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86|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星巴克,请赶紧滚出故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 06:5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六年,许多人对此已见怪不怪。但近日央视著名英语主播芮成钢却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对中国文化是种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新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




故宫里的星巴克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故宫开了六年,许多人对此已见怪不怪。但近日央视著名英语主播芮成钢却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对中国文化是种糟蹋。曾采访过美国总统布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顶级人物的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已经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新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

观点:

“故宫里的星巴克”是视觉污染

芮成钢告诉记者,在西方人的普遍观念中,星巴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影视作品中也经常拿“遍地都是星巴克”、“星巴克开到白宫”等语言自我开涮。而把星巴克开在故宫里面,则代表着这种西方俗文化成为世界对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对故宫是种视觉污染,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也是种糟蹋。他随后又补充说,即便不是俗文化,而是把小提琴等高雅文化放到故宫里,也破坏了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变异。

芮成钢语:难道北京烤鸭也可以把分店开进白宫,狗不理包子也能上国会山吗?

行动:

当众向星巴克总裁抗议

芮成钢表示,在他发出这篇抗议文之前,已经在耶鲁CEO峰会上当面向星巴克的新任CEO兼总裁吉姆当诺提议,“请星巴克把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因为星巴克在美国代表着不雅的文化意义”,当时现场还引来一片大笑。吉姆私下则表示要回去和同事们商量商量,但四个月过去了仍然不见动静。他前几天又给吉姆发去两封信,昨天收到了回复。

吉姆称,是他的前任把咖啡店开到故宫里,他本人也感到不舒服。吉姆表示在解决这件事之前,星巴克故宫店会尽量隐蔽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来保护中国的文化。

芮成钢语: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白金汉宫等世界文化瑰宝里开分店的宏伟计划,但请先从中国的故宫里撤出来。

心声:

减少中西文化误读

对自己的抗议举动,芮成钢并不认为仅是一起单独的事件。他认为目前西方对中国有很多误读,大部分是因为中国人的沉默所造成。他之所以说出来,就是想消除这些误会,以后他还会对更多的事件发出声音。

芮成钢语:正是这许多可说可不说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在不知不觉地编织着世界和中国相互的误读。

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反感

爱德华·诺顿称其有碍观瞻

芮成钢:“故宫里的星巴克”(Starbucks in the Forbidden City)目前在西方已成为一个流传较广的名词,大部分西方知识界的人都感到此事相当滑稽。但在中国,相反却很少人关注。

芮成钢表示,“故宫里的星巴克”在西方已成一个名词。在网上搜索一下“Starbucks in the Forbidden City”,竟多达289000多条文章。许多西方人来到故宫后,特地找到星巴克合影,随后把照片发布在网上,觉得很滑稽。CNN在2000年12月11日也曾用“故宫里的星巴克风暴”一文报道,连称“惊奇”。

芮成钢称,他认识的西方知识界人士对此事最为反感,甚至用“恶心”来形容,觉得是对中国的不尊重,给故宫乃至中国带来了形象上的损害。影星爱德华·诺顿来中国宣传《面纱》时,也用“Obscene”(有碍观瞻)形容此事,而该词一般用于形容人类战争的残酷场面。

对西方知识界远甚于中国的强烈反映,芮成钢认为一是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对纯粹文化不够重视,需要“点”出来才能明白重要性;二是中国相对贫穷。“我们许多人还只满足于吃吃喝喝,在故宫里有个地方可以歇脚就可以了,顾及不到更多灵魂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开几家星巴克就代表与国际接轨,越国际化的国家越注重保护纯粹文化”。

文化学者孙晓忠:这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对“开在故宫的星巴克”这一现象的出现,文化学者也表示出担忧。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孙晓忠教授认为,这代表着消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犯。

孙晓忠教授认为,当故宫失去皇权后,这个空间对内形成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外则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当代最为中国化的符号。而星巴克咖啡店不管高雅低俗,事实上都是一种外来的消费文化。它入驻故宫,已经不是商业经营层面上的问题,实际上宣告着全球性的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的挪用。他表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导性,在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的今天,纯粹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故宫里的星巴克”则侵犯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对西方人比中国人对此事更愤慨的观点,他并不赞同。他认为目前已有许多中国学者在呼吁中国文化的留守,而一些表示愤怒的西方游客很可能是因星巴克破坏了他们心中猎奇性的“中国奇观”而失望,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维护还是要靠自己。





加红的字是我认同的观点,偏偏有些人却以在星巴克为荣(工作除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48
发表于 2007-1-23 17:48:04 | 只看该作者
hehe:) 但愿平息了就好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2:23: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题目不要扯进政治话题哦
46
发表于 2007-1-23 12:14:54 | 只看该作者
深思,深思 。。。
45
发表于 2007-1-23 12:14:09 | 只看该作者
再转个帖子

一个让中国人深思的话题

一韩国留学生说:我和你们(中国学生)打赌,在中国随处可见日本电器、手机、汽车,而在韩国街上你转上几天也不会看到一辆日本车--这就是日本不敢轻视韩国的理由 日本松下有一位高官说过:即使我们不去拜靖国神社,韩国人也不会买我们的产品,但不管我们再怎样的去拜靖国神社,中国人照样会买我们的产品。一句让中国人从头凉到脚的话。每买一百元日货就会给日本政府送去5元钱,让日自卫队多造10颗子弹,多印8页****教科书。如果你买日本汽车,将来开上中国街头的日本坦克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橱具,将来射穿同胞头颅的子弹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电视音响,将来就会在战地喇叭中听到同胞被杀的哀鸣!


本人认为帖子说的有点过了,不过现象是存在的!
44
发表于 2007-1-23 11:57:33 | 只看该作者
又是社会的一个典型事件!~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9:54:4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39楼iamdb2007-01-23 00:46发表的:

我觉得没有瞎扯啊。。。我觉得凡是要看得真切才对,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要什么Starbucks头一年在故宫开了,那个时候中美关系不错,就不提,到现在,关系稍显紧张,人家Starbucks已经在故宫开了6年了,才开始一棍子打死。。。这点我也觉得有问题得.
为何美国可容纳唐人街,但故宫却容纳不了咖啡店?这都是传统观念,中国人们得传统是海纳百川,是包容,这就是为什么中日关系在逐渐趋于完好(尽管日本方便还不给面子)故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地方,溥仪在当时就在故宫里骑过新得自行车呢,如果那时候有“星巴克”,溥仪肯定骑着车就去喝了。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想下。。。到底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美国可容纳唐人街,中国也可容纳星巴克,但是故宫是属于一个历史性文化性很强的建筑,代表了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政权,在这样一个地方开设是否合适?就好比埃及金字塔是否会在塔里开星巴克?那会是非常好笑的一个事情

《星巴克能否搬出中国人心灵的故宫?》这个标题是带有讽刺的,如果星巴克搬出了故宫是否能搬出中国人心灵的故宫,一点说明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依赖或者可以说中国的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开在故宫的错误方式,因为他们仍然是没意识到对中国文化的保护,我想如果星巴克开在故宫外不远处也会是一种解决方式

溥仪这个皇帝的没落不想多说了,既然可以做日本的走狗那么在紫禁城去喝咖啡当然对他来说也没什么了,我觉得把溥仪做例子不太合适

关于星巴克和中美关系完全是2回事,和开几年也没什么关系,我们也不该把政治问题扯上去
42
发表于 2007-1-23 08:18:5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顶LS的XD
41
发表于 2007-1-23 00:47:40 | 只看该作者
cctv的评论员有篇文章说得好,《星巴克能否搬出中国人心灵的故宫?》我觉得这才是关键,大家有不同观点,我欢迎讨论
40
发表于 2007-1-23 00:46:43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37楼zzktony2007-01-22 10:50发表的:
楼上的楼上,不要扯淡
我觉得没有瞎扯啊。。。我觉得凡是要看得真切才对,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要什么Starbucks头一年在故宫开了,那个时候中美关系不错,就不提,到现在,关系稍显紧张,人家Starbucks已经在故宫开了6年了,才开始一棍子打死。。。这点我也觉得有问题得.
为何美国可容纳唐人街,但故宫却容纳不了咖啡店?这都是传统观念,中国人们得传统是海纳百川,是包容,这就是为什么中日关系在逐渐趋于完好(尽管日本方便还不给面子)故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地方,溥仪在当时就在故宫里骑过新得自行车呢,如果那时候有“星巴克”,溥仪肯定骑着车就去喝了。
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想下。。。到底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