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己一些爬坡的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3 14:3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上海没山,所以爬山都要去浙江,经验也不多,自己总结了一下,感觉是有效的。分享一下,不保证完全正确,仅供参考。



1.体能,运动都需要体力来支撑,体力好不好也是区别运动感受的最重要因素,爬坡可以使煎熬也可以是享受,就看体力够不够。我自己平时锻炼保持30-33匀速前进,不管平路还是上桥,都保持这个速度,无特别情况一周2次,一次50-60km,坚持锻炼1-2月,体能很容易达到一个较高的平台,在往上就难了,我现在就处于这个平台,日行200km毫无压力,一天爬坡30km也不怕,轻松谈不上,从容应付没问题。



2.力量,当齿比接近极限,或是两个飞轮间跨度稍大,找不到舒服的踏频,那么就需要花力气硬踩了,平时上桥时候可以试试看齿比不变,速度不变,坐着硬踩上去。时间长了,也会有提高,大腿酸的感觉会来的慢一些。



3.技巧

  a.心态,什么难度的坡用什么样的力气,量力而行,不能心急,一味猛踩,带来的是迅速疲劳和体能更大比例的消耗。

  b.齿比,爬坡过程中为了保持踏频,或是稳定的力量输出,需要根据坡度的不同,变档调节齿比,不能偷懒,保持稳定的踩踏力量,有效的防止"爆缸",我通常参考自己的呼吸,整个爬坡过程中,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频率和踩踏力量,来评估坡的难度,因为山上因为视觉误差,视觉对坡度的评估很容易出现误差。

  c.摇车,在没有体会和总结摇车之前,摇车只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手段,而如今,摇车也可以用来短暂放松肌肉,同时攻克难坡,而体力消耗只增加少许甚至不增加。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摇车齿比,这个要自己感受,难以形容,需要经验的支持。(参考博文摇车技巧总结: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194460100omws.html)

  d.蹬踏,自锁是必须的,我保持双脚画圆蹬踏,脚掌水平,这样不会有某一点特别用力,不易让某块肌肉先疲劳。

  e.呼吸,呼吸可以说是一个基准线,主动的控制有节奏的呼吸,当呼吸无法保持原来的频率,那么就需要变速了。当呼吸急促,甚至能让你注意到心跳加速,放慢速度,或者休息一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17
发表于 2011-4-14 12:04: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下
想五一再爬天荒坪
头像被屏蔽
16
发表于 2011-4-14 12:02:2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5
发表于 2011-4-13 23:38: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了..顶
14
发表于 2011-4-13 22:46:04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车好了出去看看
13
发表于 2011-4-13 20:25:37 | 只看该作者
我每天上下班爬4-6座桥,感觉每次上桥第1件事就是变速,找齿比,齿比大了,累,小了,速度会控制不好,越来越快的时候,动作就开始加快,这样上桥就累了,齿比,也可以说是节奏...个人观点...爬坡经验太少了,随便聊聊
12
发表于 2011-4-13 19:27:32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了   顶
11
发表于 2011-4-13 19:01:42 | 只看该作者
平路型选手的表示情绪很稳定。。。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0:5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爬坡体能为主,技巧为辅相互配合,不同时期感觉也会不一样。终究还是要多爬多体会才行。
9
发表于 2011-4-13 18:40: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hukov 于 2011-4-14 00:24 编辑

体会一下平路 冲刺时的 脚下力量 是不是和爬坡的时候很像呢。。。

爬坡其实可以看作是个持续加速的运动。。。

摇车时上肢放松是屁话。。。上肢包括全身要根据腿和髋关节的姿势摆动

主动的摆动。。不是被动的
我觉得爬桥与爬山还不太一样…~桥毕竟一小会就过去了,而且有初速度冲上去,山的话就不一样了,一直慢慢爬,你得适应,找到平台期,就是腿部全身的反应不继续恶化的强度,码表,目测坡度可以完全乎略,你在长坡上的时候,坡度完全没法参考,切入角度走线也影响坡度,在这点上桥就不一样了,唯一可信的就是你脚上的力量。当然有功率计那是再好不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