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拖拉机1 于 2012-9-22 12:22 编辑
1960年,我国首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探空火箭,在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发射成功。此处现还保存着当初火箭发射台基石,包括面积1.4平方米、镶嵌4只粗大地脚螺丝的水泥平台1座;长2米、宽0.4米的水泥墩10座。
1958年5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第一次当众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闻听此言,代表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毛泽东又笑着补充说,当然,卫星应该从小的搞起,但是像美国鸡蛋那么大点儿的,我们不放,要放我们就放它个两万公斤的。研制新中国首枚火箭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具有良好工业基础的上海,落在了由交大力学系副主任王希季带领的一群年轻人身上。王希季被任命为机电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时,只有37岁。他手下的“精兵强将”,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大跃进”的年代,王希季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可想而知。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国际援助,有时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通过啃书本掌握,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由于条件极为有限,他们第一次设计的运载火箭的发动机,用的竟然是连前苏联、美国都未曾用过的液氟、甲醇高能推进剂,因此研制工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挫折。但是凭着一股“劲”,王希季他们坚持了下去。“这个也不完全是大跃进的精神。”几十年后,当中国已进入载人航天的时代,王希季回忆往事,感慨地说,“我们要自力更生地发射我们国家的卫星,实际上是国家整个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威慑力量的一个组成,直接跟这个国家利益有关,甚至影响到和平。实际上就是孙子兵法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你不敢打我,我就可以争取和平。”王希季最终将这枚T-7M火箭竖立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一个由稻田改建的简易发射场上。没有电,就借来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用芦席遮起来。王希季的指挥所是用麻袋堆起来的。没有通信设备,他就站在半人高的麻袋掩体后,通过手势和大声喊叫指挥发射。没有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用土办法造出人工跟踪天线,好几个人用手把着才能旋转和俯仰。最危险的火箭加注,竟是自行车打气筒打进燃料储箱中。1960年2月19日,伴随一声“发射”的口令,一枚在发射架上的火箭直射云天。当天傍晚,科技人员在预定的海域把火箭的残骸打捞上来。大家奔走相告——中国首枚火箭发射成功了!中国首枚火箭的发射,使身处世界冷战大格局下的中国人热血沸腾。
T-7M气象火箭(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1960年2月19日在南汇区老港镇以东2公里的沙滩上成功地发射。火箭长5.345米,直径0.25米,起飞质量190公斤,助器推力1780公斤,主火箭推力226公斤,飞行高度8千米到10千米,这是我国探空火箭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大家参观完遗址后,就顺原路返回,在火箭路上的一家滨海农家乐里吃中午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