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阿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访浦江之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1-9 10:08:3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大林侬一个月之前就去过啦!没听你招呼过。照片很漂亮,谢谢! 三角洲已被辟为一个景区,正在建设中。古称“三角渡”的整个三角洲林木茂盛、郁郁葱葱 赶快在这块巨石前留个影 春申堂 这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9 11:00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1:0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9 13:06 编辑
林祖宁 发表于 2013-11-9 10:08


大林侬一个月之前就去过啦!没听你招呼过。照片很漂亮,谢谢!


三角洲已被辟为一个景区,正在建设中。古称“三角渡”的整个三角洲林木茂盛、郁郁葱葱






































赶快在这块巨石前留个影




















春申堂    这是三角洲主体建筑,晚唐风格,全木结构。堂前正中是“春申堂”、左右是“承恩浩波”和“永志初澜”,三块大匾。还有楹联:正中央的“黄歇何人耶万古开渠吹海水;春申秀水也千帆竞渡忆天人”,两侧是“开府建城昼夜不舍;蔚文润物古今如斯”和“渐晦渐明开合常圆水上月;相望相呼往来都是云间人。”守门的是一对初出夔门的明代石狮,通脱而旷达。细细琢磨三幅楹联,我特别欣赏正中的那副,节奏抑扬有致活泼明快富有音乐感,对仗工整,指向确切,将黄浦江人文、地理、历史、自然诸因素都浓缩到这24个字里,特别有美感。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招纳贤能,门客三千,虽名相国,实楚王也,据说是他最早开挖疏浚三江和黄歇浦,故此河又称黄龙浦、春申浦、黄浦江等等。于是乎,他也与阿拉上海人结下了深深的缘分。申成为上海的简称,报纸叫申报,卖废报纸叫卖申报纸


























堂内高轩明亮,落地大窗,原木立柱上镌刻了松江前贤的好句子,有陆机 “谢朝华于已披抚四海于一瞬;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陈继儒 “若非睥睨乾坤一卷黄庭高枕;定是流连光景半瓢白酒初醒”等等。一张几十平米的大桌非常醒目,老邵对我说,这桌是一块大原木做成,乖乖,这要多大一棵树,将信将疑,但看看还真是一块木料。工作人员说,是两块拼接的。他还介绍,这里是新城房地产公司投资开发的景区还未完工。昨天还有浦东的骑游队来过。遗憾的是,我们到底没看到那块镌刻着一个“0”的黄浦江零公里处石碑。




















堂前灯塔






领骑人小周  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IMG_8412.JPG (87.78 KB, 下载次数: 2)

IMG_8412.JPG

IMG_8411.JPG (107.57 KB, 下载次数: 2)

IMG_8411.JPG

IMG_8410.JPG (110.55 KB, 下载次数: 3)

IMG_8410.JPG

点评

老余也穿上骑游服了,面貌一新那。  发表于 2013-11-9 16:28
13
发表于 2013-11-9 13:11:13 |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3-11-9 14:12:32 | 只看该作者
母亲河的源头,向来有争议,特别是近几年的旅游商业化,各地都将历史名人,历史名地,历史事件发生地,江河湖海源头,源尾附强牵意地拉在本地,黄浦江的源头也有多处说法,那一天源头的旅游火爆了,真不知浦江源头的巨石会有几块,也不知现在的源头是地方的抢注,还是权威部门的认可。不过我不管这些,有几块巨石,就游它个几处。

点评

哪巨石,在上海市到底有几块呢?  发表于 2013-11-9 16:49
9494,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姑妄游之,虚虚实实,与我无涉。  发表于 2013-11-9 15:00
15
发表于 2013-11-9 14:14:19 | 只看该作者
林祖宁 发表于 2013-11-9 10:08

阿康 给大家又提供了新的骑游目的地

点评

大林他早去过啦!不过,要去趁早,这里已是名花有主,总有一天,开发商会闭门买票的。 从渡口的彼岸达此岸,绕了一大圈,细心的小周说,多跑15公里路,锦河开心的说,这样跑跑看看有意思,多跑点值。确实,出来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9 15:41
大林他早去过啦!不过,要去趁早,这里已是名花有主,总有一天,开发商会闭门买票的。  发表于 2013-11-9 15:03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5:4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9 15:41 编辑
叶和贵 发表于 2013-11-9 14:14
阿康 给大家又提供了新的骑游目的地


大林他早去过啦!不过,要去趁早,这里已是名花有主,总有一天,开发商会闭门买票的。


从渡口的彼岸达此岸,绕了一大圈,细心的小周说,多跑15公里路,锦河开心的说,这样跑跑看看有意思,多跑点值。
确实,出来骑游,玩的就是个心态,苦中有乐,险境有美景,付出与获得是相对称的,外出旅游老是想省时省力,还不如呆在家里啦






17
发表于 2013-11-9 16:19:40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3-11-8 20:38
谢致真关注与鼓励!继续。


     阿康带领我们找到浦江源头了。以上经版主详细介绍方知黄浦江史上变迁的历史,看到精彩照片同时长了见识,仔细、认真顿时觉得——真值。

点评

继续。 出得三角洲已过12点,沿着斜塘江折上闵塔公路去石湖塘镇上吃饭。此镇由原石湖荡镇和原李塔汇镇合并而成,原属大泖之滨,东濒姚泾河、小横潦泾,南临横潦泾、竖潦泾、园泄泾、来泥潮,西靠青松江,北倚泖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9 18:39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8:3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9 18:40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11-9 16:19
阿康带领我们找到浦江源头了。以上经版主详细介绍方知黄浦江史上变迁的历史,看到精彩照片同时长了 ...




继续。




出得三角洲已过12点,沿着斜塘江折上闵塔公路去石湖塘镇上吃饭。此镇由原石湖荡镇和原李塔汇镇合并而成,原属大泖之滨,东濒姚泾河、小横潦泾,南临横潦泾、竖潦泾、园泄泾、来泥潮,西靠青松江,北倚泖河、斜塘,一片水乡泽国,地势低洼遍布湖、荡,古人以石筑墉并建石湖庙,故集镇得名“石湖荡”。镇区不大人稀店少,却也干净安谧。饭后沿松蒸公路回程,骑上斜塘江大桥,望着江水自西北而下东南,那西北来的水是太湖的水,是淀山湖的水,那可是我们喝了几十年的水啊!


















点评

柳州路的骑友先我们一天去了浦江之首,他们功课做得细,找到了那个零公里石碑。先借来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9 19:20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20:25 | 只看该作者
阿康 发表于 2013-11-9 18:39
继续。

柳州路的骑友先我们一天去了浦江之首,他们功课做得细,找到了那个零公里石碑。先借来看看










点评

过了这斜塘江大桥,我们等于又绕到了黄浦江的对岸,探源之旅已近尾声了。总结一下有几个体会——一是黄浦江基本上是一条人工开凿出的河流,从春秋战国至今,断断续续,一直在开挖疏浚臻于成形,期间多次改道改入海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9 19:38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3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9 19:40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11-9 19:20
柳州路的骑友先我们一天去了浦江之首,他们功课做得细,找到了那个零公里石碑。先借来看看


过了这斜塘江大桥,我们等于又绕到了黄浦江的对岸,探源之旅已近尾声了。总结一下有几个体会——一是黄浦江基本上是一条人工开凿出的河流,从春秋战国至今,断断续续,一直在开挖疏浚臻于成形,期间多次改道改入海口,最值得称颂的是明代永乐年间夏元吉和隆庆年间海瑞所主持疏浚的那两次,黄浦江直接借道吴淞江出海,把两条河航道淤塞排水不畅萎缩易涝等问题一并解决;二是黄浦江是一条年轻的河,与吴淞江相比,长度、流域面积、成形年代都不能望其项背,只能做支流;惟其年轻有朝气,海纳百川,吸纳了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浦东新陆的巨大水量,终于后来居上夺路而出,形成黄浦夺淞之奇观,吴淞江(苏州河)反倒成为为黄浦江的支流了;三是母亲河还大有可为,取水口北移长江,它仍是沪南地区主要水源地,其航运功能并未减弱,上游地区还十分繁忙;其旅游功能、生态环境调节功能、城市景观功能等等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骑着想着,不觉已进松江城,在泰晤士小镇歇歇脚。恰似从华亭故地一下穿越到英伦三岛,一片异国情调艳光四射,真心祝福这些8090后的俊男倩女。
































路过黄渡镇吴淞江大桥,朝江边的那个水桥望了一眼,当年黄歇在此率军渡江伐秦,士兵用酒来驱寒取暖,以畅饮感谢乡亲父老,黄渡人年年闹元宵喝黄酒比赛,我想黄先生筚路蓝缕造福沪渎,上海人是不会忘记他的……
51刻,众骑友各自回到浦江之尾的家中,月浦的老邵来电说,他跑了181公里。

IMG_8434.JPG (90.14 KB, 下载次数: 1)

IMG_8434.JPG

IMG_8449.JPG (94.65 KB, 下载次数: 3)

IMG_844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