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evolution-x 于 2011-12-9 23:21 编辑
小弟只是看到了 文章 转个贴 如有不妥请删
原帖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129f210100wm9e.html
某童鞋在逛外网时发现了这篇很详细很中肯的评论,写自一个用过很多轮子,而且实力应该还挺好的牛人。为了能让大家都更好地理解,所以花了几小时翻译了一下。意译较多,字面不一定能对上,但是我是尽量做到正确表达作者的意思了。
当然是先开个传送门:
http://weightweenies.starbike.com/forum/viewtopic.php?f=3&t=90184
不像国内杂志网站上那种只赞不弹、不痛不痒的所谓评测,外国网站的评测往往就中肯多了,而像本文这种非官方的个人评测,则更是优点缺点都统统数一遍了。
下面是翻译:
很多WW(weightweenies,以下不重复了)上的主题都是咨询轮组之间的对比的
这个主题是个对于我使用过的那些轮组的评测,这些轮组包括:
Shimano:
Dura Ace carbon 24s(包括内置条帽和外置条帽两个版本)
Mavic:Cosmic Carbone Ultimates
Lighweight by Carbonsports:Standard Generation IIIs
自编轮:Ambrosio Nemesis搭配record花鼓, DT RR1.1搭配DT240S花鼓, Ligero 27mm 轮圈搭配extralite花鼓, Ambrosio Crono F20s
Campagnolo:Bora, Hyperon, Fulcrum Racing Light clincher, Fulcrum Racing Speed, Nucleon tubulars, old school Eurus clincher, Zonda clincher, Shamal Ultra clincher.
Hed:Older 50 stingers, Hed tri spoke
Edge:38.1 搭配ligero花鼓, 38.2 搭配DT240S花鼓, 68.1 28孔, 45.1 搭配DT240S花鼓
Bontrager:Aeolus 6.5 clinchers and XXX Lite tubulars.
Zipp: 2011 303 tubular
第一轮:Mavic CCU,LW,Bora,Edge 45
Mavic CCU轮组:
![]()
优点:
非常轻,感觉很敏捷,空气动力学好,维持速度不错。对侧风的反应小,骑乘品质、骑乘时候的声响都很好,非常非常硬,力量传递非常出色。远看很高级,带有保养计划的很好的售后服务。
缺点:
不平整的,带有比较宽的碳纤维凹凸波纹的刹车边,和由于轻微偏摆导致的刹车脉动感。糟糕的千斤片和塔基,沉重的钢塔基(钛版本也有,不过要很多钱)和糟糕的密封性。铝合金的后花鼓和大头辐条看上去很低档。
综合评价:
过得去。穷人的Lightweight,也许值得考虑,仅当你能享受到保养计划时。
我的评价:
当看到塔基那一段的时候,我就那个会心地笑了……木哈哈哈,mavic的塔基设计一直都比较脑残啊……
别的来说,我真的觉得MAVIC轮组挺不错,性能来说真的很好,价格也算是比较合理的。注意保养就好。
LW Gen III轮组:
![]()
优点:
非常轻,加速很快,路感很好,很硬但是也不会颠簸得不舒服。很好的外观和声音,维持速度还不错,不算最好的刹车表面(也就是还可以……),更大摩擦力的刹车边有利于停车(取决于刹车皮),只有这对轮子能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
缺点:
昂贵,如果弄断一根辐条或者圈就要头疼很久了。对于这个价位来说像垃圾一样的轴承和塔基,好像比较容易受突然侧风的影响并影响操控,走在烂路上的声音和感觉令人很担忧。欧洲的售后服务不错,但是美国的就不行。我希望LW能更新一下圈的截面形状以取得空气动力学和侧风下的操控性的平衡,而不是高枕无忧地一直用一个古老的设计。
综合评价:
如果只有最好的才能满足你的需要,而且有一对用来对付恶劣天气的低框轮组,这个是你的好选择。
我的评价:
YY一段对话:
作者:“Lightweight尼玛敢不敢改改圈截面不!都10年了都不改一改!”
Lightweight工程师:“唉,其实不是我们不想改啊……只是我们那个一侧辐条粘在圈上另一侧的蛋疼设计,决定了圈的截面必须就一直是deepV啊……”
作者:“deepV你妹啊!乃以为乃是设计妹子的低胸V领啊!这么个截面尼玛就是第一代碳刀截面!现在连中国的山寨货都不屑于用了好伐!”
![]()
Lightweight工程师:“¥%#@&¥#@!**%#……”
看下图就懂了。LW解释说这样子有利于力传到神马……但是我对效果表示相当的怀疑,没有任何另外一家厂牌是用这么个设计的……
![]()
Bora/Fulcrum Racing Speed轮组
![]()
![]()
优点:
保持速度很好,淡定而且均匀的刹车感觉,稳定的过弯,轴承系统绝对是市面上最好的一个。优秀的塔基,非常耐操和可靠的圈,性感的碳纤纹理,2:1的编法的后轮令刚性很好,好的刹车表面,但是快速停车不算太好(取决于刹车皮),性能和耐用性以及各方面都平衡得很优秀轮组,能方便地每天用来在所有地形和路面骑行,在侧风里也很好操控。钢辐条可以更换,铝花鼓版本的bora(指bora one)价格挺合理,花鼓结实、可靠,零件很容易获取,以及调整张力很方便。
对比bora类型的轮组和LW、edge类型的轮组(也就是钢辐条碳刀和一体碳刀的对比):
我比较倾向于选择bora系轮组用于所有的集团骑行,以及hyperon或者ambrosio nemesis用于单独骑行。对比起LW这类一体碳轮组,我不用去担心路面的坑洞、有泥土的路,或者去担心别人意外地把脚踏或者后拨绞进我轮组的辐条所造成的后果——当我使用一体碳刀时,这是个一直萦绕在我脑际的问题。在我居住的地方有很多强悍但是完全没有集团骑行经验的铁人三项高手,尤其是在侧风盛行的情况下。Bora系轮组是结实的轮组,过弯很稳定可靠。它们加速相对比较快而且保持速度很好。因为圈比较高和润滑的轴承,下坡很快。它们在山谷里常见的突然而猛烈的侧风里也操控稳定。它们看上去很高级而且高速时的嗖嗖声也很爽。
比edge更重些的圈重,在跳过障碍时提供了更坚实的感觉,以及在个人努力(突围)以及集团骑行时能令人更有势头。它们使用的陶瓷轴承几乎是不需要保养的。考虑价格,最好的选择是bora one,然后自行更换campy USB等级的陶瓷轴承。
只有在应对在最前的6%级别的人群之间的短暂且激烈的拼抢时,我才会觉得更轻、惯性更小的Lightweight系轮组或者edge圈(轻量化的1系圈)表现得更好。
缺点:
爬陡坡和快速加速时表现得算是比较重拖的,难以调整的内置条帽(但是一直都不用调……),因为特别的编法和孔数而贵得恐怖的轮圈修补件,和因此而导致的可能比较慢的售后服务。相比于宽轮圈技术(zipp之流),值得怀疑的空气动力学效果——我没看过任何关于campagnolo做过对于轮组的风洞之类的测试。如果你损坏了轮圈,更换一个会非常昂贵。
综合评价:
如果你想要最平衡的,和最不用担心的日常使用轮组——这个就是了。
我的评价:
campy碳刀的做工真的是最好的,没有之一。超级完美……不得不佩服。2:1侧向刚性较弱的问题也通过比较宽的非驱动侧法兰距解决了。唯一值得怀疑的确实是圈截面,这点仍然是比较不思进取啊。要是能搞个G3的zipp圈……那是多么河蟹啊!
Edge 45s
![]()
优点:
很好的售后服务,加速很快,新的橡胶材质的enve刹车皮相当软和有弹性,并且刹车效果惊人地好。维持速度还不错,这些优点造就了一对很轻快的、综合了某些LW系和racing speed系轮组的优点的(前者指轻量化的圈,后者指修补性)适于日常骑行的空气动力学轮组。
缺点:
原装edge轮组搭配DT240S花鼓不好(240确实结实和容易折腾,但是也很平庸,无法编出来一对刚性上乘的轮组),有几次扒胎时圈内层的碳纤表层也被扯了起来——因此使用售后服务更换了新的轮组。我不在乎圈表面的效果并且倾向于碳纤维纹路,内置条帽也令如果需要调整时很蛋疼。我确实很怀疑其空气动力学效果,对比起hed和zipp之流,因此也迫切地期待新的smart enve系列轮组发售。
综合评价:
轻量、结实,而且可以在较低的价格下编制到能达到你的刚性需求。
我的评价:
对于这种轮组,我都不会叫做“厂轮”的,我会叫它们“厂自编”,因为从选材、编法来说完全就是毫无新意和诚意,随便找个编轮技师就能依样画葫芦整一对,花几倍的钱去买这样的轮组有什么意义?纯粹就是坑爹。点名批评个:厂自编货色,包括Edge/Enve、FFWD、Reynolds、DT,当然台湾省那堆“精品”杯具们都够摆满一茶几的了,我都懒得去数了。国外几个牌子的还好,一般圈上都还会有点特色,例如edge的轻量化圈、FFWD的高模量碳材圈、Reynolds的辐条混搭、DT的……配色(DT你究竟羞愧不?),而台湾的货色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也难得说了。
Edge 68轮组:
![]()
优点:
这是市面上这个圈高的最轻且最强壮的轮组。通过孔数的、辐条、花鼓的选择,它们可以编得像LW一样轻(用extralite的花鼓)或者好像场地轮组一样结实。我使用28根辐条和disco花鼓来编我的(轮组)来用于场地用途,它们不会有丝毫的软弱表现,即使是在最猛烈的冲刺下。在有着比较陡的倾斜弯道的短场地,较轻的圈重非常有利于所有的小加速并且高框圈令维持速度比使用传统轮组的骑手更好。你会在短场地上获得很多关于轮组的极限的感受,但是edge 68轮组真的是完美的。
这个圈真的是多用途。我知道一个WW会员整季都使用一对edge 68来比公路越野比赛,另一个会员则经常用它的68来赢得最陡的爬坡赛。伴随这新的SMART形状,它们只会变得更加好。
并且——edge/enve的售后服务是市面上最好的。
缺点:
值得怀疑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圈截面形状。因为圈高和截面形状,可能在侧风中比较难操控。在场地上,和使用传统轮组的骑手队列骑行时,由于这对轮组维持惯性的能力太好,它令我恼火。要在轮换时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顺畅,而不是拉出来一个空隙。在队列第二第三位骑行时,我不得不往场地高处或者是露头一下(增加风阻)去减慢我的速度。但是当也使用高框轮组的骑手队列骑行时,它们令我更能维持速度和留在带风位置更久。我不能评价它用于公路时的感受,关于刹车表面的问题我也没法回答,因为我的这一对是用于场地的轮组。我曾用68的前轮在室外骑行,但是时间不足以得出任何结论。假如你只能拥有一对轮组,我不认为68轮组是一个好选择。
综合评价:
全能且强悍的速度怪兽,完美适合于在最后有一个短爬坡的夏日高速队列骑行。
我的评价:
好吧,用68的圈去爬山,我只能说,这神兽是个bug……
Zipp 303——2010-2011年的版本:
![]()
![]()
优点:
303轮组即使在粗糙路面上也表现得相当顺滑,这点上比nemesis IMO好得多。它们在任何风况下都很好操控——即使是下山时的疾风。303轮组很轻,其空气动力性能能在爬山、单人和集团骑行中都帮助到我。外置条帽是个加分点,因为在装着管胎的条件下调整轮组的便利性。我有提及它们有多顺畅吗?(就是说……303真的很顺畅有木有……)
缺点:
1、冲刺时严重地蹭刹车皮。对我来说,后轮的侧向刚性完全不行。在冲刺和爬山时我必把夹器打开很多来防止它蹭刹车皮。希望zipp在2012年的新产品上用更宽的轴承间距和不同的支撑角度来修复这个问题。2、轴承调整也是个蛋疼的问题,它们要么太紧要么就太松。螺纹塞子(指QRM系统那个调节盖子)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我在campagnolo花鼓那个调好就不用再管的QRM系统上从来没有过这个问题。3、需要关注。我曾经把303轮组送到专业技师那儿进行调整张力、偏摆以及轴承松紧,但是campagnolo轮组却从来不需要。职业车手wrench曾经在去年用他那对303来比公路越野比赛,每3次比赛就要更换一次轴承,因此防水性听起来应该也成问题。4、(原文标错数字了)前轮刹车有一点脉动感,但是更换刹车皮能有效改变刹车的特性。5、圈的动平衡不行。高速转动时会因为延长嘴和圈的构造原因而跳动。轮子总是转到延长嘴处于最下端的位置。我在campagnolo或fulcrum轮组上从来就没有遇到过动平衡的问题。我不打算在一个价值2300美刀的轮组上通过在气嘴对侧粘磁铁的方式来获取平衡——这是很荒谬的。出于某些理由,尽管有这些缺陷,我却不能离开这对轮组(因为比较火星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吧……嗯嗯)。
综合评价:
样样都可以,样样都不出色。如果你是个轻度的轻量控,会在差路上骑行,想要空气动力学性能好,并且只能有一对轮组,这就是你的选择——303轮组轻量、顺畅、空气动力学优秀,骑行淡定但是需要一些(维护)工作。
我的评价:
我一直都很鄙视zipp那个花鼓和编法,防水性垃圾得一逼,左侧法兰盘可怜的小,辐条可怜的细,张力可怜的低(404的后轮左侧30-50个kgf,完全惨不忍睹!),我完全不相信这么个轮组能有靠谱的刚性。可是在国内我只看到一大堆买了zipp的可怜的人儿们自己给自己找借口:“zipp轮组……是需要高踏频带动的类型……嗯嗯”。不要自欺欺人了,刚性差就是刚性差。zipp、bontrager、rolf prima我觉得是一类型的玩意儿,我称之为老美风格,就是刚性特么差,巡航性能特么好,特么舒服,特别适合那些从来不站起来,一骑就骑两三百K的美国老头子们用。对于国内绕圈为主、多弯道和爬坡的单日赛,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个好选择。君不见pro tour上,卡文用的是zipp的圈+7900花鼓+sapim等径条的重口自编轮,康塔多用的是后轮辐条改成sapim等径条的404么?
不过话说回来,zipp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真的是很超前。圈真的很不错。虽然做工跟campy不能比,勉强也就是厦门货那个做工水平……不过能用用了。幻想用shimano花鼓搭配zipp圈编对碳刀很久了,现在花鼓都已经就绪了,就等够钱买zipp圈了,大家拭目以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