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凤凰传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发布] 2013年3月2日—骑行洪福寺,探讨佛法,体悟真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3:17:04 | 只看该作者
xyq0107 发表于 2013-2-15 12:24
好活动~!顶~~~~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3:3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凤凰传骑 于 2013-2-15 13:34 编辑

环保   道德  利益  佛教
                                 发布者:能静  来源:上海洪福寺  

        目前,环保工作所面临的现实是: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剧减。人类社会在享受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生态系统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洪水、旱灾、空气污染、珍稀物种濒危……来自大自然的危机,正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向我们频频发出警告。  
      
       而更大的危机则是来自人类本身:社会公德的丧失;拜金主义的泛滥;刑事犯罪的多元化乃至年轻化……凡此种种,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所以,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生态环保的今天,心灵环保的开展也同样是不同忽视的。  

      事实上,心灵失衡所带来的危害,远比生态系统的失衡来得更严重,后果更不堪设想。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自从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以来,就已成为改造世界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理论。而西方的人本思想,则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肯定了人类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当今社会,更是对人才资源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切,都强调了“人之贵、人之重”。也正因其“贵”和“重”,我们也就无法回避人心的建设,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完善,更直接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前景。

  毫无疑问,生态环境的破坏,元凶就是人类本身。茂密的森林毁于一旦,使水土严重流失;辽阔的草原逐步沙化,使荒漠向城市逼近;多少良田正在被摩天大楼所取代;多少江河正在变成污浊的死水,甚至断流、干涸乃至永远消失;而多少野生动植物,也正在人类的杀戮掠夺之下,永远离开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大自然在哭泣!气候在异常变化!如果到这时,我们还不能醒来,不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肩,不能对以往的行为进行深思和检讨,我们又如何对得起子孙后代?

  在今天,保护地球的呼声已越来越急迫,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其中,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心灵环保的工作,也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自然生态的保护才能行之有效。

  正是日益膨胀的欲望,使人们见利忘义,毫无节制地掠夺资源、破坏自然。但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对自然构成的种种伤害,最后还是要由自己来承担这份后果,所谓“害人终害已”。贪欲是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唯有理智才可以战胜它。人们之所以一错再错,正是因为理智的弱化乃至丧失。所以,我们不能不直面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益和道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潜在的物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于是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期待一夜暴富。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了贪赃枉法的权钱交易,也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为图一时之利,视道德如无物。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乃势在必行之举。

  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回避正当的利益,因为利益毕竟是我们生存的必要保障。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必须通过正当的渠道勤劳致富。只有通过智慧和努力和获取的财富,才是合法的、光荣的。另一方面,利益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主动寻求机遇,不断拓展新的生活。在这样的进程中,利益也会是一种美好的诱惑。曾几何时,人们为年薪百万元的招聘广告而深受鼓舞,它让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事业有成。

  但物极必反,所以在对待利益的问题上,必须恰到好处地掌握好分寸。由此,我想到佛教。我对佛教了解得不多也不深,只是略知一二,知道佛教“普度众生”,知道佛教“劝人为善”。我对佛教的亲切感,来自佛教对人生的关怀。在我们家乡一带,信奉佛教的比较普遍,他们的虔诚令人难忘,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大多都有着纯朴、善良的品质。从哲学角度来看,佛教实际上也是人性学。佛教注重人的觉悟,我认为这正是佛教最具亮点之所在。如果弘扬佛教精神,使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应该是积极性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都需要修心养性,需要以理智面对各种诱惑,正确处理利益与道德的关系,还需要以智慧来认识自我,认识人生,努力升华自己的人格。凡夫要成佛,不下一番苦功是难成正果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加强道德建设,社会又如何能够健康发展?我们又如何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

  所以说,道德与利益,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在符合道德的前提下,我们对利益的追求才是合理的。而这两者的结合,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保和心灵环保,连同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命运。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0:04:29 | 只看该作者

上海洪福寺住持圣怀法师
14
发表于 2013-2-16 10:32:36 |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3-2-16 11:00:27 | 只看该作者
佛法无边,此生有涯,顶一个!
16
发表于 2013-2-16 11:40:15 | 只看该作者
佛法无边 阿弥陀佛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9:05:32 | 只看该作者
云龙 发表于 2013-2-16 11:00
佛法无边,此生有涯,顶一个!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9:06:59 | 只看该作者
hal408 发表于 2013-2-16 11:40
佛法无边 阿弥陀佛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2-17 21:40:44 | 只看该作者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22:3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凤凰传骑 于 2013-2-18 22:35 编辑

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

            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可见茶的保健功效非同一般。同时,我国又有句俗语,"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不及时冲洗茶杯有什么危害?一个人每天最多喝多少茶才最健康?茶叶最多能冲几次?让我们来逐个揭开这些疑问。

  没喝完的茶最易形成茶垢

  科学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含有矿物质和微量有害重金属离子,如镉、汞、砷等。当水加热时,随着水温的升高,某些钙、镁离子溶解度下降,难溶盐浓度不断加大,当水被浓缩到一定程度时沉淀析出。这些析出物可随水冲泡茶而进入茶杯中,没有被喝完或放的时间较长的茶水暴露在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金属元素就会发生氧化,生出褐色茶锈,俗称茶垢,附着在杯子内壁,茶锈中就含有了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金属,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长期用不沾满茶垢的杯子可致癌

  专家表示:“茶垢中含有镉、铅、汞、砷等有毒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这些物质会附着在光滑的茶杯表面。随着饮茶进入身体进入人们的消化系统,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等相结合,生成难溶的沉淀,不仅阻碍了人体对这些营养素的吸收和消化,还会使肠胃等器官受到损害。另外,经常不清洗的茶杯,还留有更多水垢,其中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对健康极为不利。”同时,这些氧化物进入身体还会引起神经、消化、泌尿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早衰,尤其是砷、镉可致癌,引起胎儿畸形,危害健康。

  如何彻底洗掉茶垢

  茶垢越厚,越难清理,因此日常的清洁和定期清理同等重要。专家建议个人每次喝完茶后,即使茶具上没有留下明显的茶渍,也应认真清洗,以免积少成多。

  (1)茶垢沉积已久不好清洗,用加热过的米醋或用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再用牙刷刷洗就可轻松清洗干净。需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的是紫砂壶,就不需这样清洗。紫砂壶本身有气孔,茶垢中的矿物质能够被这些气孔吸收,对壶能起到养护作用,也不会导致有害物质“跑”到茶水中被人体吸收。

  (2)茶杯、茶壶内放入一小勺桔子粉或桔子汁等果汁,装满清水后放置2-3小时,这样茶垢与茶具失去了粘合力,就容易除去。

  (3)茶壶或茶杯里加水,放入土豆皮,加热煮沸,冷却后冲洗,很容易就能清洗干净。

  (4)使用金属制的茶隔时,会因茶垢而变得乌黑,如用中型清洁剂也洗不掉的,可用醋浸泡,或用漂白剂浸泡后可轻易去垢。

  (5)在内侧涂上食用盐,特别是有茶垢的地方。然后用牙刷用力地刷洗茶杯,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专家特别提醒,清除茶垢时最好不要用钢丝球或清洁球等比较粗糙的清洗工具来刷洗,因为这些刷洗工具容易伤害茶具内壁的釉质,使之变得越来越薄,以后生成的茶垢会很容易渗入到茶具深层,极难彻底清除。个人宜采用软毛小刷子或牙刷、轻柔的清洁布等来清洗。

  泡茶

  袋装茶最好只冲泡1次,散装茶则别超过3次

  除了茶垢不清楚有害健康,茶叶冲泡几次才最有营养,最健康?很多人也并不清楚。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将茶叶反复冲泡,直到喝不出味道为止。有些人则冲泡一两次就赶紧换茶叶。这两种做法哪种正确,一杯茶究竟冲泡几次比较好?有些人喜欢喝淡茶,有些人喜欢喝浓茶,虽然茶叶冲泡的次数和不同人的口味有很大关系,但从营养吸收上来说,袋装茶最好只冲泡1次,散装茶则别超过3次。

  茶叶中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枢神经兴奋的咖啡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析出多少,和冲泡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外形颗粒越大的茶叶,营养物质析出的速度越慢;颗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