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品 于 2012-5-15 09:44 编辑
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黟县柯村暴动组织发动:柯村位于黟县西北(当时属太平县),地处黟、祁、石、太四县边陲。境内山脉连绵,峰峦迭嶂,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大部分农民租种地主田地,饱受地租、高利贷和苛捐杂税的残酷剥削,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而人口不到6%的地主豪绅,却占着80%以上的田地,阶级矛盾十分尖锐。1930年8月,潜山县请水寨暴动后的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韩锦侯、储汉仪、韩彬、刘雨润、储高阳、储希文等,陆续来到乌头坑、胡家门、朗坑、王家等村,以行医、教书、种山为掩护,宣传马列主义,发动群众。同年冬,在拜祭堂结识洪常进和尚,共同进行革命活动。1931年,又和从江西返乡的中共党员王和生,当地进步青年方再兴取得联系,团结进步青年,开始党的初期活动。 1933年秋,中共闽浙赣省委派宁月生、陈大良、黄天贵等人率驳壳枪队来柯村一带活动,铲除恶霸,镇压了孙村壮丁队长孙志高,使敌人闻风丧胆。 1934年,柯村地区大旱,以胡炳希为首的地主豪绅,勾结官府,催租逼债,敲榨勒索。6月,刘毓标受中共皖南特委派遣,来到拜祭堂与韩锦侯等接上关系,传达了特委指示,决定在拜祭堂成立中共太平中心县委,由刘毓标、韩锦侯、王和生、储汉仪、储高阳、储希文和盛守根7人组成,刘毓标任书记。7月,为适应人民群众的斗争要求,配合闽浙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开辟皖南新苏区,中心县委召开会议,决定进行秋收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一计划在8月初得到中共闽浙赣省委批准,并指示待省委派出的干部和武装到达后进行。中心县委立即展开暴动的组织发动工作,以支部或自然村为单位,普遍建立农民团、少共团、组建武装,为暴动作好准备。 同年秋,在乌头坑成立皖南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由方再兴任主席。 暴动:1934年8月中旬,地下交通员曹丫头从拜祭堂去新棚给储汉仪送信,在杨梅坞遇上国民党壮丁队,密信被搜出。中心县委根据突变情况,决定把暴动时间提前到8月21日,指挥部设拜祭堂,由韩锦侯任总指挥。21日深夜到翌晨,从杨家墩到柯村一带,全面进行了暴动,参加群众有3200多人,党员百余人。到8月底,东起黟县方家岭,西至石埭县城安(今属祁门县),南到祁门县历口,北达石埭县七都。东西50公里,南北60公里的范围内掀起暴动高潮。暴动中,农民团和赤卫队,以长矛、大刀、土枪为武器,打土豪、烧田契、分浮财,镇压了土豪劣绅300余人,其中有国民党县自卫团团总汪晓堂、民愤极大的豪绅胡炳希、大恶霸刘侠和保长王炳才、胡昌阳等,缴获地主武装各种枪支320余支,推翻了柯村周围地区的国民党的乡、保基层政权。 8月26日,中共石埭县委在柯村召开400多人的群众大会,成立柯村农民团,当场又有3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加。9月2日,中共闽浙赣省委,派红军挺进队300余人组成的游击大队,由宁春生政委率领来到柯村支援暴动。这支队伍在茅山岭击溃国民党太平县自卫队,战斗中毙敌5名,缴枪5支,群众的革命热情更为高涨,声势更加浩大,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内,农民开仓分粮,到处书写着“为土地、为自由、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到底”、“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大幅标语,男女老少高唱《红旗歌》,并出现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动人场面。 成立苏维埃政府:暴动后,中共太平中心县委从拜祭堂迁到柯村,下属太平、石埭、黟祁、泾县、青阳5个县委、18个区委、68个党支部。 9月初,中心县委举办了土地训练班,开展土地改革,有600多户2300多人分得土地。 10月,中心县委在柯村召开群众大会,成立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宁春生,副主席方再兴,下设财政、供给、土地、罪犯、交通、印刷、文教、修枪等部。并成立少共团、妇女部、儿童部等群众团体和红军总医院。从9月至12月,又先后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工会训练班、农会训练班、白区训练班等。还成立了工农红军江边特区司令部,组建了皖南游击队,以及县大队、区中队、乡分队等武装。 方志敏到柯村:1934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30000多人,由太平县分三路进入柯村苏区。19日,在皖南苏维埃政府门前召开群众大会,方志敏作了重要讲话。在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根据形势变化,必须把苏区转为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坚持秘密活动,保存革命力量,保护基本群众。手书“掌握欃枪,任他风暴”鼓励全体战士,英勇不屈,顽强斗争。并从抗日先遣队中拨出一个侦察营,与皖南游击大队合编为红军独立团。21日凌晨,先遣队离开柯村,分兵由钓鱼岭、方家岭、章岭进入碧山村,在八卦鼎一带,击溃由县长庄继先率领的保安团、别动队后,过陶岭向休宁县珰金街方向进军。 12月31日,先遣队又由歙县来到黟县宏村、际村。次日,过西武岭,经祁门县金字牌向化(开化)、婺(婺源)、德(德兴)苏区进军。途经碧山村时,捉拿和镇压了罪恶较大的地主豪绅7人。 苏维埃保卫战:柯村暴动后,国民党保安团和地主武装,疯狂地进犯苏区,宁春生、刘毓标等率领游击队和民兵,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从1934年9月至1935年初,主要的战斗有: 打鼓岭战斗——1934年9月,太平县郭村民团200余人进犯苏区。宁春生、刘毓标等率12名游击队员,在打鼓岭伏击,毙敌7名,缴获土枪12支,活捉民团营长王炎及团丁多人。 木子岭战斗——1934年9月底,国民党保安团伙同壮丁队1000多人进犯苏区,皖南游击队配合民兵,在木子岭与敌激战,毙敌20多人,缴获枪支12支,敌军溃回郭村。 菖蒲岭战斗——1934年冬,皖南游击队和民兵,在菖蒲岭阻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毙敌联队长1名,缴枪5支,并乘胜追击,消灭保安团40余人,缴获步枪40多支。 朗坑战斗——1934年冬,驻佘溪的国民党何营4000余人进犯苏区,宁春生、刘毓标率游击队和民兵,在朗坑占领制高点,居高临下,用滚石、土枪、土炮,以少胜多,将其击溃,毙敌10名。 毛坦河战斗——1934年冬,皖南游击队在毛坦河,大摆地雷阵,阻击了国民党保安团和壮丁队2000余人对苏区的进犯,炸得敌人尸体狼藉。 哺鸡坑战斗——游击队在哺鸡坑阻击国民党七十八师一营兵力的进攻,毙敌排长和士兵6人,缴获驳壳枪1支和长枪18支。 方家岭战斗——1935年初,游击队在方家岭阻击黟县保安队、壮丁队的进犯,毙敌7人,活捉队长金起良及敌兵7人,并缴获长枪1支,土枪30支。 1934年12月21日至24日,国民党派遣俞济时率第七师二十一旅(旅长李文彬)、第四十九师(师长伍诚仁)、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等围剿柯村苏区。1935年春季以后,柯村苏区白色恐怖愈加严重,革命形势趋于恶化。2月25日,王弼(中共皖南特委书记)、苏承屏(中共皖南特委少共团书记)被捕叛变后,国民党七十八师、八十八师纠集各县保安团、队数千兵力,向柯村苏区合围,实行人屠杀。江溪、兰湖、雷湖、菖蒲、城安等14个村庄,被杀害苏区干部、民兵、群众及红军伤病员共203人,柯村、江溪、胡村被烧毁房屋81幢,抢去牛、骡马183头,毛猪600多头。宁春生、宁月生、韩锦侯、储汉仪、方再兴、洪常进等领导人,先后牺牲。党的活动中心地点乌头坑、拜祭堂被烧成一片焦土,柯村暴动遂被扼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