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品 于 2012-5-17 07:23 编辑
4月16日下午从黟县《桂林山水骑友之家》出发→石亭村→黟县老街→烈士陵园等景点游览。景点免费游览 黟县石亭村——黟县明清以来将县域界分为“十二都”,今天的石亭村历史上属一都,为邵、郑、李、吴等众族聚居的分散型村落,古有石亭、天官里、湾里、松岭、鹤山、西田六村之分,其中石亭人口居多,位置居中,故建国后以石亭为村名统称之。村庄坐落在黟城盆地西北角,背倚巍巍横山,前临万顷良田,春有菜花似锦,秋有稻浪如海,四时皆得田园山色之美乐。 明清以来,村中男丁或寄命于商,或求学问仕,历经数代孜孜经营,各族不遗余力地建家祠、修庙宇、兴学堂、筑路亭、铺路、架桥,一个千余人口的村落终于形成。 一个村落的历史在后人的流传中往往总是由几个重要人物衔接起来的。他们的荣辱沉浮构成村史中最为引人的章节。石亭村的邵、郑、李、吴诸族各自都为村史贡献出自己骄傲的人物。邵姓、吴姓子弟多从事商业,佼佼者有邵开泽、邵金仁、吴寿康、吴荫祖等人。邵开泽、邵金仁为祖孙关系,皆在江西饶州、赣州鄱阳一带经商,先是经营南货(杂货)零售业,后资本积累雄厚,从事制糖业,资产渐丰,邵金仁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造一幢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豪宅,百年后依然不减当年风采。门楼高大威严,左右石鼓相对,无声地诉说着繁华往事。绕迎霭门,百年老桂枝柯如冠,翠叶似云。前对一池,一丈见方,四周护以青石栏板,泉音清浅,若有若无,仿佛转瞬即逝的烟云往事。在三进的老屋里转悠,精美的莲花门、窗罩都隐隐透溢出当年的豪奢之气,而庭外的八角门上“蔚然深秀”的篆刻青石匾额,却注释着一个商人家族对文化的膜拜。似乎什么都未改变,然而事实上什么都改变了。青石的门枋上正贴着“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地是黄金”的对联,悄然传遍出历史的嬗变。曾经四海为家,经营八方的徽商后人们,如今成了守望家园、躬耕田亩的农夫,这种生命轨迹的大裂变成了整个徽州大地由繁盛而步入衰落的历史注解。类似的命运也折射在吴氏家族的历史上.吴氏家族的吴寿康民国时期曾在上海滩创办嘉美印铁罐厂,建国后响应国家号召,举厂迁往东北长春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一同前往的还有族人吴荫祖,时任该厂副厂长。“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吴寿康自少年时期就到芜湖市庄学“做生意”,孜孜于经营之道,克勤克俭,终在上海滩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可谓苦尽甘来。遗憾的是吴氏后人因历史的羁绊,再也没有人能够在十里洋场的繁华之地上一展身手,而是在吴寿康他们留下的故居周围,一年又一年地在叱牛声中把人生的希冀深植进黑油油的大地,于菜花黄、梨花白的季节交替中缝补着岁月的艰辛。 百年的家族犹如百年的老树,有春叶缤纷的繁荣,更有秋枝寥落的无奈,然而唯一不曾更改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只要你踏上这块土地,接触到这里的人,你就能感觉到一个百年家族内部潜藏着的类似生命遗传信息之类的东西,如上百年不曾改变的淳淳家族之情,上百年不曾中断的对精神文化的孜孜追求,或者是先祖对于后人所寄予的希冀等,而这些潜伏在家族每个后来人的身上,最后就构成一个家族特有的气质。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由此而区别开来。 石亭的郑姓、李姓家族,演绎出的则是另一类的家族轨迹。郑姓中最为耀眼的是郑恭一门。郑恭生于道光年间,1890年考中进士,签分兵部学习主事,以家贫,请由主事降就知县分发。历任江西永宁、临川,卢陵等县知县。郑恭有胆有识,政绩颇著。主政临川时,境内教堂林立,号称难冶,他向外国教士宣布道:“宣教为我国所不禁,但必须按律而行。”当地因此民教相安。时值清廷推行新政,他亲自创办学校、书报社以开士风,又购美国凿井机器,以振兴地方农工商业。转政卢陵县时,正值清廷签订《辛丑和约》,江西教案赔款,以卢陵为最,教民报复案件纷起,株连数百人。郑恭到后,极力保护善良百姓,大多都给予平反,当地百姓感恩戴德。1905年郑恭升为道员,分发江苏省。嗣后因病告老还乡,次年卒于石亭村。著有《萱荫山房文集》存世。 郑恭第四子郑颖荪,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大学,归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他精通古代乐器,是我国著名的古琴专家。郑颖荪膝下有四子,个个不同凡响。长子郑曾期,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到菲律宾兴办中国交通银行并任行长,后获经济金融管理博士学位。在菲期间,致力发展金融事业,曾获菲律宾政府多次嘉奖和政府首长的接见;次子郑曾祜,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教授,曾担任国际工业技术竞赛裁判长:三子郑曾同,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中国数学学会理事,系全国三届人大代表和五届政协委员;四子郑曾远,1948年从南京同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即投身国家建设,一直在湖南湘潭市湘潭电机厂从事技术工作,系高级工程师。 郑氏一门,祖为进士,子为教授,孙辈三名博士一名高级工程师,实为一族一村之盛事。郑氏故宅,当年高悬“进士第”横匾,为石亭村第一豪宅,1976年曾作为电影《小花》的拍摄场地,刘晓庆、陈冲等后来扬名国际的著名演员均在此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这段历史为郑氏故宅增添了不少动人的故事。惜乎几年后不幸遭受祝融之灾,连绵广厦尽成烟土,只剩正门门楼、院内青石圆门及百年玉兰树、桂树、琴石等旧物留与后人为念。琴石为院中桂树下一形似古琴的青石,长约一丈,宽二尺许,两端呈椭圆形,左端镌有篆体“琴石”二字,古韵悠然,想必是当年郑颖荪教授的爱物。清风拂而琴瑟无声,桂树落而逝者如斯,令人无限怆然。 李姓原居鹤山,因地狭人稠,遂迁往鹤山对面一里处的西田,筑石垦疆,渐成一村。李淦是李姓最值得骄傲的人物。据《黟县四志》记载:李淦系附贡生出身,办事精明果断,沉着老练,在福建历任要职。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台湾淡水县(今台北市)知县,在任六年,卓著劳绩,为台湾巡抚刘铭传所倚重。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之役中国战败,割台湾与日本。时李淦认为守土有责,抗争于大府,并亲自带领兵勇与日军作战。后在清廷强令下不得不忍痛让出。随之被调往福建长乐县任知县,保升至道员,后以疾辞官归里。至今从台湾返大陆探亲的台胞提及李淦在台湾的政绩,皆啧啧乐道。李淦的小女儿因出生于台湾凰山县而取名为凰兰,后许给同村郑恭的四子郑颖荪为妻室。 李淦故居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东西洋楼”,气势恢宏,楼间开阔,画栋雕粱,工艺精良,风格宛似西洋建筑。“西洋楼”因村民改建而不复存,“东洋楼”风貌依旧,月亮门、牡丹花台、金鱼池、水榭一一保存,传为小姐闺阁。楼后有“鸣鹤山房”,为子弟读书处,或寄“睛空一鹤排云上”之意。 李姓原在鹤山建有宗祠,迁西田后于民国十年重建。形制及规模皆普通,唯在寝厅两壁各立一碑为特。一为《西田李氏祠堂记》,追溯祖先及建祠经过,碑文系时任民国安徽省议会议员的十四代孙李则纲所撰,十五代孙李鸿庆所书。族人传鸿庆书碑文时年16岁,用笔浑熟,令人为之啧啧。另一碑为《西田李氏宗祠建造收支总帐》,建祠一应费用分厘不爽,建造者之公心可昭。看来今人之财务公开并无新意,回应历史而已。 祠旁隔一长巷即为“养正家塾”,四字石匾依然高嵌门额上方,笔力浑朴。将宗祠与家塾并列而建,可见李氏家族对后人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养正”二字,又寄寓了对后人更为深沉的期冀。家塾前对万顷沃野,十里之外,城郭遥遥在望,而后是干重青山,以及千重青山之后的京、津、苏、杭等烟柳繁华之地。书声琅琅中,李氏后人沿着家园的小径,将家乡翻过来成为故乡。 而那些所谓的繁华之地,它们的根都生长在乡村,生长在一个个平凡而厚实的如石亭一般的老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