?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进入昆山的市中心广场。
这便是位于中心广场上的昆山市政府大楼了。
经过一家百年面道的面馆,此时已经是中午11点多钟了,进去解决午餐问题吧。
百年传承,川味特色的小炒味道还是不错的,价格也公道。
饭毕继续上路,经过亭林公园。牌楼上书“玉出昆岗”四个字样,昆山现在是否还能出玉?不得而知了。君子佩玉,以彰其德。玉因其存世罕有,故越显其贵。
昆山因有玉山而名,其山虽不高,却钟灵神秀,翠竹古树,称得上姑苏地区一处胜景。
有亭翼然,石台高筑,与玉山相映成辉。
沿着马鞍山路径直来到了昆山西区的湿地生态园,今天是星期六,游客如过河之鲫,我们一行8人骑车鱼贯而入。
即是湿地,必然有湖,大小湖泊由纵横交错的园中小路链接,环环相扣,欲断还连。
不算宽的小路九转十八弯从林中穿过,我们排成一字长龙,游走其间,痛快淋漓。
大部分游客只是挤在大门附近游玩,无法进入纵深地带,而骑车则可以任意到每一个角落探访。
湖是最早接纳春天的天然氧吧,岸边垂杨戏水,撩拨得春水荡漾,一派诗情画意。
进入湿地森林公园,木楞铺地,小轮车不敢在上面溜达,只能是望路兴叹了。
随处可见的小木屋建在湿地上,凭栏远眺,湿地景观尽收眼底。
纤细的水杉齐刷刷地站立在水中央,春风过处,可闻轻轻的沙沙声向,这是一种满足的啧啧声,不经意地翕动着你的鼓膜,于是莫名的欣喜油然而生。
木路通幽,此处湿地原生态保持得原汁原味,有置身荒原野地的感觉,只是忙着要赶路,不敢向纵深推进。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野趣横生,妙境如幻。
给咱的小车来一张吧,它正躲在绿荫了歇凉呢。
荷兰的风车举世闻名,在莫名湖畔有它的踪影。
再来一张
我给这湖起了个“莫名湖”,真想跳进这碧波里来个“蛟龙泛海”。
快意人生,难得一闲。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成了程序中的一个编码,时间和空间被压缩了,唯一解压缩的办法就是骑车出游,把绷紧的神经彻底放松,一张一弛,使之更具张力,以应对高节奏的生活序列。
湿地生态园我们来过了,从这里我们接收到了春天的讯息,留下了我们的车辙,带走了难忘的记忆。
离开湿地生态园继续西行,从滨湖南路北行2公里便来到了绰墩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该遗址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历史,是昆山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来只是一座墓墩,墓主是唐明皇身边有名的梨园弟子黄番绰,他在吴中地区被奉为昆曲的祖师爷,因此也有人说绰墩是昆曲的发源地。据我所知,昆曲发源地当在千灯古镇。
先民逐水而居,阳光、空气、水是不可或缺的、维持生命的三大要素,有水必有桥,桥文化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标志。
老树弥坚,见证了遗址的历史,从虬枝盘曲的躯干上,我们读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古树的品格。
也许这里不属于春天,湖中依然有着冬天的残留物,那是夏天荷花王国里的落英,香魂沉入湖底,唯有枯死的荷花枝干像罗衣裙带般漂在水面。
站在湖边,免不了一阵惆怅,在载沉载浮的湖面上我看到了凄美,嗟叹一岁一枯荣的无奈。
小岛上的雕塑还是蛮有喜感的,一家三口从虚幻的房子里走出来,奔向原野。
春江水暖鸭先知,悠然自得。
远处的杉树默默地注视这一池清水
走出绰墩遗址原路回转,拐进路边的威尼斯别墅群,有着欧陆风格的别墅掩映在绿荫里,眼前顿时一亮。
威尼斯是以水城闻名天下,苏州当是中国的威尼斯,当然它们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建筑风格迥异,相同的是无处不在的水。
不出国而尽享异国风光,也算是白日里梦游世界吧。
静静的小河流淌着,像一面明镜,把两岸的景色揽在怀中。
这里远离尘嚣,纤尘不染,据说房价仅7000元一个平方。
沿着环湖路来到了阳澄湖桥堍下,这是一处开放式的沿湖湿地公园,刚建成不久,非常漂亮,一路上可以看到在草地上搭建的许多帐篷,是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阳澄湖在和煦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极目远眺,湖面烟波浩渺,空阔无极。
现代景观装置艺术使得阳澄湖卓然生姿,曲线流畅而富有生气。
再次穿越时光隧道,感悟人生之须臾。
景区一切架构都服务于流动的水,令游客感到它的无处不在。
迂回往返的穿越让你顿悟,水的生生不息和世间万物的轮回,周而复始,以致无穷。
穿过铁桥上木桥,芦苇在风中摇曳,尽管已无生命体症,也要用挺直的躯干欢迎远道而来的骑行客。
轮组碾过木板,发出木然的声响,一直传递到掌心,有着微妙的感觉,不可言传。
拍下着美好的时光吧
阳澄湖大桥从头顶穿越而过,巨大坚实的水泥桥墩努力地支撑着庞大的桥面。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车行97公里,也该折返了,最后与阳澄湖大桥告别吧,这里我曾经来过。
巨龙般的阳澄湖大桥跨越阳澄湖
返程途中在前进路上看到的景观
我们一行四人,一口气从前进路骑到东城大道,在这里歇息,等等滞后的车友。
到安亭镇后与其他三位分手,我独自从宝安公路返回。
说好今天是出来赏油菜花的,可一路上难见其尊荣,只有零星的菜花在路边的菜地里探头探脑。
继续寻找,还是只有一小撮,那大片的油菜花到哪里去了呢。
终于在靠近马陆镇附近找到一大片油菜花,这时夕阳西斜,一束阳光照在油菜花,美丽至极。春天确实来了,你是否也已经感受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