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常青藤 于 2012-11-2 16:22 编辑
今天(11.1),京杭大运河小分队上午在淮安游览了周恩来故居,淮安府署,镇淮楼,总督漕运部院,下午到河下古镇,闻思禅寺,吴承恩辜负,梁红玉祀,周恩来纪念馆,等风景名胜地方。
周恩来故居,位于淮安市的驸马巷内。 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 .系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构平房,共32间。周恩来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至12岁。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住房,继母和乳母住房,周恩来诞生地、读书房、他提过水的水井和浇过园的菜地;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现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市楚州城区,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是中国罕见的进士镇。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河下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明清时,河下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曾设在这里,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河下镇内还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保存完好。如吴承恩故居、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
虽然河下的衰落已有百年,但河下那古朴幽深的石板路和街巷,那曲折回环的河渠和萧湖,那瓦椽不整、隔扇半朽的古民居和古店面,那盈耳触目、无处不在的独特的文化气息,仍在执着地昭示其不同寻常的历史履痕。古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文物遗存。是淮安城一颗璀灿的明珠.
总督漕运部院,是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位于楚州城区中心,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占地约3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计有房213间。它画梁雕柱,飞檐翘角,雄伟壮观,气势恢弘。门前有宽大雄伟的照壁,右边有票事房;照壁右有吹亭,左有鼓楼,门前两旁有一对两丈多高纤尘不染的巨型白矾石狮。中轴线上建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海节楼。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以上建筑,于20世纪40年代被逐步拆毁。在总督漕运部院衙门前有一对全国罕见的、纤尘不染的白矾石狮。“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成碎块。
淮安府署坐落在淮安老城楚州区东门大街,淮安府署是中国仅存的两座府衙之一,有着2200年的建城史,其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有大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西路为军捕厅,大门外有石狮,照壁、牌 坊等。 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是今人了解古代官衙文化的实物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镇淮楼,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始建于南宋。明朝修筑淮安城的时候把它改建为谯楼,即用来打更、报时、报警的钟鼓楼。清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因淮水经常泛滥,“镇淮”之名,取其镇压水患之意。镇淮楼的下部是砖石高台,正中辟拱形门洞,台子由底至顶逐渐收小,略呈梯形,台子旁边有砖砌梯道供上下行走之用,台顶四周设栏杆。台子的上部为木结构两层楼阁,面宽三间,重檐青瓦歇山顶,十分古朴。 透过其沧桑的历史,可见这座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四大都市”的古城当年的富庶与繁华。
明天,他们离开淮安,,计划骑行92公里,到高邮住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