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9-29 16:34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9-29 15:00 ![]()
谢谢春天的照片和奉贤骑士的关注。 继续。 谢俞队关注!
太湖大桥由三段构成,如果说岸边的渔洋山是一个桥头堡,那么太湖中的长沙岛、叶山岛、西山大庭山就是三个大桥墩,骑车在桥上飞驶,两边是碧绿的太湖水,远近山峰在湖面上影影绰绰好似海市蜃楼,冲过四千三百多米的三座大桥已是气喘吁吁的了,随即右转沿太湖向西北,翻过新修公路的高高的路基,到得一座古村,叫东村。
西山东村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两千五百年前。踏着脚下历经二千多年风雨的青石路,满目尽是苏派建筑历尽世间沧桑的青黛旧居。 东村在历史上曾是太湖上非常重要的港口。那时候交通不便,太湖里运输的船,从常州、宜兴要经过东村,才能到达苏州、杭州。在太湖里遇到风浪时,就在东村西港过夜。过夜的船有几十艘到上百艘,东村就这样兴旺起来。还听说当初的集市相当好,有肉店、当铺、还有茶馆等等。
东村参观免费,村口两棵高大粗壮的古樟树,粗估树龄起码有5、6百年,这古樟侧面证实东村历史悠久。可能受经济和交通制约,东村古风至今保存较好,进村见不宽的道路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道路两边的民居虽改建不少,但时不时能见到围墙高深的故居、老宅。据说村内至今尚留有明清建筑20多幢,其中以敬修堂的规模和名气最响。
两位老者在家门口揉洗银杏子,一股酸酸的怪怪的味道。
据传,秦末“商山四皓”中的领袖东园公唐秉曾隐居于西山东村,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商山四皓是何许人物?说起来大名鼎鼎,他们是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由于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戚夫人所生的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 把隐居的 “商山四皓”请来了,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侍奉在侧,四个老人跟随在后。刘邦突然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开外,胡须雪白,衣冠奇特,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大吃一惊:“多年来我一再寻访诸位高人,你们都避而不见,现在为何自己来追随我的儿子呢?”四个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刘邦叹曰: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即汉惠帝,吕后做了太后,即毒死了刘如意,砍断戚夫人的手脚,夹出其眼球,香烛熏聋其耳朵,灌哑酒,关在厕所里,起名为“人彘”(彘:就是猪)。 商山四皓婉言相拒太子极力挽留,丢下一句 “善待天下苍生!”便趁着夜色,奔山林而去,归隐在这与世隔绝的洞庭西山。四人分居西山各处,东园公居东村。
“栖贤巷门”,顾名思义就是这条古巷住过大贤,而现在存留的只是巷门,即是东园公隐居于此经常出入山的一条街巷。巷门就在街巷的北端。古代巷门这个东西,其实是公共安全防卫设施,洞庭东、西山为防太湖盗贼入侵,村口、街巷之端设置巷门很多。巷门跨巷而建,砖木结构,四周设青石压沿,中间小砖铺地。立柱四根,后柱旁有门臼,现门已佚,前后柱之间设坐板,供人憩息。虽然柱子和板凳早被时光侵蚀得斑驳不堪,但我们还是感到了那古代先贤之灵气,正从巷门飘然而来。巷门立柱支起了久远的沧桑时光,可以想见在夕阳西下的傍晚,悠闲的村民常会站在巷门口,坐在板凳上,交谈聊天。
徐氏祠堂 徐氏是主姓,至今仍占全村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令人吃惊的是,祠堂的规模之大,进深之多,房舍之众,都市很少见的,特别是在这偏僻的太湖小村庄,尤属不易,见多识广的老冯连连称奇。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两旁的古宅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为多,共有20多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