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塔大桥建设工地
来到李塔汇
松江李塔汇延寿寺是先有李塔而后有寺。李塔始建于唐初,塔曾圮坍,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重建。李塔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咸丰六年(1856)曾相继重修。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7月18日,李塔再次被列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7月,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松江县人民政府共同拨款进行修复,1997年7月竣工。2002年4月,李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塔塔高30余米,塔身方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内有木梯可拾级而上,塔身四周有砖雕佛、菩萨像二百余尊。李塔各层砖身间加楠木过梁,四面设门,塔心柱置于六层,以三根木梁承托,一层有副阶,各层有腰檐平座,原塔刹尚存,与松江方塔相似,承袭唐塔风格,但檐椽、斗拱等结构则为清式。底层砖身四角柱为石柱,柱下刻莲幡,柱上刻施主姓名,在砖身外壁上嵌佛像,底层每面十五尊,分两行,上九下六;底层以上各层为十九尊。1955年,松江县政府对李塔地宫进行了发掘,在底层地面下揭去三层砖,显露出地宫石板。地宫为正方形,地宫内壁涂有朱红色,北部砌三层台阶供台,供台上置纯银佛像和银舍利塔。另外还有铁铸鎏金阿育王塔一尊,水晶八棱杯,石林芙蓉像玉饰件等珍贵文物。 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和《李塔延寿院塔记》载,李塔始建于初唐时期,因唐太宗第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为祈横泖舟楫波涛平静,夜舰明灯导航,兼以超度水陆亡灵而筑,时人及后人为感念曹王李明,约定俗成故名“李塔”。另有一说因塔周内外上下均布佛龛、精雕佛像及礼佛图,实为松江最早之佛教道场,因塔中碑刻有《重建礼塔记》,故称“礼塔”,“李塔”实乃“礼塔”之讹,横泖一湾也称作为“李塔汇”。庶吉士仇炳台曾撰《重修李塔延寿寺记》云:“凡夫舟楫帆樯,过客往来,咸视浮图(李塔)为彼岸,荒江寂寞渐成镇市,不可谓非佛力也。” 此间有一传说,李塔的来历牵扯出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唐武德九年(626),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率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当上了太宗皇帝。据《旧唐书》记载: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一个妃子杨氏纳入自己宫中作为妃子,十分宠爱并欲立为皇后,因丞相魏征力谏只得作罢。李世民临幸后杨氏生下一子,即是第十三子李明。李明成年后,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受封为曹王,后唐高宗李治弄清李明的母亲原来不是册封的后妃,按律李明不能封王,于是贬李明为昭灵侯,调任苏州府任刺史。当时,东海之滨盗匪横行,黄浦江畔屡有劫掠,华亭南路民不聊生,李明到苏州上任后,即带领官兵进驻吴江县(当时松江属苏州府吴江县)华亭南部黄浦江畔(即现李塔汇),经数年征剿,终将猖獗一时的盗匪剪除,从此,李刺史深受华亭百姓爱戴。唐载初元年(690),女皇武则天改唐为周,李唐的子孙密谋反周复唐,事败后李家子孙们或被诛杀,或被充军,或被贬谪。时李明因年事渐高,又见政局动荡,辞官隐居在三江汇(今李塔汇),没有参与反周复唐。他闻知亲人殉难,甚感悲伤,有意为他们超度,出资造起一座七级浮图,以祭亡魂。不料有人上奏朝廷,说李明欲以造塔为号,聚众反周复唐。武则天便下诏将李明充军黔州(今贵州)。在武后的授意下,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后被埋葬在城外荒郊。直到唐景云元年(710),李明灵柩才运回京师,陪葬昭陵。唐玄宗李隆基终于为冤死的李明平反,恢复了昭灵侯封号,并恩准华亭百姓傍塔造祠,名昭灵侯庙(亦有人称作曹王庙、李明王祠),从此这座七层宝塔就叫作李塔,此地也因此改名为李塔汇。 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五载:南宋嘉定六年(1213),有浙东定海僧人元信到此募建寺院,当地钱姓富绅遂舍宅为寺,并捐土地,在李塔下建庙,初名“澄庵”,又名“圆绶庵”、“圆通庵”。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僧如霑请以今额,改名“延寿院”,故李塔又名“延寿塔”。元至大元年(1308),里人(当地人)钱大信有记,后毁于兵灾,僧照重建。明万历初年(1573),仍名“延寿院”,里人钱大复新之。清顺治十六年(1659),松江知府祖永勋曾募资大修。清雍正二年(1724),院僧矢愿修塔暨山门,起禅堂静室一新,里人杨文龙尽倾其家财嘱其亲戚沈君建圆通殿和大雄宝殿,又捐置香火田若干亩。清乾隆五年(1740)迎请寄舟上人主持法席,香火为之鼎盛(黄之隽作记)。 清光绪《松江府续志》卷三十八载:清道光初年(1821),住持僧三觉倡建禅堂。至咸丰初年(1851),寺院又倾圮,佛像日炙雨淋,金碧黯澹,寺僧皆风餐露宿,当地信徒俞业等人延请僧人普信来寺住持。清咸丰二年(1852)起,僧普信募修山门、大雄宝殿、方丈室和宝塔,增建“真静”、“澄漪”、“广济”、“妙悟”等四座寮房及三十余间房,置香火田数亩,又在寺前三里河设慈航渡口,帮助行旅之人和信徒渡河,远近悦来,香火旺极一时。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仇炳台作记)。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遂又毁之,几近废墟。民国二年(1913),僧莲根住持延寿禅院,出募化之资重葺圆通殿,庙貌重辉,其时山门也装修崇辉,首埭为弥勒殿;二埭为悬空殿,殿后大院铺砖平旷,院内李塔高耸,其后千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日本侵略军从金山卫登陆后,向北一路烧杀和炮轰,延寿院大雄宝殿被日军炮弹击中,殿宇银杏起火烧毁。解放初,延寿院山门、弥勒殿(兼天王殿)和悬空殿等均已破坏不堪,后被拆除改建成供销社商店和仓库,厢房、寮房、偏房等被当地居民改造成商店和住房,殿堂先设国民小学,后被李塔汇小学所占用。 改革开放以后,佛日增辉,国运昌隆,1996年为修缮李塔,拆除了李塔周围居民房屋和商店、工厂及有关单位,清出塔周围方圆场地五十多亩,并建两座仿古牌楼门。1997年6月28日,举行李塔修缮庆典。1999年7月,在李塔下、延寿院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恢复寺院,并正式定名“延寿寺”。2000年,两殿佛像塑成安置。2001年对外开放,成为正式的佛教活动场所。延寿寺已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并正在逐步修建千手千眼大悲观音殿、药师殿、居士楼、钟鼓楼与地藏殿等。古银杏左右耸翠,如盖蔽空;三埭为大雄宝殿。延寿禅院渡江通津,礼佛十方,为一方清凉胜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